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8-10-23 22:26:0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节 玄关直指
那么,玄关究在何处?首先要究明吾人一身上下之中究在何处?其次还要研究一下,圣人只一 " 中 " 字示人之理。
不过要究明真中位置,先得从医学证明。医学经络穴位,以口鼻之中,定名为人中穴,稍加研究,便知大有深意。盖此处不仅在于口鼻天门地户之中,也是五行四象,任督二脉,四经百脉的辐辏聚会之地,又是五行四象、任督二脉、四经百脉的终点和起点,是一个空断面,是真正与天地相接的大虚空。此中有独无偶,虚悬一穴,为悬胎鼎名命所自来,故又称四大五行不着处。其实一气贯通,不着之处,自能无处不着也。此处前有瀑布,后有鹊桥,终日祥云霭霭,瑞气腾腾,真如《西游记》所说的花果山水帘洞洞府(鹊桥指喻舌,瀑布喻呼吸之出入息,呼吸出入平和,自然如祥云瑞气廻环,水帘洞指鼻孔外即人中外径寸之地,由于虚悬鼻外空中,故称虚无或悬胎鼎)。又是乾坤二卦交合之处,正合中央正位,天地真中之本旨。也合于天地人三才之天机原理,是三才窍名命所自来。从中医定穴,揭开天地真中的面纱。因其是性命根源,天地之根,所以休克之人,按压人中穴,能立即苏醒,此立竿见影,空谷传声之效。是我人归根复命,心根命蒂之有力证据。由此可知,若果神栖于此,长此相依,息念双销,能不逆转造化,起死回生,长生久视乎哉。
人身配天地,人所共和。而人身合于乾坤卦象之理,知者则希有其人。有以身心为乾坤的,首腹为乾坤的,亦有以心肾为乾坤的。又头圆象天,足方象地,以首足为乾坤的。无如多是隔靴搔痒,与乾坤二卦之爻象,毫无关联之处。故无从以定天地之中,称谓乾坤理实不通。
我所讲的人身配天地之理,不但有凭据,而且合于实象。即大天地以天地人为三才,小天地(即人身)以眼耳鼻三双窍象坤卦,及口和二便三单窍象乾卦,人中介于乾坤二卦之间,亦合乎三才之理。不明此理者,玄关三才窍之异名不能立矣。
顺用之则凡,身)以鼻三双窍象坤卦眼耳,及口和二便三单窍象乾卦,人中介于乾坤二卦之间,亦合乎三才之理。不逆用之则仙,死户生门,宗此一窍,玄宗最初凝神调息,即在此窍也。
再看《仙翁真言》中字之义之申述云: " 一是丨,空是○,两物并,阴阳全(神气合一则阴阳全矣)。谓之中,实非焉(即在鼻孔外,不在人身上下之中,指明此中非人身上下之中)。上亦偏,下亦偏。妙莫妙,颠倒颠(因眼耳鼻三双窍象坤卦在上,口及二便三单窍象乾卦,成为 (坤)上 (乾)下之象故云)。男下女,地盖天(乾道成男,坤道成妇,地上天下为地天泰。指出人身泰卦配象)。虎咆哮,龙伏眠(说明此中为藏龙卧虎之地,呼吸起动于此,故云虎咆哮,意念归伏于此,故云龙伏眠。心息相依于此,自然龙降虎伏矣)。…… " 活脱脱画出了天地真中的轮廓。丹诀所含之隐义,剖露无余,真″中"字之绝妙注脚也。
近阅《,神仙通鑑》,从首章中看到五老中的黄老选择以须弥山坳丹丘,并认为是寻真孔穴处 , 为悬胎之釜,很有启发。须眉二字,非即胡鬚眼眉的形象化乎 ? 胡鬚眼眉之凹陷处,非即鼻孔外之虚空乎 ? 这和天地之中 , 或天门地户之中等的讲法是一样的。丹鼎立定以后,四老通力合作丹便炼出来了。他不但指出玄关的坐处,炼丹的方法,也以讲故事的形式,作了详细的介绍,很有借鉴价值。
水帘洞洞府(鹊桥指喻舌,瀑布喻呼吸之出入息,呼吸出入平和,自然如祥云瑞气廻环,水帘洞指鼻孔外即人中外径寸之地,由于虚悬鼻外空中,故称虚无或悬胎鼎)。又是乾坤二卦交合之处,正合中央正位,天地真中之本旨。也合于天地人三才之天机原理,是三才窍名命所自来。从中医定穴,揭开天地真中的面纱。因其是性命根源,天地之根,所以休克之人,按压人中穴,能立即苏醒,此立竿见影,空谷传声之效。是我人归根复命,心根命蒂之有力证据。由此可知,若果神栖于此,长此相依,息念双销,能不逆转造化,起死回生,长生久视乎哉。
人身配天地,人所共和。而人身合于乾坤卦象之理,知者则希有其人。有以身心为乾坤的,首腹为乾坤的,亦有以心肾为乾坤的。又头圆象天,足方象地,以首足为乾坤的。无如多是隔靴搔痒,与乾坤二卦之爻象,毫无关联之处。故无从以定天地之中,称谓乾坤理实不通。
我所讲的人身配天地之理,不但有凭据,而且合于实象。即大天地以天地人为三才,小天地(即人明此理者,玄关三才窍之异名不能立矣。
《脉望》云: " 人之正中应在心肾之中,安得以口鼻之中为人中哉?盖有说焉。因人中之上,为眼耳鼻三双窍,均偶数,象 (坤)卦,坤地也。人中之下为口及二便三单窍,均奇数,象 (乾)卦,乾天也。地天合而为 (泰)卦,人中适在人身 (泰)卦之中,合于天地人三才之原理,故称口鼻之中为 ' 人中 ' 也。 " (原意非原文)以上便是人中穴之来历与证据,也是天地真中的恰切注脚和引线。不过如执着人中穴为中,仍然着在色身上,与天地真中有一间之隔,故犹似是而非。应在人中之外,口鼻之正中,即紫阳所谓应在身中处求之是也。《入药镜》云: " 差毫发,不成丹 " ,盖即指此。究到实处,应到大小天地之正中,天人交接处,即人中外寸径之虚空中求之是也。玄静子称谓鼻孔外虚空径寸之地。李清庵中字之解云: " 我设一喻,令尔易知,且如傀儡,手足举动,百般趋跄,非傀儡能动,是丝线抽动,虽是丝线上关棙,却是弄傀儡的人牵动。咦!还识这个弄傀儡的人吗?更休疑惑,我今直说汝等。傀儡比此一身,丝线比玄关,弄傀儡的人比主人公。一身手足举动,非手足使动,是玄关使教手足动。虽是玄关使动,却是主人翁使教玄关动。若认的这个动的关棙,又奚患不成仙乎。(《中和集》) "
玄静子释曰: " 傀儡比我等色身,抽傀儡之线棙,实即口鼻外呼吸阖辟之机。然却不可着于形体,亦不可完全离开形体。乃先天而生,后天而接,鼻孔外寸径之地,呼吸出入起动处是也。主人公即孙外公(谐音身外功),○象身外虚空一着也。(《天乐集》) " 清庵又曰: " 今人多指脐轮,或指顶门,或指印堂,或指两肾中间,或指肾前脐后,以上皆是旁门。丹书云: ' 玄关一窍,不在四维上下,不在内外偏旁,亦不在当中,四大五行不着处是也 ' 。(《中和集》) " 玄静子曰: " 鼻孔外虚空寸径之地,岂非四大五行不着处乎?此中有阖辟之机关,岂非玄牝之门乎? " 故知玄关者,虚无一窍也,先天而生,后天而接,顺用之则凡,逆用之则仙,死户生门,宗此一窍,玄宗最初凝神调息,即在此窍也。
再看《仙翁真言》中字之义之申述云: " 一是丨,空是○,两物并,阴阳全(神气合一则阴阳全矣)。谓之中,实非焉(即在鼻孔外,不在人身上下之中,指明此中非人身上下之中)。上亦偏,下亦偏。妙莫妙,颠倒颠(因眼耳鼻三双窍象坤卦在上,口及二便三单窍象乾卦,成为 (坤)上 (乾)下之象故云)。男下女,地盖天(乾道成男,坤道成妇,地上天下为地天泰。指出人身泰卦配象)。虎咆哮,龙伏眠(说明此中为藏龙卧虎之地,呼吸起动于此,故云虎咆哮,意念归伏于此,故云龙伏眠。心息相依于此,自然龙降虎伏矣)。…… " 活脱脱画出了天地真中的轮廓。丹诀所含之隐义,剖露无余,真″中"字之绝妙注脚也。
近阅《神仙通鑑》,从首章中看到五老中的黄老选择以须弥山坳丹丘,并认为是寻真孔穴处 , 为悬胎之釜,很有启发。须眉二字,非即胡鬚眼眉的形象化乎 ? 胡鬚眼眉之凹陷处,非即鼻孔外之虚空乎 ? 这和天地之中 , 或天门地户之中等的讲法是一样的。丹鼎立定以后,四老通力合作丹便炼出来了。他不但指出玄关的坐处,炼丹的方法,也以讲故事的形式,作了详细的介绍,很有借鉴价值。《脉望》云: " 人之正中应在心肾之中,安得以口鼻之中为人中哉?盖有说焉。因人中之上,为眼耳鼻,乾天也。地天合而为 (泰)卦,人中适在人身 (泰)卦之中,合于天地人三才之原理,故称口鼻之中为 ' 人中 ' 也。 " (原意非原文)以上便是人中穴之来历与证据,也是天地真中的恰切注脚和引线。不过如执着人中穴为中,仍然着在色身上,与天地真中有一间之隔,故犹似是而非。应在人中之外,口鼻之正中,即紫阳所谓应在身中处求之是也。《入药镜》云: " 差毫发,不成丹 " ,盖即指此。究到实处,应到大小天地之正中,天人交接处,即人中外寸径之虚空中求之是也。玄静子称谓鼻孔外虚空径寸之地。李清庵中字之解云: " 我设一喻,令尔易知,且如傀儡,手足举动,百般趋跄,非傀儡能动,是丝线抽动,虽是丝线上关棙,却是弄傀儡的人牵动。咦!还识这个弄傀儡的人吗?更休疑惑,我今直说汝等。傀儡比此一身,丝线比玄关,弄傀儡的人比主人公。一身手足举动,非手足使动,是玄关使教手足动。虽是玄关使动,却是主人翁使教玄关动。若认的这个动的关棙,又奚患不成仙乎。(《中和集》) "
玄静子释曰: " 傀儡比我等色身,抽傀儡之线棙,实即口鼻外呼吸阖辟之机。然却不可着于形体,亦不可完全离开形体。乃先天而生,后天而接,鼻孔外寸径之地,呼吸出入起动处是也。主人公即孙外公(谐音身外功),○象身外虚空一着也。(《天乐集》) " 清庵又曰: " 今人多指脐轮,或指顶门,或指印堂,或指两肾中间,或指肾前脐后,以上皆是旁门。丹书云: ' 玄关一窍,不在四维上下,不在内外偏旁,亦不在当中,四大五行不着处是也 ' 。(《中和集》) " 玄静子曰: " 鼻孔外虚空寸径之地,岂非四大五行不着处乎?此中有阖辟之机关,岂非玄牝之门乎? " 故知玄关者,虚无一窍也,先天而生,后天而接。
以上诸论,皆玄关点睛之言,兹再作《玄关直指图》即《天人合发图》或《心息相依图》以印证之。
第五节 玄关直指图粗解
首先,请把意守的部位搞清楚,请先看《玄关直指图》,右边的大圈代表人身,左边的大圈代表天地,当中的小圈代表 " 人 " 和 " 人中 " ,所以人的正中恰好在天地与人身的交接处,是天地阴阳二气与人身呼吸二气的交换点。故张三丰说: " 执己又不是,离己也不是,谁知一点元阳,明明洒洒,在己身玄中高处,隐藏于不内不外之密处,内外一气牵连,千古不传之秘。然人身现成放着两个真消息。(《玄谭全集》) " 清楚地说明了这个地方。作丹的方法要阴阳颠倒用。所以人身的小天地就以 " 人中穴 " 为界。人中穴以上是眼耳鼻三双窍,八卦阴爻以( )为代表,三个阴爻( )就是 (坤)卦,刚巧与眼耳鼻三个双窍相符,他就是代表地,表示阴。人中下是口和大小二便三单窍,八卦阳爻以( )为代表,三个阳爻( )就是乾( )卦,刚巧与口及二便三个单窍相符,也就是代表天,表示阳。这就是人身配天地在八卦中的比象。由于人中适在人身天地之中,古人为了有别于人身各个部位之中界点,所以特地表明 " 天地之中是真中 " 也。若不搞清这个道理,天地这样大,哪里寻得出一个中来。一般丹功的人,没有得诀,不懂这个道理,所以找不到着落。即从人身来说,若以两眼两眉为标准的,就有印堂天目之中,若以全身上下的平衡或心脐上下之中界点为标准的,就有人身黄庭之中。然明眼人一看就会明白与 " 天地之中是真中 " 、与 " 此窍非凡窍,乾坤共合成 " 之中不符。
其次还要说明一下,这个人之正中,不但要和人身天地之正中相符合,还要与人身之气和天地之气的临界点相符合,即上面例中张三丰说的 " 内外一气牵连,人身现成放着的二个真消息之中 " ,方不至再生偏叵。所以也不能执着在色身的 " 人中穴 " 上,正确位置,应在天门地户的鼻口之中,人中之外,即人身呼吸与天地阴阳两种气机的交换点处。所以张三丰还说: " 是一身内外之造化,名通天窍、炼丹炉、躲生死路、生身处、父母未生前、五行不到处。 " 又说: " 谁能省悟人人有个通天窍,人人有一味长生不死药,人人有个炼丹炉,人人有个上天梯,人人有个人不识。(《玄谭全集》) " 不然,此窍又如何能称 " 通天窍 " 呢?玄牝者阴阳也。阴阳出入于此,故称玄牝之门,或阴阳窍。天地之气和人身呼吸之气在此聚会,故称四会田。天地人三才由此关联在一起,所以又称三才窍。此气一通则人生,此气一断则人死,所以又叫生门死户。等等不同名字,都是根据中字之落处及意义而来。
为了让大家都懂,我在《玄牝三论》文中,就称他为机器的闸刀开关。 " 中 " 的闸刀一开,接通电源,机器就开始运作,空气进入人身,人身就能举动言笑。否则,机器如一块臭铜烂铁,不能动弹,人身如一具死尸,立即死亡。
黄帝说:从古老到现在,通天的地方,是人身活命的根本,这个根本就是阴阳二气。他刚巧坐落在天和地(即乾坤二卦)的中间,这里正是四方上下六方相合的中间,以这中间之气为中点,外通天下九洲,内通人身九窍;内通人身五脏,外通十二节气;人身的一切,都是与天相通的。
子思说:这个中是统天地下最大的根本,是人身生命的源泉,一口气不来就是死尸了,还能说不是根本吗?人身呼吸之气平和了,天地的真气就能渗透人体的周身百节,虚空的气平和,天地也能得到安定的位置,万物也因此得到他的培养而生长。
从以上两个例子说明,中医学和儒学都和道学一样,明确表明中的位置。事实说明,中即道也,道即气也。人儿离不开气,鱼儿离不开水,这总够浅近了吧!
所以这小图中的规中、黄庭、中五等;圈上的玄牝之门、混沌之乡等;圈下的虚无之窟、灵山塔下等;也都是中的别名。为什么又称它是灵山塔下呢?这是释氏在一首诗偈中所下的定义。诗说: " 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自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须向灵山塔下修。 " 这就明白点穿,灵山就是玄关,在自心之头,它的位置就在灵山塔的下面。全诗明白绘出了玄关的整个轮廓。此诗有两处明指玄关的位置。第一处是 " 灵山只在自心头 " ,自和心合在一起,便是一个息字,息者呼吸也,一呼一吸为一息,明指玄关只在呼吸起头处。第二处是人人有个灵山塔,要到灵山塔下去修炼。这就得先找到灵山塔的位置,再找到灵山塔下就行。这个问题可从《达摩宝卷》中得到启示。他说: " 眼是双林树,舌是铁板桥,鼻是灵山塔。 " 人中外面,不是正巧在我们的鼻子下面吗?既是呼吸起头的地方,又在鼻子的灵山塔下面,岂非与道家的 " 天地之中是真中 " 不谋而合吗?
上面的道理都懂了,就能明白中之外面是宇宙的大天地,中之里面是人身的小天地,合起来就是两重天地。中之外是天地升降阴阳,中之内是人身呼吸阴阳,合起来就是四个阴阳。天地阴阳为一个消息,人身呼吸也是一个消息,合起来就是两重消息。所以吕祖说: " 两重天地谁能配,四个阴阳我会排。(《指玄篇》) " 李道纯说: " 踏破两重消息子,超凡入圣则如闲。(《中和集》) " (见图之左下角)李道纯说: " 乾坤阖辟无休歇,离坎升沉有合离。我为孚菴明指出,念头复处立丹基。(《中和集》) " (见图右下角)便是说明呼吸出入阴阳升降的情况。 " 乾坤阖辟无休歇 " 者,天地阴阳二气一开一合永远不停止也。 " 离坎升沉有合离 " 者,人身呼吸二气不停的浮沉升降有合有离也。从而形成一个 " 中 " 以外的乾坤交, " 中 " 以内的坎离交的局面。这样四个阴阳的气便结合在一起,谓之 " 四者混沌,径入虚无 " 也。这样也就同崔希范说的 " 先天气,后天气,得之者,常似醉。(《入药镜》) " 就像吃醉一样,进入混沌的状态了。所以要解透丹诀要义,必须先把此图参透,才不会被旁门左道所惑。便有个功夫的入手途径了。限于篇幅,今天就说到这里,如还有不明白的地方,下次来信提出,以后再给你解释。(按本节文字,系由作者答学生马艳会问函整理而来,故有此说。)看了你的来信,很受感动,又如便写了几首诗在后面,既赠给你做个纪念,也供你做个参考。诗如下:
(一)咏窍妙(五言律诗二首)
其一
虽然为你写,留赠后人看。天地真中处,灵山塔下边。
天人相交接,呼吸往来连。不是通天处,怎称生死关。
其二
艳丽一枝花,会得几人家。马牛通信息,鸡免共生涯。
只是此呼吸,何曾分我他。神仙原不死,终日卧烟霞。
(二)功理与鞭策(七言律诗三首)
其一
(顶冠诗含 " 马艳会真是菩提子 " )
马年春早马蹄香,艳丽花开朵朵鲜。会得此中玄妙理,真无以处密多禅。
是非非是缘和业,菩萨萨菩坤与乾。提起疑情轻放下,子珠亮彻半边天。
其二
马家小子忒聪明,悟彻真中万里寻。云破便见海棠月,浪平犹听海潮音。
不知呼吸通玄处,怎得阴阳顷刻擒。谁识通天窍一个。铁鞋踏破许多人。
其三
世人妄想入云城,谁识云城只在身。一吸二呼雾露重,千生万劫月华轻。
若能解悟神潜入,纵有冤愆劫不侵。岁月摧人常不老,总缘这个涅槃心。
(三)随感(七言绝句诗三首)
其一 太岁初逢马贤会,驰书万里拜师来。不知师在自心内,莫向远方寻佛台。
其二 低下头来着意裁,不离不即是灵台。天人交接乾坤袋,多少英雄被葬埋。
其三 果知收摄有何难,放下心来便露颜。莫道三期龙华会,也终不出此灵山。
提问:你知道你自己身上的灵山宝塔吗?
宝塔不是建筑在灵山的顶峰上面吗?
你还能不到自己的灵山塔下去寻自己的佛吗?
第六节 玄关作用释义
由于玄关的特殊位置,适当天人交接,不内不外,非近非远之处,又是人身乾坤两卦天地上下之正中。从而构成他的特殊作用和特殊异名。他轻巧地构通了天和人的信息,使人体成为终日向外开放的巨系统。内而构通人体内外整个机能的信息,外而构通天地宇宙万国九洲天涯海角的信息。故玄关者,如天之斗柄,人之心根命蒂也。天人统体之枢纽也。亦天人二气互相交流之交通要道也。天人道断,吾人之生机立息矣。古人云: " 天地其犹橐龠乎?指南针位理非诬。有为须向无为处,认得无皇万象宗。 " 此天地之橐龠,人身之指南针位,即虚无心王所住之处,是万象变化之宗祖。若非构通天人的虚空宝地,又安能当橐龠之名哉(橐龠为鼓风之构管,由此构管构通天人之消息)。即乾坤阖辟之名命,亦因此机关而定之也。
人身呼吸之出入,与天地阴阳之升降,无不与玄关息息相通,是名符其实的橐龠,故称阖辟之机。惟此机能旋乾转坤,抽坎填离,颠倒阴阳,由阖辟而能变通故也。李清庵解为 " 线棙 " ,理本一致,由是一线之关棙,上下构通,内外相接,人身呼吸阴阳之气,与天地升降阴阳之气联成一体,打成一片。天地人三才之精华,尽集此焦点之中矣。故将心依息于此,能激起天人无穷之消息。是《阴符经》 " 天人合发,万变定基,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 的惟一手段,由此一线之棙,接通人天内外一切信息,故为炼功之基础。
其效甚巨,其法易为!其理亦易明。譬如一滴之水,放入大海之中,可渗透大海每一角落,一呼之气,散布虚空,亦可散遍山河大地,每一空间,此皆事实易明之事。苟或能使吾人每个微细之呼吸单元,均能俱呼吸总体之机能,发挥其整体之作用,那么整个宇宙世界,便可布满我人的信息网、联络站,接收信息,比无线电收音机还要快。不但可以听到声音,看清每一个人,每一角落的四周环境。古之炼功有成的人,能知天下一切事物,犹如掌上观纹,盖此理也。易所谓 " 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 者,非此之谓乎?古人称鼻口为天门地户,盖鼻通天阳,口通地阴,天玄地牝,二窍均有阴阳呼吸之出入,故口鼻之中是确立玄牝之门即玄关的有力根据。因鼻口离虚空至为切近,最易执着,故紫阳深揭之曰: " 玄牝之门世罕知,休将口鼻妄施为。 " 以免吾人 " 差毫发,不成丹 " 之误也。但 " 离了此身即不是,着了此身也是错 " 的道理结合起来看,鼻口之中虚空寸径之地是外玄关岂有错哉。
盖此处正是仙佛人鬼阴阳生死的十字路口,是仙佛人鬼阴阳生死的集散地。古人云: " 十字街上原人渡,水火既济炼真金。 " 我人一身上下都是阴气,惟此形山之外,寸径之地,暗隐阳精,可炼真金。而且人体之一身上下,所有窍穴,都是对待。惟此虚空一窍,有独无偶,没有对待。故称不二法门。若有对待之窍位,则余二即非真矣。
惟此一窍,为我人眼耳鼻口四象直接接触之地,真是视之可见,听之可闻,呼吸必由,舐之能接。是故心息相依,神定于此,自然四象和合,五气朝元,不期然而然矣。究其原理,盖目通肝而耳通肾,鼻能肺而口舌通心,人中通脾及意。故眼耳鼻舌意之外五行既归中,而肝肾脾肺心之内五行自相应,而木金土水火之五气自朝元矣。此皆顺乎自然之理,心息相依,大定真空,其验自见之。
《庄子•应帝王篇》云: " 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混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混沌之地,混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混沌之德,曰: ' 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 ' 日凿一窍,七日而混沌死。 "
此段妙文,是混沌为吾人性命根源之绝妙揭示。人之有生,凿破七窍,元神分注于眼耳鼻口而化为识神,从此神死心活,后天用事矣。倏忽之南北二帝,正是于吾人心息(即神气)之妙喻,庄子集注以神速疾速解之,有用无体皆不全面。神气二物,本甚速捷,可以倏忽达千万里之遥。只因心息相依,神气相遇于混沌之所,混沌饮之以先天真乙之延命酒、返魂浆,故云待之甚善也。此虽形象化之词,实乃揭尽丹诀之妙。人之所以丧失灵明,实为七窍所累,若倏忽不为识阴所惑,置七窍而不用,则优游于中央真土混沌氏之乡,此中尽多佳肴美酒,先后二天之琼浆玉液,可以任其醉饱。能不薰蒸和合重返混沌乎哉。
佛家对本窍之分析,亦同具旨趣。如海月禅师云: " 六个门头一处关,五门不必更遮拦。从他世事纷纷乱,堂上家藏镇日安。 " 六个门头者,是眼耳鼻舌心意之六根也,一处关者,同聚于虚空真一之所而关锁之也。此为七窍未凿前混沌之地。契云: " 耳目口三宝,闭塞勿发通。 " 实皆欲杜此即凿之七窍,而重返混沌之方法也。
总之,此虚空一窍,是吾人之生门死户,生死根源,也是归根复命返本返源的必由之路。张伯端在《金丹四百字叙》中说: " 能知此一窍,则冬至在此矣,火候亦在此矣,沐浴在此矣,结胎在此矣,脱体亦在此矣。 " 足知吾人炼功从起手到了手,始终不离虚空,始终不离心息相依,其作用之巨大,还有何能与之相比拟呢?
第七节 玄关诸真集释
玄关者,心息之门户,故称玄牝之门,人之胚胎,鼻先受形,故称鼻祖,因玄关在鼻孔外虚空寸径之地,故又称祖窍。余如土釜、内院、气海、庚辛室、龙虎穴、丹元府、黄金室等,异名甚多,前亦述之,不复尽赘。总之皆指身外虚空一着,吾人生命接触之处,即呼吸起动出入之处是也。钟离翁云: " 生我之门,死我之户。 " 良有以也。本篇当广引诸家之说以证之,俾有缘读者,狐疑尽释,不再执身内各处为玄关也。
《列子•天瑞篇》引黄帝书曰: "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 老子《道德经》亦载此章。是玄牝之名,黄帝倡之,老圣述之,历代丹书祖之,其由来久矣。玄静释曰: " 玄,天也;牝,地也;门,虚也。上天下地,中间一虚,故知玄牝之门,即是虚无之谷。○象身外虚空一着也。为天地之大中极,故云根。涵养谷神在此,调息养气在此,火候运用亦在此。如斗柄之运移,非此则周天无由斡旋也。 " 炼者能在虚空中心息相依,不着丝毫色身,若存而非存,若忘而非忘,相依既久,自然固结不解,融洽无间,斯即绵绵若存,用之不勤之工夫。由凡息而转为真息。炼者此际,如腾云驾雾,周身八万四千毛孔全开,天地真阳由毛孔透入,四肢百骸酥软美快,难以名状。故云: " 后天呼吸起微风,运起真人呼吸功。 " 然不在身外虚空下手者,则凡息不住,决不能达归根复命之境,而契天人合发之妙也。神息两定在虚空中,即以元炁养元神。神得炁养,如鱼得水,有如花木之沐雨露,而日益焕发,如灯明之得膏油,而光辉益炽。外而谷神,内而五脏,无不在一炁薰陶之中。如是日日抚之育之,培之养之,谷神焉得死乎?故紫阳《悟真篇》云: " 要得谷神长不死,须得玄牝立根基。真金既返黄金室,一颗明珠永不离也。 "
《道德经》发明玄关,尚有数处。其一曰: "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 玄关一窍也,乃乾坤合处,众妙所自出,故云众妙之门,谭子又称 " 灏气之门 " ,其义一也。其二曰: "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 玄静释曰: " 天地犹玄牝也。天玄地牝,中间空洞无物○,如此之象也。岂非玄关乎?此句指体,下句表用。橐龠者,冶人鼓气之物,天地之间,一气流行,动静屈伸,有类橐龠,在人为息。只因常人心与息不相依,橐龠鼓动,漫无节制,不能尽阖辟之妙。若知以神驭气,神息相依,呼吸绵绵,则真息之橐龠,可召天和,可以养命,可以脱胎换骨,超凡入圣,岂丹道家之妙用乎? " 故老子曰: "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 。中即玄关也。因在乾坤二卦之间,故称中。守者何?神守之,即神息两依而不离也。儒家之致中和,释氏之反息循空,皆是此一步工夫。盖惟守中,乃能致和。盖欲反息,使真气之不外泄,必须循空。循者守也。守即中也,故循空与致中之义同,总不出守中之义也。
玄宗所谓中,即指乾坤合处而言。葛仙翁云: " 乾坤合处乃真中 " 是也。其三曰: "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杳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 连写四中字,是又指玄关言也。恍惚杳冥,乃阴阳交媾之象。阴阳一交,造化自生,有象有物,有精有信,至是而中之玄关大彰矣。其四曰: "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 " 玄静释曰: " 大国者下流,乃是寓言,谓以男下女,以神入炁穴,而下交于息也。天下之交,直指玄关一窍。牝者虚静之象,以虚以柔而下交于息也。相亲相爱,神而不肯舍息,息而不肯舍神。神息和合,于是焉天地交泰,丹基可立矣。 " 李涵虚云: " 盖此窍当中,故曰天下之交。中有柔道,故曰天下之牝。言牝道而玄道亦在内,故曰玄牝。玄牝者,一乾一坤,一刚一柔也。不如是则神健气健反相敌而反相离。故谓以男下女,以神下炁。颠倒相俱,阴阳相媾,斯神与气会,而根基立焉。 "
《庄子》一书,虽不言玄牝。然所云: " 枢得环中,乃托环以养中。 " 此二中字,即老子守中之中,《度人经》中理五炁之中,即指玄关一窍言也。 " 环中 " 两字,形容甚妙。环无端也,环之中又空洞无物,岂非圆空,○之象乎?故 " 环中 " 之简释即 " 虚空 " 也。蒋锡昌说: " 环者乃门上下两横槛之洞,圆空如环,所以承受枢之旋转者也。枢一得环中,便可旋转自如,而应无穷。 " 道枢是没有对待的,像门轴一样,得虚空之环,便应变自如,如此比喻,何等恰切,把玄关体用和盘托出,妙无以加。
庄子以后,善谈玄关者,当推魏伯阳之《参同契》矣。《契》曰: " 方圆径寸,混而相扶,先天地生,巍巍尊高,旁有垣阙,状似蓬壶。 " 可谓描写尽致。海印子释曰: " 方圆寸径者,鼻孔外寸径之地,一规之中,出入息之动机,寓乎此也。混而相扶者,混然无迹,而且有化机,先后二天之气,在此交接也。先天地生者,未有天地已有此窍,○象,则玄窍不可执着色身以求可明矣。盖色身之内,上至顶而下至踵,莫非后天物也。故钟离权曰: ' 一身四大尽皆阴,问君何处是阳精。我今得遇明师指,得道神仙在只今。 ' 是则必求于无名天地之始,斯得之矣。巍之尊高者,极言其天然尊贵,不落功勋,不假雕琢,非凡物可比也。 ' 旁有垣阙,状似蓬壶 ' 两句,假天元神室比类,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然神息一依,内想不出,外想不入,无异墙垣宫阙之遮拦,故云旁有垣阙也。 " 此无形之垣阙,比有形之垣阙,不知胜几万亿倍,实非人力所可逾越者。古人画地为牢,犯人犹不敢逾越,况道枢之环中,圣德巍巍,能透出物质时空之三维障碍,达阴阳合璧之效乎? " 状似蓬壶 " 者,乃混沌之真境界也,实为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恍惚中见,无意中成,遇视则无,始谓之蓬壶也。况蓬壶为蓬莱仙岛,壶中天地之缩称。真是空中楼阁,形容形象,微妙之极。《契》又云: " 上闭则称有,下闭则称无,金炁亦相须。 " 朱元育解云: " 两孔穴即坎离两用之窍妙,所谓玄牝之门世莫知者也。 " 海印子云: " 神气妙合于黄中,有无涉入,阴阳混合,而返吾无始,斯即两孔穴法之秘妙也。(《天乐集》) " 我认为两孔穴者,去上下两孔于不用而归并于一穴也。即去其两端用其中于民也。故上闭下闭者,即《悟真》所谓: " 有无自此长相入,未见如何想得成。 " 简言之,亦不过一个心息相依,同定于虚而已矣。周子所谓 " 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 " 亦是也。实皆玄关虚中之直指也。
伯阳而后,善谈玄关者,当推张紫阳。《金丹四百字序》云: " 身中(非同身内,当注意)一窍,名曰玄牝。此窍者非心非肾、非口非鼻、非脾胃、非膀胱、非谷道、非丹田、非泥丸。能知此一窍,则冬至在此矣,药物亦在此矣,火候亦在此矣,沐浴亦在此矣,结胎亦在此矣,脱体亦在此矣。夫此一窍,亦无边旁,更无内外(总是密示虚空一着,在于不内不外,不落色身,没有边旁的),乃神气之根,虚无之谷(直接揭破)。在身中求之(中字写得妙,身内身外都不是,只得云中),不可求于他也(执自即非,执他亦错,惟执中为宜也)。 " 《四百字》云: " 此窍非凡窍,乾坤共合成。名为神气穴,内有坎离精。 " 释:非凡窍者,不可向凡体上求,说明非有相有形之窍。乾坤共合成者,谓上乾下坤,中间空洞无物,亦明示此窍乃乾坤之中也。名为神气穴,内有坎离精者,说明此窍正是神气聚会之所,离己日光坎戊月精光照之地。虚空宝地,内有先天真一之炁,水乡铅只此一味真药,正是蕴藏于此。故有神气穴之异名。四句皆平铺直叙,句句直指。
葛仙翁云: " 乾坤合处乃真中,中在虚无甚空宽。 " 罗公远云: " 一窍虚无天地中,缠绵秘密不通风。 " 乾坤共合之理揭露无遗。若以身心等为乾坤解之,岂不遮尽本来面目。盖身外系乾坤,身内系坎离。既云乾坤合成,则先天而成,不在身内明矣。此一说也。身内身外都有乾坤,呼吸出入,内外交流,亦可谓都有坎离,但都不能执着色身之乾坤耳。不然不称虚无矣。名为神气穴者,心息相依在此处也。神气在此处归根也。葛仙翁云: " 簇将龙虎窍中藏 " 是也。内有坎离精者,依到大定,则药物生玄窍,火候发阳炉。此谓神气归根,虚无之中,药物自生。玄窍者,一而神也,药物者,两而化也。金丹妙用,在于坎离,坎离妙用,不出先天太极也。《悟真篇》云: " 玄牝之门世罕知,休将口鼻妄施为。饶君吐纳经多载,争得金乌搦兔儿。 " 此又示人不可执着色身求玄关也。口鼻尚非其所,何况心肾中间,两眉中间,及脐下一寸三分等处乎?总之一着色身,即落后天,即非玄关矣。
或问曰: " 玄关既是外面虚空一着,何以紫阳不云身外求之,而云身中求之乎? " 答曰: " 此窍虽在身外,而与口鼻至为切近,此一规之中,方寸之地,呼吸起处,介乎色身与虚空之间,乃人身之中极,神气归根之处,先后二天衔接之所,故云身中耳。总之,此窍实不属色身,而仍未与色身完全脱离关系。若执色身求之,固不可,若完全离却亦不可,妙在不即不离之间。不即此身,不离此身,鼻孔外虚空之中,出入息起动之处,如傀儡之丝线,一身运动之总机关,即玄关之所在也。若云身外求之,又恐邪徒借此移在女人身上,起种种邪行,如三峰采战之流。古人不护己,说个中字,又曰乾坤合处。身中之说,由是而立也。 "
《礼记•中庸》曰: " 中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至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 微矣微矣。紫阳《悟真篇》又云: " 劝君穷取生身处,返本还元是药王。 " 此生身处,亦即玄关之别名。或问: " 何谓生身处? " 答曰: " 郑和阳真人云: ' 我身自向虚中来,我身应向虚中去。来来去去在虚中,可于虚中种业树。种得业树根株深,枝条充塞去来路。 ' 此即示人以生身之处也。 " 试思,鼻外呼吸之动机一息,傀儡即倒,岂非生身之妙键乎?究而言之,虚空一窍,能生我,亦能死我,故古人称谓生死门户。钟离翁云: " 生我之门,死我之户 " ,即指玄关言也。钟祖又云: " 欲识金丹端的处,未生身处下工夫。 " 张景和云: " 若向未生前见得,明知必是大罗仙。 " 尹清和云: " 欲识本来真面目,未生身处一轮明。 " 此皆直指生身之处为虚空一着也。故汪东亭先师云: " 如得诀者,则在虚空中下手,即是性命双修。若离虚空,别无路矣。 " 可谓泄尽天机。万卷丹书,所不敢言也。
紫阳而后,善谈玄关者,当推陈虚白之《规中指南》,其示玄关图○○曰: " 真人潜深渊,浮游守规中。 " 又曰: " 夫玄牝,其白如绵,其连如环,纵广一寸二分,包一身之精粹。 " 并引《悟真诗》为证。按虚白此图,直示心息相依之旨。两圆圈相叠而成三,示心息归并于虚空也。(亦先后天二气交接于虚空之象也)又作玄牝说曰: " 夫身中一窍,名曰玄牝,受气以生,实为神府。三元所聚,更无分别。精神魂魄,会于此穴。乃金丹返还之根,神仙凝结圣胎之地也。 " 古人谓之太极之蒂,先天之柄,虚无之宗,混沌之根,太虚之谷,造化之源,归根窍,复命关,帝一,神室,灵台,绛宫,皆一处也。然在身中(身中之义上已释之)而求之,非口非鼻,非心非肾,非肝非肺,非脾非胃,非脐轮,非尾闾,非膀胱非谷道,非两肾中间,非脐下一寸三分,非明堂泥丸,非关元气海。然则何处?我的妙诀,名曰规中,一意不散,结成仙胎。《契》曰: " 真人潜深渊,浮游守规中。 " 此其处也。老子曰: "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 正在乾之下,坤之上,震之西,兑之东,坎离水火交媾之乡,人一身天地之正中。八脉九窍,经络联辏,虚闲一穴,空悬黍珠。不依形而立,惟体道以生。似有似无,若亡若存。无内无外,中有乾坤。黄中通理,正位居体。《书》曰: " 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 《度人经》曰: " 中理五炁,混合百神。 " 崔公谓之 " 贯尾闾,通泥丸。 " 纯阳谓之 " 穷取生身受气初。 " 平叔曰: " 劝君穷取生身处。 " 此元气之所由生,真息之所由起。故玉蟾又谓之 " 念头起处 " 。修丹之士,不明此窍,则真息不住,神化无基。且此一窍,先天而生,后天而接。先后二气,总为混沌。杳杳冥冥,其中有精,恍恍惚惚,其中有物。精非常精也。天得之以清,地得之以宁,人得之以灵。谭真人曰: " 得灏炁之门,所以归其根。知元神之囊,所以韬其光。若蚌内守,若石中藏,所以为珠玉之房。 " 皆直指也。然此一窍,亦无边傍,更无内外,若以体形色相求之,则又成大错谬矣。故曰: " 不可执于无为,不可形于有作,不可泥于存想,不可着于持守。圣人法象,见于丹经。 " 或谓之 " 玄中高起,状似蓬壶。关闭微密,神运其中。 " 或谓之 " 状如鸡子,黑白相扶。纵广一寸,以为始初。弥历十月,脱出其胞。 " 或谓之 " 其白如练,其连如环,方园一寸二分,包一身之精粹。 " 此明示玄关之要,显露造化之机。炼者不探其玄,不赜其奥。用工之时,便守之以为蓬壶,存之以为鸡子,想之以为连环。模样如此,形状如此。执有为有,存想入妄,岂不大谬也。要知玄关一窍,玄牝之门,所示仿佛状貌,乃神仙聊指造化之机耳。然其中体用权衡,本自不殊,如以乾坤法天地,坎离体日月,是也。《契》曰: " 混沌相交接,权舆树根基,经营养鄞鄂,凝神以成躯。 " 则神炁有所取,魂魄不致散乱。廻光返照便归来,造次弗离常在此。诗曰: " 经营鄞鄂体虚无,便把元神里面居。息往息来无间断,圣胎成就合无初。 " 玄关之旨,备于斯矣。
以上陈虚白阐玄关之文本有千五百余字,今仅录其半,而大旨已明。篇中初列玄关异名,次示一身内外上至顶而下至尾闾,皆非玄关。所以破外道泥执色身之弊也。次揭规中二字,又形容中字之妙。曰 " 在乾下、坤上、兑东、震西 " ,是画家烘云托月之法,以南北东西四正之位,映出中间虚空一位。又谓不依形而立,惟体道以生。是又示虚空一着也。既不依形,则不在身内可知。道本虚空,玄关体道,则亦虚空无疑矣。末后一诗曰: " 经营鄞鄂体虚无(更直指虚空一着),便把元神里面居(示凝神于虚,与息相谐合也)。息往息来无间断(示神息相依,调之使纯熟自然也),圣胎成就合元初(示神息交结而成胎,内外两净,体同虚空,是正归根复命之时也)。 " 中间广示玄关法象,乃取材于《参同契》,曰无边傍,无内外,又依据《四百字序》。默示虚空一着也。虚白原文,末后广示调息之旨。结云: " 然此窍阳舒阴惨,本无正形。意到即开,开合有时。百日立基,养成炁母。虚室生白,自然见之。 " 昔黄帝三月内观,盖此道也。此示证位之玄关,前所云云,乃信位之玄关也。信位凭师指点,证位须自己亲证。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烦指授矣。
陈虚白而后,善谈玄关者,当推白紫清,李清庵,张三丰,李涵虚四家。清庵《中和集》内,有示命宗之玄关,与性宗之玄关。《性理歌》曰: " 两仪肇判分三极,乾以直专坤辟翕。天地中间玄牝门,其动愈出静愈入。 " 《炼虚歌》曰: " 无画以前焉有卦,乾乾非上坤非下(指出泰卦形象)。中间一点至虚灵,八面玲珑无缝罅。四边固密剔浑沦,个是中虚玄牝门。若向不虚虚内用,自然阖辟应乾坤。玄牝门开功则极,神从此入从此出。出出入入复还虚,平地一声春霹雳。 " 《抱一歌》曰: " 虚无之谷自透通,玄牝之门自开辟。一阳来复妙奚穷,四德运乾恒不息。 " 又《道德颂》曰: " 阖辟应乾坤,斯为玄牝门。自从无出入,三界独称尊。 " 又诗曰: " 谷神不死为玄牝,个是乾坤阖辟机。往往来来终不息,推推荡荡了无边。白头老子乘龙去,碧眼胡儿跨虎归。试问收功何所证,周天匝地月光辉。 " 又曰: " 玄门牝户不难知,收集身心向内推。会得两仪推荡理,便知一气往来时。乾坤阖辟无休息,离坎升沉有合离。我为孚庵明指出,念头复处立丹基。 " 又曰: " 真常之道果何难,只在如今日用间。一合乾坤知阖辟,二轮日月自循环。归根自有归根窍,复命宁无复命关。踏遍二重消息子,超凡越圣譬如闲。 " 又《原道歌》曰: " 玄流若也透玄关,蹑景登真果不难。只是星儿孔窍子,迷人如隔万重山。 " 又《全真活法》曰: " 炼气在调爕,所谓调爕者,调和真息,爕理真元也。 " 老子云: "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 其调爕之要乎?今人指口鼻为玄牝之门,非也。玄牝者,天地阖辟之机也。《易系》云: " 阖户为之坤,辟户谓乾。一阖一辟谓变。 " 一阖一辟,即一动一静,老子所谓用之不勤之义也。玄静释曰: " 清庵诗歌,大意要人体会身外虚空中呼吸阖辟之机,即在此处心息相依。直到神息凝合,息无出入,三界称尊。性寂情空,超凡越圣,归根复命之学,胥在于斯矣。 " 此玄学之正脉也。非身外之虚空,则无天地阖辟之机,不得以玄牝之门称之,更何有踏遍人身与天地两重呼吸阴阳消息之子哉。清庵妙诗妙喻,如甘露洒心,真使人读之心悦诚服,余味无穷。
李清庵又曰: " 汝但于二六时中,行住坐卧做工夫,向内求之,语默视听,是尔甚么?若身心静定,方寸湛然,真机妙处,自然见之也。《易系》云: ' 寂然不动(即玄关之体也),感而遂通(即玄关之用也)。 ' 时人若以有形着落处为玄关者,纵勤修苦志,事终不成。欲直指出来,恐汝信不及,亦用不得,须自见始得。 " 又曰: " 夫玄关者,至玄至妙之机关也。今之学者,多泥于形体,或云眉间,或云脐轮,或云丹田,或云首有九宫,中有玄关,或指产门为生身处,或指口鼻为玄牝,皆非也。但着在形体上都不是。亦不可离此一身,向外寻求。诸丹经皆不言正在何处者何也?难形笔舌,亦说不得。故曰玄关。所以圣人只书一中字示人,此中字为玄关明矣。所谓中者,非中外之中,亦非四维上下之中,不是在中之中。 " 玄静释曰: " 不思善,不思恶,正恁么时,那是尔自己本来面目,此禅家之中也。儒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此儒家之中也。道曰:念头不起处谓之中,此道家之中也。此乃三家所用之中也。 " 《易》曰: " 寂然不动(中之体也),感而遂通(中之用也)。 " 老子曰: " 致虚寂,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 《易》云: " 复见其天地之心。 " 且复卦一阳生于五阴之下。阴者静也,静寂生动。只这动处,便是玄关也。但于二六时中,举心动念处下工夫,玄关自然见也。以上均约性觉妙明为玄关,乃自性宗通,无为妙觉之至道也。学者须知,性命本属不二。彻证性空本体者,十方世界现全身。了性而命在其中,是为顿悟顿修。若以调息凝神入手者,乃渐法也。渐法所用之玄关,约妙有之气机而言。顿法所指玄关,均真空之性体而言。予考《道德经》原旨,谷神不死为玄牝,亦约真空性体言也。
三丰翁《打坐歌》曰: " 初打坐,学参禅,这个消息在玄关,秘秘绵绵调呼吸,一阴一阳鼎内煎。 " 《道要秘诀歌》云: " 看玄关,调真息,知斯二要修行毕。以元神,入气海,神炁交融默默时,便得一玄真主宰。将元炁,入黄庭,炁神和合昏昏际,又得一玄妙玄明。一玄妙,一玄窍,有欲观窍无观妙。两者玄玄是要机,异名同出谁知道。看玄关,无他诀,先从窍内调真息。神恬气静极自然,妙自无生现太极。古仙翁,多半语,恐泄真机不妄举,或言有定在中央,或云无定自拎取。到如今,我尽言,此在有定无定间。有定曰窍无曰妙,老君所说玄又玄。 " 仙翁此二段,已将玄关调息妙谛,泄尽无遗。至云此在有定无定间,更为圆极之语,非仙翁不能出此也。虚空一着,本无方所,东来亦是个虚,西去亦是这个虚。既无方处,则无定也。然人人鼻窍之外,一规之中,出入息之起动处,各具一玄关,则又是有定。岂非玄之又玄乎?《颂》曰: " 有定无定,非即非离,妙窍齐观,空有双显。虽无色相,亦非断灭。寻之不见,呼之即应。睹之无形,听之有声。如来之藏,众妙之门。 "
三丰翁《一求玄关》诗曰: " 一孔玄关要路头,非心非肾最深幽。膀胱谷道空劳索,脾胃泥丸莫漫搜。神气根基常恍惚,虚无窟里细探求。原来则在灵明处,养就还丹跨鹤游。 " 《再求玄关诗》曰: " 傀儡当场会点头,应知总是线来抽。抽他须是依人力,使我人抽又孰谋。愿赖主公常月白,期教到处好风流。炼丹若要寻冬至,须向灵台静里求。 " 《总论玄关》诗曰: " 身即乾坤莫外求,虚灵一窍最深幽。二三自许同为侣,一四何妨与共俦。五土建中司发育,巽风起处定刚柔。自从识得还元妙,六六宫中春复秋。 " 按丰翁诗意,要人离却色身,到虚无窟内求此玄关。巽风(息风也)起处定刚柔,即虚灵一窍之所在也。此即神炁归根之基,返本还元之妙键也。人自破体以后,身中元阳,逐渐消散于虚空之中。故学者返还,亦必向虚空中追求,俾物归原主。此丰翁所以教人虚无窟里细探求也。又以色身喻傀儡,鼻孔外呼吸往来喻抽傀儡之线棙。身外虚空,喻抽牵之主公。此喻非常亲切。我被人抽而不觉,良由呼吸机关,在人手中。故若抽动之机关一停,傀儡即倒矣。昼夜呼吸,不能自主,自幼至壮,自壮至老,自老至死,从未注意及此地。反之,若体会玄关阖辟之机,即在身外虚空中以神驭气,心息相依,依极而化,神息二定,不出不入,无去无来,则主人在我而不在人,命蒂可固矣。故钟祖云 " 生我之门死我户,几个惺惺几个悟。夜半铁汉自思量,长生不死由人做 " 也。
白紫清《玄关诗》曰: " 玄关者,求玄之关道,玄妙之机关也。有体有用,何谓体?寂然不动。何谓用?感而遂通。不动有时候,神炁交媾之初,絪絪缊缊,混混沦沦,是为一关。所谓四大五行不着处是也。神炁交媾之际,昏昏默默,杳杳冥冥,是又一关。所谓无声无臭,无内无外是也。乃至静极生动,而用乃出焉。混混续续,兀兀腾腾,真炁从规中起,是又一关。所谓念头起处为玄牝是也。念头起处,醉而复苏,有一个灵觉,当下觉悟,是又一关。所谓时至神知是也。此时以灵觉为用,如线抽傀儡,机动气流,微微逼过尾闾,是又一关。所谓斡转天罡运斗柄,正此时也。沐浴卯门,又是一关,飞上泥丸,又一关,归根复命,沐浴酉户又一关。大休息,大清静,空空忘忘,又至于静又一关,玄关之体用如此,千经万论,皆在此也。 " 按紫清此篇,全约工夫,以心息相依,至寂然不动,泰定境界为基。复从体起用,静极生动,一阳来复之际。时至神知,妙用现前。急起巽风而运坤火,直至周天完毕,复归大定。生出许多火候变化。如行路然,过此一关又一关,关门重重,须一一透过,方到大休息田地。此以玄关之历程而言,亦可以窥火候变化之概略矣。
白紫清《玄关显秘论》云: " 一言半语便通玄,何用丹书千万篇。人若不为形所累,眼前便是大罗天。 " (倘明执着色身之害,能离开色身形体,虚空便在眼前,炼成大罗天仙,诚易事耳。)若要炼形炼神,须识归根复命。所以道: " 归根自有归根窍,复命还寻复命关。 " 若人知得实处,则归根复命何难也。故曰: " 虚无生自然,自然生大道,大道生一气,一气分阴阳,阴阳为天地,天地生万物,则是造化之根也。 " (点明虚无即自然大道,能分合阴阳,为天地万物造化之根也,非玄关乎?)此乃真一之气,万象之先,太虚太无,太空太玄;杳杳冥冥,非尺寸之可量;浩浩荡荡,非涯岸之可测;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大包天地,小入毫芒;上无复色,下无复渊;一物圆成,千古显露;不可得而名者,圣人以心契之,不获已而名之曰道。以是知心即道也,故无心即与道合,有心即与道违。惟此 " 无 " 之一字,包诸有而无余,生万物而不竭。天地虽大,能役有形,不能役无形。阴阳虽妙,能役有气,不能役无气。五行至精,能役有数,不能役无数。百念纷起,能役有识,不能役无识。(由是可知,苟不入此虚无之中,则万化之基难定,又如何能化形为仙哉。惟此真无之地,斯可为玄关欤。)今修此理者,不若先炼形。炼形之妙,在乎凝神,神凝则气聚,气聚则丹成,丹成则形固,形固则神全。(写明形神气之辩证关系,而着落则在一 " 无 " 字。惟此无字,把形神气三者,紧紧的联系在一起。神如何凝,于无中凝之,气如何聚,于无中聚之,形如何固,于无中固之。盖惟无形之物,始能役有形有气,而化有为无也。化有为无,则化形为仙可企。而无中之妙有生矣,能不形固而神全哉。)故谭真人云: " 忘形以养气,忘气以养神,忘神以养虚。 " 则此 " 忘 " 之一字,则是无物也。 " 本来无一物,何处有尘埃! " 其斯之谓乎!如能味此理,就于忘字上做工夫,可以入大道之渊微,夺自然之妙用,立丹基于顷刻,运造化于一身也。味此理者,味此玄关虚无之妙用之理也,由此而心息相依,至于心息相忘,忘形忘物,妙用生矣,能运造化于一身矣。苟非玄关之无为之贯摄,终不可能也。然此道视之寂寥而无所睹,听之杳冥而无所闻,惟以心视之则有象,以心听之则有声。若学道之士,冥心凝神,致虚守静,则虚室生白,信乎自然也。
以上白紫清《玄关显秘论》之文,虽仅录其三分之一,随录随释,举一反三,而全旨亦明。玄关之旨,可谓无余蕴矣。
紫清《修仙辩惑论》中述其师陈泥丸之语曰: " 但能凝神静定,念中无念,工夫纯粹,打成一片,终日嘿嘿,如鸡抱卵,则神归气复,自然见玄关一窍。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则是采取先天一炁,以为金丹之母。勤而行之,指日可与钟吕并驾矣。 "
涵虚真人《道窍谈•论玄关一窍》曰: " 玄关一窍,自虚无中生,不居五脏六腑,肢体间无论也。今以其名而言,此玄关为玄妙机关,故曰玄关。此窍为万法归一之地,有独无对,故曰一窍。一言以蔽之曰:中是也。中在上下之中,亦不在上下之中,有死有活故也。何谓死,以黄庭炁穴丹田为之中,就是死的。何谓活,以凝神聚气,现出此中,就是活的。以死的论,就叫做黄庭炁穴丹田,以活的论,乃称玄关一窍,故曰:自虚无中生。真机直露,得者秘之。 " 玄静曰: " 涵虚祖此说,开首二语,最为直截,既曰自虚无中生,则不在色身之内可知矣。下文重言,不居五脏六腑,四肢百脉。奈学者仍在色身内摸索,殊可笑也。万法归一之地,即是虚空一着,○如此之象。又曰有独无对。盖虚空既不属阴阳,是绝待而非对待,此凝神聚气现出此中者,心息在虚空中打成一片也。 "
涵虚祖《玄关再说》曰: " 玄关者,神气交媾之灵光。初见玄关,明灭无定,初入玄关,惝惚无凭。以其神气乍合,未能固结也。到得交抱纯熟,死心不离,始识玄关之中,人我皆忘,鬼神莫测,混混沌沌,兀兀腾腾,此中玄妙,变化万端,不可名状,无怪其名之多也。各人所见不同,各因所见而字,各就所用而号。古仙师秘而不言,即有所谕,不过曰:非心非肾而已。吾谓其并非黄庭炁穴丹田也。今说破,识者秘之。 " 又《中字直指》曰: " 中者何?玄关是也。《参同契》曰: ' 运移不失中,浮游守规中。 ' 皆指此也。中境妙自养己凝神,入室还丹,以至脱胎神化,无不在是。故初入道者,即要识得这个中,乃有登进之路。在昔文始天尊问道于太上曰: ' 修身之要,载在何章? ' 太上曰: ' 在于深根固蒂,守中抱一而已。 ' 再考之《契》曰: ' 上闭则称有,下闭则称无。 ' 窍谓此上下二字,都在中字之里潜藏。阴阳来往于其内,坎离升降于其中,合上下而入乎中矣。是故上者而下闭,管括微密。太虚之中,元气独运,故称无。此亦观妙之旨也。下者而上闭,则隐藏未见。然杳冥有精,其中有信,故称有。此亦观窍之旨也。上闭下闭,皆归于玄牝之内,无欲有欲,尽存乎玄微之间。故玄关一窍,有称为有无妙窍者,有称为上下釜者,有称为阴阳鼎者,有称为神气穴者,皆由此间,统于一中而已。 " 以上均揭心息和合于虚中,会三归一,而显玄关之妙用也。盖玄关之本体为虚空,空中不空,一气流行,故以心息相依,妙合于此中,则体用全,而返还之路通矣。体任先天,用在后天,体用合一,则天人合发,逆流而返,追二炁于黄道,有何难哉。
此上略揭其源流出处,及其体用差别。俾学者于丹书所说,略知眉目。有就信位上说,有就证位上说,有约命宗而说,有约性宗而说,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亦难一概论之。至若历代祖师咏玄关之诗,则美不胜收,今亦略举数十首,以广见闻而彰道妙。兼亦附以己意,阐作者之旨趣,则玄关义蕴,更为明显矣。
钟离祖云: " 道法三千六百门,门门各执一苗根。谁知些子玄关窍,不在三千六百门。 " 纯阳祖云: " 玄牝玄牝真玄牝,不在心兮不在肾。穷取生身受气初,莫怪天机都泄尽。 " 原钟祖之意,旁门外道,无非在色身上作活计。惟此玄窍,不属体形,而仍非与体形完全脱离关系,不即此身,不离此身,先后二天交接之所,天人合发之机,非一般外道所能知也。些子二字甚妙,此指虚空而言也。所谓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是也。吕祖之偈,直教人体会未生以前,受炁之初,元无一物。《契》所谓 " 审思未后,当虑其先。人所秉躯,体本一无 " 是也。故吕祖又有诗曰: " 大道端居太极先,本于父母未生前。 " 又曰: " 人少知吾大道真,真道须求未生先。 " 可以证焉。张景和云: " 混元一窍是先天,内面虚无理自然。若向未生前见得,明知必是大罗仙。 " 此颂最妙,直教人体会未生前面目。先师祖《三教一贯》云: " 学道步步离不得未生以前,离了未生以前,则先天真阳不能得。 " 又云: " 必求之于未生以前,方是先天,方是双修,此入门者要紧第一着也。总之不离身外虚空一着。能在身外下手,则玄牝之门通,而双修之旨得矣。 "
刘处玄云: " 一窍虚无玄牝门,调停节候要常温。仙人鼎内无他药,杂矿销成百炼金。 " 赵缘督云: " 虚无一窍正当中,无生无灭自无穷。昭昭灵灵相非相,杳杳冥冥空不空。 " 葛仙翁云: " 乾坤合处乃真中,中在虚无甚空阔。簇将龙虎窍中藏,造化枢机归掌握。 " 罗公远云: " 一窍虚无天地中,缠绵秘密不通风。恍惚杳冥无色象,真人现在宝林中。 " 司马子微云: " 虚无一窍号玄关,正在人身天地间。八万四千分上下,九三六五列循环。大包法界混无迹,细入尘埃不见颜。这个名谓祖炁穴,黍米一粒正中悬。 "
以上诸诗,俱甚明了,既指明虚空为玄关,又直指天地之中才是真正之中。并指明簇龙虎,调节候等心息相依的工法,真人常在宝林之中,黍珠悬于正中之地,既形象化而实又不着形迹。世人硬以身心比乾坤,或心肾比天地者,果能于诸真之诗中,求得一点借镜吗?张紫阳之 " 此窍非凡窍,乾坤共合面 " 之直指,还能拉到色身上去吗?司马子微诗中,除说明 " 虚空一窍号玄关,正在人身天地中 " 之直指外,还标明 " 大包法界混无迹,细入尘埃不见颜 " 的体态。不容后人硬向色身牵扯余地,真描虚空之能手也。
天来子云: " 玄牝之门镇日开,中间一窍混灵台。无关无锁无人守,日月东西自往来。 " 朝元子云: " 中岳嵯峨日月齐,乾坤枝叶在灵溪。龟蛇往复云双段,风雨淋漓水一畦。炉里君臣名子午,鼎中夫妇号东西。此中幸有留年药,何得身心一向迷。 " 张洪濛云: " 天地之根始玄牝,呼日吸月持把柄。隐显俱空空不空,寻之不见呼之应。 " 王处一云: " 谷神从此立天根,上圣张名玄牝门。点破世人生死穴,真仙于此定乾坤。 " 丁野鹤云: " 三教一元这个圆,生在无为象帝先。悟得此中真妙理,始知大道祖根源。 " 马丹阳云: " 老氏金丹释玄珠,圆明无欠亦无余。死户生门宗此窍,此窍犹能纳太虚。 " 刘海蟾云: " 涵谷关当天地中,往来日月自西东。试将寸管窥玄窍,虎踞龙盘气象雄。 " 肖了真云: " 老子明开众妙门,一阖一辟应乾坤。果于罔无形处,有个长生不死根。 " 又云: " 劈开玄牝露双关,锻炼工夫不等闲。学者要知端的处,直须北斗面南看。 " 又云: " 小小壶中别有天,铁牛耕地种金莲。这般景象家家有,因甚时人不学仙。 " 又云: " 虽然小小一壶中,上下乾坤法象同。若也知时能运用,金乌玉免自西东。 " 河上公曰: " 杳杳冥冥开众妙,恍恍惚惚葆真窍。敛之潜藏一粒中,放之弥漫六合表。 " 高象先云: " 真一之道何所云,莫若先敲戊己门。戊己门中有真水,真水便是黄芽根。 " 刘海蟾云: " 无底曰囊,有孔曰龠。中间一窍,无人摸着。 " 石杏林云: " 一孔玄关窍,三关要路头。忽然轻运动,神水自然流。 " 薛道光云: " 玄真玄,牝真牝。玄牝都来共一窍,不在口鼻并心肾。 " 吕真人云: " 子午长餐日月精,玄关门户启还扃。常如此,过平生。且把阴阳仔细烹。 " 陆西星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