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宽版

北美户外俱乐部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7439|回复: 16

[闲聊]积木兄请进!

[复制链接]
扫一扫,手机访问本帖
发表于 2008-7-27 21:47: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请问积木兄,意拳的意是什么?意拳练拳,练的是啥?
发表于 2008-7-28 13:14:0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问题是在太大,而又是意拳练习的关键。我只谈一点个人体会。

只就纯技术方面来说,意拳用意来弥补一些用其他方法无法达到的目的。比如混元桩的撑抱,除了姿势的要求,为了找到一个恰当的混元状态,就要用意念诱导,没有这种意念上的诱导,很难把握这个状态。这就是精神假借。

更高层次应为神意,意境,我自己没有一点体悟,不敢瞎说。

意拳练的是什么?本能反应,如同骑自行车一样,你不会再去考虑是不是会摔倒,一切都很自然,没有一点强求。把后天这些不合那个“状态”原理的东西去掉,练成随时随地,有感即发,拳拳服膺,行立坐卧不离拳意,如此既是意拳。

或许讲的不对,还请各位方家指教。
发表于 2008-7-29 17:55:03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请问楼上老兄以为哪位到了无为的境地?

有为的还没学会,就找无为,那不是说梦话吗?
 楼主| 发表于 2008-8-1 06:08:07 | 显示全部楼层
继续请教,无意之中是真意,如何理解?
发表于 2008-8-1 16:45:41 | 显示全部楼层
御赐小马褂
继续请教,无意之中是真意,如何理解?


这个我自己一点体会都没有,有意的东西我还没学会呢。
 楼主| 发表于 2008-8-3 00:41:08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

请问积木兄,何谓“心中心”?
发表于 2008-8-3 17:16:44 | 显示全部楼层
心中心为佛法中一个密法传承,全称为:无相密乘心中心法。出自《佛心经品亦通大随求陀罗尼》。
发表于 2008-8-3 17: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无意之境界我想从另一方面说一下。

当年王羲之写《兰亭序》,写完之后再写就无法写出如此意境。
后人没有一个人可以超越。

所有学书法的都以其为最高境界,但没有一个人上来就学《兰亭帖》,都是先找一家把楷书练好了,一笔一划,规规矩矩。有了相当根底,然后才会慢慢形成自己的东西。最后自成一家,得意之作多为无意而得。 又如诗人之妙句,再让他照着来第二句,打死也出不来。蒙娜丽沙不会有第二个,达芬奇自己也画不出来。

无意其实包含着无数的有意的基础。
 楼主| 发表于 2008-8-4 03:13:02 | 显示全部楼层
积木
心中心为佛法中一个密法传承,全称为:无相密乘心中心法。出自《佛心经品亦通大随求陀罗尼》。


哦,其实我是想问的是“心中心”这三个字有什么说法没有,为什么叫“心中心”,心中还有一个心?
发表于 2008-8-4 10:01:52 | 显示全部楼层
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皆为不可得之心.是为心中心.无心之心是真心.无意之意是为真意.中华真学术悟者理从来都是相合圆满.武即道.道即佛.无有分别.下手不同而己.不悟者才执着名相而起分别.
发表于 2008-8-4 10:02:55 | 显示全部楼层
《黄帝内经》要读一读。前面的《道生篇》中的“把握阴阳,独立守神
   ,肌肉若一……”,医家得到这个也可成圣贤,这叫医圣。“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病安从来”,你修到恬淡的时候,真气就来了,从宇宙太虚中源源不断而来,这叫“真气从之”,则“病安从来”,怎么还会生病呢。“恬淡虚无”,到了这种境界,宇宙中的真气就源源不断而来。所以《黄帝内经》你们应读一读,士良你也应读一读。我问了很多老中医,他说我不懂口诀,书上不就说的吗?但怎么做?不知道。我说你要知道你就成医圣了。那真是一通百通,众教最上乘都是一样的。
得了诀的人就不一样了,得诀以后就全通圣贤书,一点也没错。真正修行时又要废尽万卷书,一点不错。你如果修行的时候还非背着书不可,到晚上修时看,身上电充足了,睡不着了,赶快又拿出来来看看,等到耗完了能量又炼,这样不行,但90%的人都是干这种事。所以密勒日巴让他的北子到印度去取经回来后,他就把他弟子的书都烧了。这时候你们就明白为什么要烧掉书,不烧掉他弟子就贪那个东西。烧掉后,他弟子哭得很伤心,密
   勒日巴不管他。
胜奇:他弟子最后走了。
师曰:走了就走了,不回来那就这样吧。我要进山就能把书都带上,那就不是修道百是修书,是不是这个道理。书也要舍掉,什么都没能就进山了。我现在是这个样了,到我下次进山时空的就不这些了,完全换
   一身破烂。因为你若带东西那是招贼的。你是要修道,而不是要打扮自己。所以修行难,修行又不难。
士良:是不是修行百得进山?孔子也没有进山。
师曰:孔子……,你怎么知道也敢了他没有进山。
士良:看书记载的。
师曰:我不是告诉你了嘛,看书只能知其一半。如果你看书的话就应该知道《中庸》里讲的“恐惧乎其所不闻,戒慎
   乎其所不睹”,这一句话已经把天机道尽。孔子他能写出这两句庆来就肯定在深山里待过。他是修成以后才在世上以处去游说,劝人为善。我看到有文章说孔子穷得饭都吃不上,还到处游荡(流浪)。那是世俗中人说的,事实上哪是这么回事。他有三千弟子,过去读书的人都有钱的人,一个弟子给他一两黄金我话,他就三千两黄金;再加上七十二大贤成了至少给师父三两黄金。你看他还什么缺少的?他早就成富翁了。
为什么他还去要饭?这就是所谓修行的人不储钱财。一旦修了以后,就视金钱如粪土。所以他在陈梁“遇患难而操玄歌,操玄歌而不忧”。遇到饭都吃不上,他还在弹琴唱歌呢。这就是圣贤之举,悠闲自在。我们凡夫俗子有这种心境吗?
《周易》里讲的很清楚“闭关养阳,商货不通”,就是讲生意都停止了,大家都来闭关何阳气,孔子在《周易,十翼》里也谈到此事。
那有的人就问了:“孔子身有个学生,他怎么死得那么早?”那是因为他的(孔子的学生)登泰山而望千里之外有个匹练(就是白马),他的神已经脱了,等于是尸解,他连千里之外白马都看得清楚。孔子当时哭了。他炼成但没有把身体养好,弄得把自皮丢下了。你看孔子顺其自然吧,顺其自然不会出问题。
现在,有的人在外面搞法术家里面就出事情,就是因为破坏了因果关系。这个人和个人有关系,全与要在中间插一手。说是那个人体了,这个人附体了,你管他附体不附体,反正有帐他就得讨,欠钱还帐是正常的,你要从中间去挡一下干什么,那不是破坏了这因关系了嘛,所以受到了自然的……,家里面就要出事。修大道的人就不是这样。你们看我上面讲的简单不简单呢?
胜奇:不简单。
师曰:你们听到的应该是最简单的了。
胜奇:我们觉得不简单。
师曰:所以我一再要求你们能在德上下功夫。自古以来(大道)只传有德的人。无德的人他是无法问津的,无法望其项背的。
海涛:师父你能不能把你修炼的过程给我们说说,特别象九零前后,我们刚开始认识你的时候,你挺瘦的,是因为炼功而瘦的不是因为怎么样的?
师曰:真理是不加辩驳的,真理是不讲理论的。一有理论,就有偏见。这叫“多言数穷”,话说的再多抵不得一个死字,我解释得那么多也没有用。唯愿大家能够从实践里面自取,《周易》里面叫“真履实践”。
士良:希望师父早日修成来渡我们。
师曰:“迷时师渡,悟时自渡”,这是《坛经》里面讲的话。所以释迦牟尼在《金刚经》里说的好“我应灭度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耐我有一众生实灭度者”,就是说众生应自渡。为什么释迦牟尼说要渡尽众生,而我们还是众生还没被渡尽?那是因为谁得到法谁去修行,释
   迦之所以说渡,那就是他愿意把口诀传给有缘的人。口诀传给了你就渡你,你还要自己去修。
你们要把《六祖坛经》看好,《六祖坛经》是一疗无价的珍宝。因为这是修成人写的书,值钱。没修成的人的书尽量不要看,没有意思。得口诀的人的书有价值,没得口诀的人,搞文字推导的人写的书一文不值。所以读书也要具备慧眼,不要乱读。《六祖坛经》要读,《金刚经》要读,《道德经》要读,《大学》,《中庸》要读。涵养要跟得上。
要不你就一字不识,师父怎么讲你就怎么做,那倒也好。就怕那些半坛醋,说他不懂他懂一点,你讲他懂一点他又什么不知道,这些人很难渡。所以要第就一字不识,要么就是大智慧,聪明得不得了,一点,他就信为是这么回事,就坚信不疑。就怕中间那种人,你说他知识,他又有一点;你说他有一点,他又狐疑满腹。这些人难修的。我呢,说我没知识吧,我还确实有点知识,说我有知识吧,我又怕狐疑,所以工索性干脆就研究透了,将三教经都给你搞透,就再没有狐疑了,我也用着再看了。说来说去他们都说的是这个,只不过他们说得更隐秘。
修德的人得道可以成仙,成圣,成佛,不修德的人得道可以成魔,成怪。一字之差,完全就变了。善人可以感回宇宙的善气,恶人可以感回宇宙的恶气,这叫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也叫同类相感而生。宇宙之气也有善恶,凡物皆有善恶,万物皆有善恶。
宇宙里的一切都有善恶,你心念正,万善必集,都感到你的身上;你心念邪万恶必聚,都聚到你的身上来了。一念之间的差距非常大。所以菩萨是怕因不怕果。众生是怕果不怕因。此话你们明白吗?众生非要等到事情出现了觉得得了子;菩萨可不是这样,他一念这差中马上就把坏的念头灭掉,不能在脑海中停留。一念之起是因,一旦产生事实的结果那就果。所以众生不要等
   以产生了事实的结果以后才弄得哆哆嗦嗦。菩萨不是这样,菩萨修行只是在一念之间,一起之时就看到善恶,马上就灭掉恶。例如小偷,若一起这一念马上灭掉,那就不至到去偷,不至于造成事件。若一起这一念他不注意灭掉,这是因,后来干脆干吧,果就出来了,被抓起来他才怕了。而菩萨是怕因不怕果,因为他无因自然无果,他不造因自然就没有果。反过来讲,我们念头在一刹那间就有差别,你如果能发现这个问题并注意的话,那就能万善必集。若一刹那间恶念即起则万恶必聚。
所以一个行善的人他周围都是善人,一个么恶的人他周围都是恶人。例如,打麻将的人他们都在一起,吸鸦片,吸毒的他们都在一直;搞是非的人他们总是在一起,修行的人总是在一起,搞科研的人总在一起。你们看是不是。(众笑)。这就叫物以类聚。搞是非的人总是在一起东家长、西家短,张三怎么样,李四怎么样,本来没有的事的越传越真,纷纷扬扬,而目全非。搞是非的人就是是非人。爱修行的人总爱和修行的人在一起。你们如果不修行的人总爱和修行的人在一起。你们如果不修行我们也坐不到一起,谈不到这么多。
   是不是这个道理。如果你们不修行,你们这么忙,辛辛苦苦地赚钱,辛辛苦苦地为前途着想,晚上多睡一地觉就多做一个梦:明天就发财了,不不早点回去,别把梦给耽误了。(众笑)。
门能圆备八万千无量法门之功德。
“道生一”即是道从虚无中所一之一气,“一生二”即是从一气中渐分为阴阳二性之气,而万物皆含有阴阳二性之气。这就叫“万物负阴百阳”。二气相感,冲和流行,生机不偈,此即是“冲气以为和”。养生悟道,还虚归与道之一气(元始信息)相感而通,得其一气,即以“万物皆”扫去一切造作。其中,“二三,三生万物”皆是自然发生的作用。养生悟道,不必在此住脚,而生无限的挂碍。学孙悟空一金棒可毕。
《悟真篇》说:
休泥丹灶费功夫,
炼药须寻偃月炉。
自有天然真火候,
何须柴炭及吹嘘。
即知即行,即行即空,真是平淡到极。
第五讲
养生悟道,始终都 是在还虚一事上做功夫,要竭尽全力去做,孔圣人有《大学》说:“君子无所不用其极。”做到彻彻底底完完全全还虚了,其中的作用才能自然天然,无中才能生有(元始信息),有又还无;有无不立,浑忘无极,久之光塞天地,功夫就不同凡响了。
老子《道德经》第十四章中说:“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白话,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见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首,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0”),是谓道纪。
老子这一章讲的是什么意思呢?几千年了,人们一直在研究探索,我现在简要解释如下,供大家参考。
养生悟道,能将眼含,耳光内凝,真意内抟(做到有意无意),即此息,离此息。离此息,即此息。这是第一步要做的功夫。稍有一丝痕迹,但不是存想,不用劲,以轻松为度,自然天然,无贪无执,若有若无,将心放在我人方寸虚空一穴,时时照顾,刻刻保任。虽眼光内含,耳乐内凝,真意内抟,但要以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抟之不得为恰到好处,《大学》中讲的“顾是天之明命”之“顾是”,亦与此意相同。若无“视之”,“听之”“抟之”则易狂荡散乱;若无“不见”,“不闻”, “不得”则易执着死守。只有做到恰到好处,才能符合自然天然造化之妙。而夷,希,微三字,只是一种意境,一种朦胧的真意之境,无法用语言去穷究,只能靠养生悟道之士,自己在实践中去领悟。
其实,功夫到了很高的境界,眼光,耳光,真意,这三件法宝地不知不觉的,自然在然的混合起来。虽然说是混合,实则分之无可分,合之无可合,不知不识,所以老子说:“混而为一”。这个“混”字要深入悟解,功夫到了一定程度肯定是离它不得的。
对老子这一段话,我已作如上的讲解演绎。现在让我们再回头来领会咀嚼一翻,就会觉得其味无穷,愈读就愈会有新鲜的感受和心得。功夫照这样做下去,“视之”而 “不见”,“听之”而“不闻”,“抟之”而“不得”,愈久愈熟,自然能“混而为一”。到了“混而为一”的境界,先天神气相感而凝结,就会渐渐显发光明。然而,其光明本是自然而然民显发,“其上不折,其下不昧”,不折不昧,良朋良兮如明月清辉,平平淡淡自自然然,无思无虑,还虚归空,浑忘无知。这种境界,空洞无涯,渺茫的难以形容,这就是“绳绳不可名”之妙意。虽已和天地,宇宙。太虚,大道(元始信息)感通,但却象婴儿那样,一任赤子之心,不知不识无事而去……
《道德经》第二下章中说:“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未孩。”《道德经》第二十八章中讲:“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道德经》第十章中说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养生悟道,果能心如赤子,一片天真,无思无虑,本性元神自会感招天地,宇宙,太虚中浩然无涯之道气(元始信息)。这纯是自然天然之作用。此时身心两忘,有无不立,即是“复归于无物。”虚空无物,不可名状,所以叫“无状之状”。“无状之状”中常生“惚恍”之象,此象是光之所生,其光忽隐勿现,无可思量。养生悟道进入无为自然,恬淡清净的状态中时,常常在自己的面前会出现一团光象,一意还虚愈养愈明,若中途出关,春心不静,其神不虚,真意不凝,光即散失。其光佛家称“牟尼宝光”,道家称“子珠,玄珠”,这是“复归于无物”时,自然是先天神气相感所凝结之光象,此光亦是先天神气所凝结之法相,这就是“无物之象,是谓惚恍”之妙境。养生悟道,心如赤子纯净无染,久久养之,此“惚恍”之光,便会渐渐长大与太整合为体,这就是“迎之见其首,随之这见其后”。
《道德经》第五十二章中讲:“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遣身殃,是为习常”。一意还虚旭空,能将此光池养得圆明广大,身体就再也不会有灾害了。人们在耶苏基督,释迦,老子等圣像背后要画上一个光环,这既不是装饰好看,更不是画家的主观想像。这里有一个深藏着的秘密,老子在《道德经》里把这个秘密透露了,但释迦佛又教诲人们说:“凡所有象,皆是虚妄,”即使是脚下生云,项后有光,也是虚妄的。养生悟道万勿执着。否则很难进入无极状态。下面再释解这个“古”字。
所谓“古”即是太虚浑沌之时代。“执”即是还虚入浑,与太虚浑沌合为一体之功夫。养生悟道,始终要与太虚浑合为一,如此即是“执古之道”。致虚极,静致笃,一阳来复(元始信息),此即是“今之有”。我一意还虚归空,心境俱忘,无分无别而无漏,元始信息(道气),从太虚浑沌中感 招而得之。这就是“以御今之有”。养生悟道,能入这个虚无浑沌天地未分之“古始”,就能和道之一气(元始信息)感通,这就是养生悟道的原理和纲领,这就是“能知古始”,是谓“道纪”。这一小段并非另有新意,它只是前文作进一步的论述和概括。
老子道学思想的核心和主旨,概括起来不外是:“无为,自然”四字,换言之不假任何人为造作,全凭元神用事,充分发挥自然天然感应之力而已。
养生悟道之士,若条件具备,可立即入室还虚,实修实证,于自家心地上做切实功夫,尔后你才能领会古圣“道不远人,人自远之。”名言之深刻含义。
第六讲
神气相抱,心息相依,以赤子之心感招太虚浩然之气(元始信息)。功在锲而不舍,清虚无为,心性自在。于不知不识中,精自化,身自治。其要旨是致虚极,守静笃,会其功以纯熟,作用自然,真息绵绵,顶门开阖,真元之气上下冲突,犹如婴儿之态。昏昏默默之中虽然智慧常显,但慧而不用。如引方能“生之,蓄之。”虽 “生”虽“蓄”,但我仍然要一意还虚归空,而不执着“生“,“蓄”之有,任其无为自然,不以神造作,但凭神感应,听其元神自然主宰。如查养生悟道,真可谓是致玄之德。请朋友们安心静坐,现在开始解释老子《道德经》第十章。
《道德经》第十章中说:“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天门开阖,能为中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生之,蓄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养生悟道,能否获得良好之效益,核心问题就是看能否还虚。能还虚,人体生命潜能即能得到开发,净化和升化,进而与大道一气(元始信息)感应相通。在本章中,老子首先讲“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这是养生悟道的宗旨。从原理上讲,可将“载,营魄,抱一”一句,一分为三。“载”是借自然天然感应之力,使人体心火自降,肾水常升,循环不已,周流六虚。“营”不是识神操持忙碌,乃是元神不为而为。“魄”即元精,“营魄”,即是以元神,元气和合所生之元精(元精生而自化)。“抱”即是回合相抱之意。“一“即是“生物不测,为物不二”之元神。“抱一”即是须臾不离,听之任之,元神常在之意。养生悟道,始终在还虚一事上做功夫。所谓还虚,就是将七情六欲淘洗的干干净净,丝毫不留,心死神话,

人若不为形所累,眼前便是大罗天”,你们看,:“不为形所累”是什么?为什么丹书万卷,他说一言半句就行了?为什么不需丹书千万篇?为什么这么讲?所谓丹书千万篇都在相上、法上、法相上看,在皮毛上看,功夫如果得真传的话,都是自家人说自家话,没有那些比喻的,所以我今天晚上一言半句,话还多了。实际上“教外别传,不立文字”,只是“心传口授”一言点破。我把这秘密告诉你们,口诀你们在书上面搜索,那我在七年以后再来问你们,有谁在经书上找到口诀了没有。只要你们有信心,我们有缘分,我渡生的心愿还没有了……。
士良:还虚是怎么还的?
师曰:所以说盗(道)有全功,学无止境。古圣贤讲了口诀是由……,我刚才讲的是大要,练丹有九转,这个九转不是说转了九次,廛的是配置的火候的问题,就象炮制中药一样。这里面有一大套口诀,这转一转就把你转成功了,这就叫久转,这个久不是“七、八、九”的九,是长久的久,是循序渐时,逐步引导,把你一步一步引进去。我风才讲的是大要原则,让你们不要把步子迈错了。你们听了我今天晚上讲了以后,就具备了鉴别能力,我问你们“先天后”的意思,你们都说的差得太,你直我怎能不伤心呢。是我教化了这么多年,你们还说了这么多都沾不上的庆。那反过来说,还算是你们有心求道啊,下了这么多年的苦功,都没有清楚先天后天,马以我要这千言万语,不外乎是想让你们明此道理,修有正果,才能了脱。如果被旁门左道所误,那是自己无缘;纵然知道知道我今天晚上谈的,你没能有修,这个无缘你也没有享受。所以过骈有一句话叫做“有缘者渡,无缘者误”,没有缘的人就误
  了,就糟糕了,就被误了,有缘的人就要渡他。总而言之都要靠心性修行,心性一定要跟得上。看自己的功夫做得如何,不想下功夫的人是不行的。
天下人生下来就要死,似乎已成为一个定律。但是现在有圣贤让人生下来可以长生,这就是反其道而行之。他打破了自然界平衡,这个平衡打破了就要得罪许许多不明物,谁愿得罪呢?所以圣贤没有瞅准人之前,不敢轻易去说,故而张阳三传非人,三遭天遗。这在《悟真篇》里也说过。因为他(被传之人)有何德能够得到秘密诀法,因此要传就要看他(被传之人)的德行,德行跟
  得上,大家有缘分,自然能修行。但是这个东西不能勉强,有的人说我对这个东西不信,那不勉强,因为人各有志嘛。有人愿陷尘俗,有人愿飞九霄。儿女情长,云霞志短,又怎么能修行呢。所以生与死,应该让人持有不同的看法,辩论是没有用的。
今天我把这个道理,这个在家里人面前说的家里人都说了。这样就让你们即有好的工作,又能读书,又能修养。不管怎样,明白这个事情,有机会就进山修炼,了却生死;再有机会去渡化众生,那是一件至高至上的大业,只有这个才是天地、历宇宙的不朽大业。我说的这些没有迷信,你知道后要苦专修炼才能解决问题,这才是惊天动地的。
世间的一切我之所以以下这么大的决心舍去,而要修行,就是因为我觉得人在苦海中呆着,一天一天地过下去,今天是好日子,饱食一顿;明天是日子,饱食一顿,这就坏事了,这可以乱人心性,。你们在这一段时间里把你们的事业搞好,“要得天上宝,需借世间财”,该你的财你还得拿,不然如何修道呢?
在上海有人造我的是非,我都忍过来了,为的是修行。我认为我过骈欠他们的,让他们把这个账要回去。所以我跟他们解释是,该做的我做,不要让人知,只要一察。因为自百战不殆以来圣贤仙佛可是无量的啊,历动皆有圣贤仙佛,所以佛经上说“佛如恒沙”,多得象恒河的沙子一样,自无始以来有多少动,大家算不清楚,每一动都有得道
  成的人人,他们有天耳共闻,有天眼共睹
  ,我们做的一切只求天察不望不知。叵你得了口诀但没爱份品德,你也修不成。
我现在是条够了,我很自足,我得一就不再思一了,马上嘎然而止,我在世俗里面的事情可以划一个句号了,但越是这样,我的财路还越广。我在家待着,各地的聘书都来了。那里告诉,你来了以后月薪给你付一万,我说十万我都不去,一百万我也不去。这就是财魔来引诱你了。这东西很怪,你不喜欢它偏来,你需要的时候却没有。所以你们给自已把路了理好,我已经把原则、指南针给你们了,你们自己把自己的路子理好,理出你们的将来。不要图一时的怎么样,我看那都不是大道。大道要修
  平常心,平就是平淡的意思,常是恒久的意思,用平淡的心和持久之心去修。我明天就怎样,我后天就怎样,真正的大道不是这样子的。
我已经给你们指明了,你们失掉的宝贝丢
  到哪里去了,你们要想捡回来,就要靠你们自己去捡了。我捡来的,你们是得不到的,你们捡来的我也得不到。
士良:怎样才能还虚呢?
师曰:我跟你们不一样。我找到师父,我是把他当作活宝。他是活人之宝,所以我把他当作活宝。你从心里想一想,我是不是把老师当作活宝了?没做到这一点,别谈口诀。我是把指南针给你们了,能不能得口诀,你们问问自己。我在外面找老师,找到了真的,我是把他当活宝的。因为父母生了我的身,他们能使我不死,五谷养了我的形,它不使我不死,天地虚空养了我的形,它不能使我不死,保有师父把口诀告诉了我,要死心跳地的修,才能超越万物。你们看谁的功德最大呀?修行就象搞工艺一样,最后一道程序把关最重要。所以口诀得不得,完全问你自己就可以知道了。因为得廖的人就希望渡人,不敢把这东西当作私有产物,谁有缘就渡谁。确实是这样,否则把这个大道当作私有产物,是要爱以报应,受灾难的。
自古以来,哪一个修
  行人成功后不渡人,自了是不允许的,想成为自了汉是绝对不允许的。你要是自了,没有渡众生的愿,天也不助你,你若有渡众生的愿,天就会助你,这是能量在起作用。今天晚上一开始我就问你们,我怕有人有小聪明,所以我先问一遍,不知道不要装知道,然后我再把这个正路指给大家。《西游记》、《韩湘子传》、《七真子传》、《济公传》、《八仙传》、《绿野仙踪》,你们要好好看看,里面有口诀。
对于《中庸》、世俗的解释和我们修道人的完全不同,庸是很平常的意思,大道很平常,不象一般人说的很玄乎。“庸”也是元阳真气。象我话,我在外面从来没有讲过,王星昌比你们早一个星期听到,只早一个星期,而他跟了我这么长时间。
例如你家里有黄金,你怎么会天天把黄金捧在手里,“你们看啊,这是我家的黄金、珠宝”,能不能这样,有没有人这么傻,除非他神经不正常,好东西绝对不会拿出来的。古人讲“一诀天机值万金”、“一言半句便通玄”嘛,就这一词诀就可以值万金;反过来,万金难习此一诀,有钱买不到,德不够你有钱也是买不到的。你有了万金,德还要跟得上;你有万金也买不到。你要超
  生死,你有何德何能,能够感动上苍啊,能够让你道愿也足了,心愿也足了,口诀也得了,财愿也具备了,家庭也圆满了,哪里有怎么多的条件具备啊。所以,我说我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人,现在虽然是一无所有,但是家庭圆满了,也该划个句号了,我也就
  孤孤零零的去修行了。
“孤” 这个字挺好的,所以皇帝就自称孤。对这个“孤”字,《中庸》谈“唯物不仁,生物不测”,也就是孤的意思,就是元神的意思。皇帝称孤,他成想得到这个气,但他得不以。秦始皇乎乎的,派人到什么久、岛上骈找药,他哪里知道要得到元气得还虚啊。真是的,在岛求什么呢,在哪里丢的再哪里拿来不就完了嘛,这叫返本感觉
  原的功夫。讲的复杂的都不是大道,大道是至简至易的。古人说“辛勤两三年,快活千万劫”(春佚插言道:“千万劫还是有数的,有数就要灭。”),它只是一种形容。
修行人要发生质就要靠这个能量维持。人可以发生变化,完全进靠这个能量来维持、温养的,没有这个能量你想变化是不可能的。所以有人问你修
出来究竟是个什么样子,我说我修
  出来以后,眼睛是横的,鼻子是竖的,他说你现在不也就是这样嘛,那么我还能什么呢,你产是不是这个道理,你们以后回去看经典就知道了。“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金刚经》是翻来覆去地说,目的就是说太虚里面的元阳真气盗回来、来补足我之缺,补满我之不足,让我们失掉的再被回来,这就叫返还。《百字碑》里说得更明白,“不
发表于 2008-8-4 19:44:46 | 显示全部楼层
御赐小马褂老兄如果想了解一些佛法,请看一下我转发的一些关于佛法的帖子。



中国历史流传思想以“释道儒”为代表。在历史的演变中,三家思想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确有很多相通之处,但就其思想的根基还是有很大的差异。

如果从各自原始思想而论,其差异更加巨大,单不论释家这个外来流派。只就道儒两家而论,两家祖师是同时代的人,而且有过接触。就见地而言,老子高出孔子多矣。故有“老子犹龙!”之叹。

自汉朝佛法传入,三家思想常有争执,灭佛,灭道观点履见于儒家士大夫。

自宋以后,争执渐被融合取代。慢慢演变所谓“三教合一”而这种思想在佛教是不予认可的。

sun兄,如言释道儒是一样的,那么,这个一样的东西肯定和原始的道家及儒家不同。老子的《道德经》,孔子的《论语》都在,大家可以自己比较,两者是否在思想上有一致性。

后世更有甚者,不限于提出三教合一,而提出五教合一:“儒道释耶回”大家一起来。

我承认功夫包含着很多的思想内涵,由功夫下手,可以悟道,但功夫并非悟道根基,也不是悟道必须,仅仅是针对某些人的一个因缘契机。

我知道回教所传心意六合(被回教称为“护教神拳”),完全把伊斯兰的教义加入拳法当中,如按SUN兄理解,是否也会最后与道而合呢?

如果不是,那么是否与道而合并非其形式而是其内在。那么,释道儒其内在是否是一样的?我承认其在某些方面存在着一致性,但这并不代表其核心思想的一致。

另,总有人讲,“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别的我不敢说,单就这句话已经不合佛法,为什么呢?佛法以为:释迦佛是我们这个贤劫第四佛,下一佛出世是弥勒佛。而佛陀境界是任何人无法达到的,即使是十二地的大菩萨也无法测度。老子,孔子既不是佛陀,也称不上大菩萨,如何能测度佛陀境界?不能测度佛陀境界,其思想如何能合佛意?这个观点仅从佛法出发而判断,或许别家对此另有阐述。
发表于 2008-8-4 20:34:1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看过元音老人的一些影音,老人倒是把孔夫子称之为大菩萨,启用百侧六十三、明心见性及澈透后,居于八地位,名为无学位。但欲起用,必仍转到有学。此学乃学世法,一切妙用,不离世故。人情世故,在在留心通达,方起大机用。其妙处全在论语一书,学佛者何可废儒?
发表于 2008-8-4 20:44:5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佛当然不能废儒,岂只不能废儒,天底下很多学问都能对修行有促进。

从我自己来说,很多不学佛,从没听闻过佛法的人所作所为都值得我学习。

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修身为根基,学做人,儒家可为楷模。
发表于 2008-8-4 21:04:42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家各有根基,儒家所言为人天正道,而非解脱道。道家所言为出世,而非出轮回。

佛法讲因果,有什么因,招什么果。成佛同样是要有成佛的因,成佛的因首先我们要有佛性,这个不用担心,我们大家都有。第二要有跳出轮回的愿望,佛法称为出离心,没有出离心,对轮回有贪恋,就无法跳出轮回。第三要有菩提心,为度众生,誓成佛道。没有菩提心,即使跳出轮回,也只是声闻、圆觉,无法成佛。

佛法之世界观,个人理解有两个方面。第一,万法唯识。一切事务都是因缘业力造就下的识的显现。第二:三世因果。佛法因这两个观点,对世界上事务的看法与其他学说完全不同。

另是否符合佛陀教化有三法印可以印证,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磐寂静。(三法印解释请参阅《正见:佛陀的证悟》(宗萨蒋杨钦哲仁波切 著)

https://www.crossna.org/forum.php?mod=redirect&ptid=4979

我从感情上同样希望释道儒是一回事,毕竟儒道是我们土生土张的东西,我自己在道家也花了很多心血,但就我个人学佛的体会,虽有很多相通之处,但从根本而言还是不同的学派,对很多事务的解释是完全不同的。

如果sun兄有兴趣,我们不妨深入讨论一下具体的观点。
发表于 2008-8-5 12:56:26 | 显示全部楼层
即使在佛法内部同样分为圣谛义与世俗谛,了义与非了义,大乘与小乘。

我们对佛法要“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法不依人,依了义不依非了义”

佛陀说法四十九年,根据因缘说法,很多是为引领不同根基的人所说的权法而非了义法。

不提了义,但就唯识和因果,老子的《道德经》和孔子的《论语》都没有论及。

大家做学术上的讨论,没有贬低儒道之意,sun兄可看我以前的帖子,除了佛法,同样讲到儒家,道家。儒道可以作为修习佛法的参考,但决不能作为学佛的指导。这只是我个人看法。
发表于 2008-8-7 23:42:36 | 显示全部楼层
发心,发菩提心,为修习一切佛法的根基。

佛陀在很多经典中谈到佛菩萨如何成就。无不是发大愿,发大菩提心。阿弥陀佛有四十八愿,药师佛有十二大愿。地藏王菩萨发愿度尽地狱众生,《华严经.初发心功德品》中讲到发菩提心的功德。当众生发心成佛时,其功德与十方三世诸佛功德没有区别。

无论修习何种法门,发心为自己名闻利养既是世间法。发心为自己解脱,既是小乘,发心为度众生者为大乘。

但有一点要注意,凡夫是无法发圣义菩提心的,而且一定不会持久,不然也就不可能沦为凡夫。这就要我们作意发心,什么叫作意呢?就是我们要让自己,用六识来指挥我们去发心。

这里就有一个问题,在修行中很多人以为“无意”最好,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因为这个“无意”并非真正的无意,而是随顺轮回的惯性而已。要知道,轮回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强大到什么程度呢?整个我们眼中的宇宙都是轮回业力显现的。这也就是为什么说某些学说不是佛法的原因。无论是“天人合一”还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些都是在这个轮回的业力显现中打转。也就是依然还是在妄想中,只不过这个妄想执着要比名闻利养不容易被看清。

轮回的力量是强大的,要跳出,就需要一个力量去逆转他。因为我们实在是习惯于随顺他,我们已经以为他是“自然”的,所以我们需要戒律来约束。由戒而生定,由定而生慧。

以上所说都算是渐法,若讲顿法,只有向六祖那样根器才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北美户外俱乐部

GMT-8, 2024-10-31 15:33 , Processed in 0.068727 second(s), 6 queries , Fil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