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宽版

北美户外俱乐部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楼主: 野隐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复制链接]
扫一扫,手机访问本帖
发表于 2012-2-4 09:14:08 | 显示全部楼层
薪尽火传

灭灭永无灭,传传犹更传,灭传皆是道,传灭任天然!
薪尽火无尽,火传生意传,六合共三界,光明在心田!
何愁薪渐尽,应念火恒传,海陆山峰谷,代代火相连!
薪柴香四海,火炬照九寰,光照普天下,温热留人间!
薪柴期化火,火种寻薪燃,燃罢养巨树,火在薪岂寒?
发表于 2012-2-4 09:34:44 | 显示全部楼层

《食物的真相》The Truth about Food

《食物的真相》The Truth about Food

把读过的书和笔记都整理进来,又复习一遍,回忆起很多,赶在彻底忘记之前复习一下,非常有益。


https://www.crossna.org/forum.php?mod=redirect&ptid=12935

这本书是关于饮食的最权威的书,写得非常好,值得推荐。

结合BBC和全球五十多位最权威的营养专家与医师的研究成果。

我把结论部分摘要下来,与大家分享。

在图书馆可以借到,是台湾出版,繁体。


本書根據營養學頂尖學者的最新研究發現,還有專為節目而做的原創性實驗結果,傳遞最真實的食物科學。合作伙伴包括來自二十幾國五十多名營養學家、醫師與專家,以及英、美與丹麥的研究中心與醫院。光是實驗,就有高達五百名志工的參與。
发表于 2012-2-4 09:40:23 | 显示全部楼层

《世界的另一種可能》-破解全球化難題的經濟預告

pass
发表于 2012-2-4 09:47:26 | 显示全部楼层

索罗斯的《全球资本主义危机》[The Crisis of Global Capitalism]

索罗斯的《全球资本主义危机》[The Crisis of Global Capitalism]

这是一本1998年出版的书,可惜现在才读到,感觉受到很大震撼。

读了不仅改变了对索罗斯的偏见,而且对当前的全球经济、政治形势和事件,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可以说他抓住了变换莫测的最不变的东西了。用他的理论来思考每天看到的新闻,越发觉得他说的有道理。

索罗斯的观点是革命性的,从经济学、甚至哲学深度否定了传统的均衡经济学理论。

他建立起了自己的概念作为他思考的基础和出发点:
可错性(fallibility)
反射性(reflexivity)
开放社会(open society)

我们经历过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全球金融危机刚过去2年,现在的全球金融体系、政治体系仍然危机四伏,一个动荡的环境与我们切身利益细细相关。 虽然我们无力改变这个进程,但如果能看得清楚一些,能先做些准备,起码是心理准备也好。

写下这个帖子一方面就当记笔记,来理清读书的思路,读到的东西,能讲出来才算理解; 另一方面为没有时间读这本书的朋友,提供点信息,以作参考。

https://www.crossna.org/forum.php?mod=redirect&ptid=11875
发表于 2012-2-4 09:50:45 | 显示全部楼层

《熊与人》【野外防熊和对熊的保护】

pass
发表于 2012-2-4 09:53:12 | 显示全部楼层

篮球常用技术及术语(中英对照)

pass
发表于 2012-2-6 20:13:19 | 显示全部楼层

《美丽中国》

《美丽中国》是第一部表现中国野生动植物和自然人文景观的大型电视纪录片,也是中国中央电视台(CCTV)和英国广播公司(BBC)第一次联合摄制的作品。该纪录片历时4年拍摄,使用航拍、红外、高速、延时和水下等先进摄影技术,记录了大量珍贵、精彩的画面,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立体角度,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天人合一”思想的独特魅力。《美丽中国》曾荣获第30届“艾美奖新闻与纪录片大奖”最佳自然历史纪录片摄影奖、最佳剪辑奖和最佳音乐与音效奖。


《美丽中国》分为《锦绣华南》、《云翔天边》、《神奇高原》、《风雪塞外》、《沃土中原》、《潮涌海岸》六集(BBC英文版的名称对应为《富饶华南》、《彩云之南》、《青藏高原》、《长城以外》、《龙之疆域》、《喧闹海岸》);全片拍摄中国50多个国家级野生动植物和风景保护区、86种中国珍奇野生动植物和30多个民族生活故事,展现中国自然人文景观。


第一集《锦绣华南》
  长江是世界第三大的河流,总长超过6000公里。它刻出了中国最精彩的地貌——喀斯特地貌,一个石灰石山峰耸立,到处是峭壁深洞的神话世界。沿着长江,可以看到扬子鳄孵化出壳,大鲵发出婴孩啼哭般的叫声,大足鼠耳蝠轻掠过水面捕食小鱼,贵州黑叶猴和黄山猕猴蹲坐在喀斯特山壁上嬉戏打闹,鄱阳湖的候鸟如千帆竞发呼啦啦飞过天际……身体半透明的盲鱼亿万年来悠游于漆黑的溶洞湖底,而鳞片上闪耀着阳光般金红色的龙现村鲤鱼则以稻田为家。长江滋养出富庶的鱼米之乡,在这里人们种植着中国粮食中产量最大的水稻。水牛、燕子、蜻蜓、水雉,鸬鹚,与水乡居民结下了不解之缘。[2]

第二集《云翔天边》
  该集涵盖的土地是系列中最少的,只是覆盖了云南省范围,云南约占国土总面积的2%到3%,但是它占有全国总数近四分之一的植物、动物物种在这里都随处可见。西双版纳的亚洲野象,白马雪山的滇金丝猴,高黎贡山的红腹角雉,无量山的黑冠长臂猿,思茅的大绯胸鹦鹉……还有憨态可掬的小熊猫,长相奇特的熊狸,啃食竹根的竹鼠和寄宿于竹筒中的小型蝙蝠——扁颅蝠。云南仿佛包罗世间所有的万花筒,雪山竹海,密林深潭,承载着各种奇花异卉,使行走其间的动物也像这片土地那样披满了缤纷颜色。[2]

第三集《神奇高原》

影片剧照(23张)该集以神秘辽远的青藏高原为背景,展示日夜守护这片心灵净土的异兽珍禽——盘羊、藏羚羊、藏野驴、野牦牛、蓝羊、黑颈鹤、凤头鸊鷉、温泉蛇……有被中国古人视作介于动植物之间的冬虫夏草,还有由寺庙僧人喂养的藏马鸡。朝珠穆朗玛峰行进,还能遇到生活在世界上海拔最高地方的昆虫:跳蛛。往东走,成千上万的迁徙鸟群围绕着中国第一大盐湖青海湖起起落落。这里是地球上最大的高原区,是长江和黄河的源头,同时也居住着虔诚纯洁的藏民。[2]

第四集《风雪塞外》
  该集所涉及的地域样貌是系列中最多样化最丰富的。有内蒙草原、甘肃戈壁,也有东北密林、西部边陲。有以“魔鬼城”闻名的敦煌雅丹,也有凡间仙境长白山天池,有硕果累累的吐鲁番,也有荒芜人迹的大沙漠。这里生活着野马、野猪、鹅喉羚、沙鼠、大天鹅、蓑羽鹤、沙狐和东北虎,还有驯金雕捕猎的哈萨克族,用传统方法破冰捕鱼的赫哲族,养蚕织成五彩丝绸的维吾尔族,豢养驯鹿作为交通工具的鄂温克族,当然更少不了生活在马背上的蒙古族。该集有很大一部分表现了动物与少数民族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这种关系由来已久,甚至敦煌壁画里也有关于驼队的生动描绘。[2]

第五集《沃土中原》
  该集以长城和黄河流域的中原为中心,镜头扫过这片曾经孕育过中华古文明的大地。在秦岭森林里依然如施过魔法般孕育着神奇的生物:大熊猫、金丝猴、羚牛,还有全世界绝无仅有的上百只被誉为“吉祥鸟”的美丽朱鹮。跟随镜头,来到中国首都及历朝古都北京,看清晨遛鸟打拳的老人和致力于救助猛禽的青年。千百年象征着民族精神的少林寺,也在鹤、猴、蛇等动物身上寻找着师法天然的武术奥秘。[2]

第六集《潮涌海岸》
  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拥有全世界第三长的海岸线和近三分之一国土面积的海域。那里充满无数奇妙的鸟类和海洋生物。由北向南,会遇见翩翩起舞的丹顶鹤,以海草为食的大天鹅,飘浮于海面柔软发光的水母群,栖息在湿地沼泽中的麋鹿,飞往香港米埔越冬的黑脸琵鹭,长江下游的中华鲟和东海鳗鱼……看蛇岛蝮蛇如何捕食过往候鸟,还可以钻入水下,看渔民如何闭气采集龙虾和牡蛎。从寒带到热带,从湿地到城市,跟随鸟类的足迹,学习如何与动物在有限的空间里相处。



http://jishi.cntv.cn/C22754/classpage/video/20110103/100711.shtml

发表于 2012-2-12 16:00:46 | 显示全部楼层
梭罗和他的湖

何怀宏



  想为一本寂寞的书打破一点寂寞,此愿巳久,这本书就是梭罗的《瓦尔登湖》。

  这本书在一八五四年出世时是寂寞的,它不仅没有引起大众的注意,甚至连一些本来应该亲近它的人也不理解,对之冷落甚或讥评。它永远不会引起轰动和喧嚣,在它成为一部世界名著之后它也仍然是寂寞的,它的读者虽然比较固定,但始终不会很多,而这些读者大概也是心底深处寂寞的人,而就连这些寂寞的人大概也只有在寂寞的时候读它才悟出深味,就象译者徐迟先生所说,在繁忙的白昼他有时会将信将疑,觉得它并没有什么好处,直到黄昏,心情渐渐寂寞和恬静下来,才觉得"语语惊人,字字闪光,沁人肺腑,动我衷肠",而到夜深万籁俱寂之时,就更为之神往了。

  那么,为何要扰它?扰这寂寞?



  梭罗是个法国血统的美国人,只活了四十五岁。他的挚友,年长他十四岁的爱默森在他死后曾对其人格特征作过一番栩栩如生的描述:梭罗喜欢走路,并认为走路比乘车快,因为乘车你要先挣够了车费才能成行。再说,假如你不仅把到达的地方,而且把旅途本身当成目的呢?但他几乎一辈子没有走出过他的家乡--马萨诸塞州的康科德及其附近的山水。他觉得他家乡那块地方包含着整个世界,他是能从一片叶子就看出春夏秋冬的人,他家乡的地图就在他的心里,那地图自然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不是固定的,而是活动的,云会从它们那儿带走一些东西,风又会把它们送来。

  他曾在美国最好的大学(哈佛)受过教育,他也曾到当时荒凉的瓦尔登湖边隐居,像一个原始人那样简单地生活,他想试试一个人的基本生活需要能够简单到什么程度,想试试用自己的手能做些什么,他用很短的时间就动手造好了一个颇能遮风蔽雨的小木屋,这说明住房困难其实不难解决,即使胼手胝足用最原始的方式。如果我们现在变得这么难,那一定是在什么地方出了点问题。他曾经试制过一种新型铅笔,可是,在这铅笔真的可以为他带来利益时,他却又不想干这营生了。试制成功了对他来说就等于说事情干完了,大量生产而牟利并不是他的事。他生前也出了几本书,当时都并不引人注目,他遗下的日记却有三十九卷之多,里面自然有一些人们不感兴趣的东西。不过,他这个人确实挺有点意思,还有他那个湖。



  梭罗性格中最吸引我们的可能就是那种与我们的性格最不同的东西,就是他整个人的独特性。他也许比别人更多地逃脱了概括,逃脱了归类。梭罗生活得有时像个隐士,他可能时常觉得那山、那水比那人更与他相投,山川草木均是他的密友,甚至他的一个朋友也说他∶"我爱亨利,但无法喜欢他,我决不会想到挽着他的手臂,正如我决不会想去挽着一棵榆树的枝子一样。"

  真的,他生活得像一棵树--我们可以从树的全部意义上去理解这句话∶它的伞样的形状,它不断迸发的枝条、它的蓬勃向上、它的扎进土壤深处的根须和承受阳光雨露的绿叶,尤其是它的独立支持和独立性,对于梭罗,我们可以像惠特曼一样说∶

在路易安那我看见一棵活着的橡树正在生长,
它孤独地站立着,有些青苔从树枝上垂下来,
那里没有一个同类,它独自生长着,
发出许多苍绿黝碧的
快乐的叶子。

  然而,我们还是可以说,这树又不是孤独的,寂寞的、与世隔绝的。它与世界的联系和作用是通过它隐秘而深刻的根须、通过大地进行的。通过大地,它不仅和它的同类--其它的树木联系着,也和青草、鲜花、阳光、雨露和整个大自然联系着。联系干吗非要互相蹭在一起?"人的价值并不在他的皮肤上,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去碰皮肤。"不要模仿,而是表现你自己的独特性吧,你才配得上你的称号--人,你才可能和其他人发生一种真正的联系,才可能和真正伟大的大全和唯一发生一种联系。



  世界上有多少个窗口,就有多少种生活,所以,命题小说虽然难做,以"窗口"命题倒还不失为一个补救办法,就像前不久有人试过的。我们在大街上闲逛,特别是新到一个地方,有时会对某些窗口发生好奇∶那里面在进行着什么呢?他们过着一种怎样的生活呢?想来会和我们有些不同。有的窗口对这种好奇心是敞开和欢迎的,有的窗口则在黑黑的帷幕下摆出一幅莫测高深的面孔。

  这是站在窗外,调换一下,站在某个临街的窗口里面,我们有时也会注意底下熙熙攘攘的人群,凝视着某个我们感兴趣的面孔,她是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有时我们自己的生活过腻味了,我们更想知道和我们自己的生活不同的另一种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一定还有另一些人,他们过的是另外一种生活--比方在契诃夫的小说里,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种想法变成了一种渴望、一种非常感人的东西--这正是契诃夫魅力的一个秘密。也许,正是这一种渴望和好奇,提供了我们第一节提出的问题的部分答案。



  梭罗在《瓦尔登湖》中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追求完美的艺术家,有一天他想做一根手杖,他想,凡是完美的作品,其中时间是不存在的,因此他自言自语,哪怕我一生中不再做任何其它的事情,也要把它做得十全十美。他一心一意,锲而不舍,目不他视、心无他想,坚定而又高度虔诚,在这整个工作过程中,他的同伴逐渐离开了他,都死去了,而他在不知不觉中却保持着青春,最后当手杖完成时,它突然辉煌无比,成了梵天世界中最美丽的一件作品。

  做好一件事--这就是他告诉我们的。专心致志于你所做的事--这就是他告诉我们的。为什么要急于成功?如果一个人跟不上他的伙伴,那也许是因为他听到的是生命的另一种鼓点,遵循的是生活的另一种节拍。

  人啊,不要用世俗的成功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个人吧。而你却要专心致志做好你要做的事--一辈子也许只是一件事。

  而这就要使你的心灵单纯。生活越简单,宇宙的规律也就越简单,你要去弄清那些最基本的生活需求,而这往往是大自然慷慨提供给每一个人的。不要以复杂的方式来解决简单的问题,不要以多余的钱和精力去购买多余的东西。



  读《瓦尔登湖》中梭罗的流水帐就像读一首诗。他计算了自己造那间小木屋的支出,总共是花了28块1毛2分5;他也计算了他在一段隐居期间的饮食费用及其它支出,得出了收支相抵后的差额。我觉得,读这些看来枯燥的数字就像读一首诗。梭罗的手不仅拿笔,也拿斧子,梭罗的眼睛不仅看书,也看绿树、青草、落日和闪动着波光的湖水。他的脑子自然也在思考,是在接近思维之根的地方思考,在那里大概也埋着感觉之根、情感之根。

  梭罗认为∶美的趣味最好在露天培养,再没有比自由地欣赏广阔的地平线的人更快活的了。说梭罗是"大自然的挚爱者"也许还不够,他常常和大自然融为一体,他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他踏在地上的脚印常常是深的,那意示着一个负重者。他不把花从枝子上摘下来,但把汗洒进土里。



  我们总是过于匆忙,似乎总是要赶到那里去,甚至连休假,游玩的时候也是急急忙忙地跑完地图上标上的所有风景点,到一处"咔嚓、咔嚓",再到一处"咔嚓、咔嚓",然后带回可以炫示于人的照片。我们很少停下来,停下来听听那风,看看那云,认一认草木,注视一个虫子的爬动。

  我们有时大概真得这样,--就像战时英国为节约能源而在火车站设置的宣传牌∶"你有必要做这一次旅行吗?--我们要这样询问一下我们自己∶"你有必要做这样一件事吗?"以节省我们的生命和精力。

  人们总是乐于谴责无所事事,而碌碌无为不更应该受到谴责?特别是当它侵害到心灵也许是为了接纳更崇高更神圣的东西而必须保有安宁和静谧的时候。在梭罗于瓦尔登湖度过的第一个夏天,他没有读书,他种豆子,有时甚至连这也不做。他不愿把美好的时间牺牲在任何工作中,无论是脑的工作或手的工作。他爱给他的生命留下更多的余地。他有时坐在阳光下的门前,坐在树木中间,从日出坐到正午,甚至黄昏,在宁静中凝思,他认为这样做不是从他的生命减去了时间,而是比通常的时间增添了许多、超出了许多。



  美国的十九世纪被一些历史学家认为是独特的美国文化诞生和成长的时期,是继政治独立之后美国精神、文化从欧洲大陆的母体断乳而真正独立的时期。这一时期中以爱默森和梭罗等为代表的"超验主义"(transcendentalism)思潮尤其令人注意,爱默森的《美国学者》的讲演被人称为是"我们思想上的独立宣言"。

  "超验主义"这一并不确切的戏称也许只在认识论的意义上表现了这一思潮的一个特征,即崇尚直觉和感受,这一思潮更重要的意义是体现在它热爱自然,尊崇个性,号召行动和创造,反对权威和教条等具有人生哲学蕴涵的方面,它对美国精神文化摆脱欧洲大陆的母体而形成自己崭新独特的面貌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而梭罗比演说和写作更多地是实践和行动,在他的性格中,那种崇尚生命和自然、崇尚自由和独立的精神,和那种曾经在美国的开发,尤其是西部的开发中表现出来的勇敢、豪迈、粗犷、野性的拓荒者精神不是有着某种联系吗?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哲学和著书立说联系到了一起,似乎非著书不足以立说,非立说不足以成为一个哲学家。可是,人们往往忘记了最早的哲学都不是写出来的,无论在东方、在西方。苏格拉底和孔子的哲学都只是门徒与后人对他们生活和谈话的笔录。而还有那些没有流传下来的呢?哲学是一种显示,有时是有意、有时是无意的显示,有时连显示都不是,甚至于是一种有意的隐蔽,那么,去注意人们的生活吧,要并不亚于注视书本。

  梭罗也谈到过哲学,他说∶"近来是哲学教授满天飞,哲学家一个没有。然而教授是可羡慕的,因为教授的生活是可羡慕的,但是,要做一个哲学家的话,不但要有精美的思想,不但要建立起一个学派来,而且要这样地爱智慧,从而按照智慧的指示,过着一种简单、独立、大度、信任的生活。"他做了他所说的,他比许多哲学教授更像是一个哲学家,一个具有古朴遗风的哲学家。他不单纯是从书本中熬出一点学问,他贡献给我们的是一种生活的智慧。



  梭罗还有另外的一面,这一面也许在《瓦尔登湖》中并没有明白的展示,但不了解这一面就不能完整地把握梭罗的性格。这一面即不是避世而是入世的一面,不是作为隐士而是作为斗士的一面,虽然不是约翰·布朗那样进行暴力反抗的斗士,而是作为主张非暴力反抗的斗士,但他的看法似乎比前者更清醒、更深刻,看到了问题的更深症结所在。

  梭罗反对美国的奴隶制度,反对美国对墨西哥的侵略,他对人类社会中他认为是恶的东西的憎恨程度不下于他对大自然的热爱。他曾因拒绝交税而坐过监狱,一八四九年他发表的一篇著名论文《公民的不服从》(作为单行本出版只是一本薄薄的小书)被人认为是历史上改变世界的十六本书之一,他倡导的"公民的不服从"( civil disobedience)的思想对托尔斯泰、罗曼·罗兰、印度圣雄甘地和马丁·路德·金都曾产生过不小的影响。在他那里,有着某种隐士和斗士的奇妙结合。

十一

  梭罗并不希望别人成为和他一样的人,因为他希望自己也不总是过去所是的人。他不执意要做一名隐士,他想隐居时,他就来了,他觉得够了时,他就去了。

  他当然不会像李固《遗黄琼书》中指斥的那样以处士之名"纯盗虚声",他大概也不会像孔稚圭的《北山移文》那样壮怀激烈地谴责不再隐居的人。他注重的是生活得自由,而不是执着于某一种外在的生活方式。

  他明确地说他希望世界上的人,越不相同越好。但他愿意每一个人都能谨慎地找出并坚持他自己的合适方式,而不要简单地因袭和模仿他父亲的、或母亲的、或邻居的生活方式。他是一个天生的倡异议者,对每一个建议本能的反应是说"不"。而现在有什么人愿意做人中的黄蜂呢?人们更喜欢在互相恭维的泥淖中打滚。

  他的善意和同情并不表现为顺从别人,他的坚定和明智也不要求别人的顺从。他要自己绝对自主,也要每一个人都绝对自主。可是一个人仍然可以这种意义上成为和他一样的人∶即成为一个与任何其他人(当然也包括梭罗)不同的人,成为一个可以说这一句话的人——

  我是我自己。

十二

  从一八四五年七月四日到一八四七年九月六日,梭罗独自生活在瓦尔登湖边,差不多正好两年零两个月。瓦尔登湖不仅为梭罗提供了一个栖身之所,也为他提供了一种独特的精神氛围。

  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有一块真正属于自己的地方,这块地方可能并不是我们现在正匍匐的地方,但并不是我们每个人都会出发去寻找它。它不仅是我们身体的栖所,也是我们心灵的故乡,精神的家园;它给我们活力,给我们灵感,给我们安宁。我们可能终老于此,也可能离开它,但即使离开,我们也会像安泰需要大地一样时常需要它。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中曾如此谈到这种心灵故乡的意义∶

  "在出生的地方他们好像是过客;从孩提时代就非常熟悉的浓荫郁郁的小巷,同小伙伴游戏其中的人烟稠密的街衢,对他们说来都不过是旅途中的一个宿站。这种人在自己亲友中终生落落寡合,在他们唯一熟悉的环境里也始终孑身独处,也许正是在本乡本土的这种陌生感才逼着他们远游异乡,寻找一处永恒定居的寓所,说不定在他们内心深处仍然隐伏着多少世代前祖先的习性和癖好,叫这些彷徨者再回到他们祖先在远古就巳离开的土地。有时候一个人偶然到了一个地方,会神秘地感觉到这正是自己的栖身之所,是他一直在寻找的家园,于是他就在这些从未寓目的景物里,在不相识的人群中定居下来,倒好像这里的一切都是他从小就熟稔的一样,他在这里终于找到了安静。"

  而梭罗是幸运的,他出生的地方就是他精神的故乡。不过,从他的祖先是从法国古恩西岛迁来而言,也可以说这是一种寻找,一种失而复得。谁知道呢,也许他更其遥远得多的祖先(梭罗决不会以自己是美洲士著的后裔为耻的)曾冒死漂洋过海,而现在梭罗又重新找到了他的故乡。

十三

  世人不断致力于占有更多的东西,梭罗也另有一种奇特的占有;世人纷纷地购进卖出,梭罗也另有一种奇特的购买方式。在他看来,如果你喜欢某处庄园,喜欢某处风景,你不必用金钱买下它,在它里面居住,而是要经常在心里想着它,经常到它那里去兜圈子,你去的次数越多,你就越喜欢它,你就越可以说是它的主人,就像一个诗人,在欣赏了一片田园风景中的最珍贵部分之后就扬长而去,那庄园主还以为他拿走的仅只是几枚野苹果,诗人却把他的田园押上了韵脚,他拿走了精华,而只把撇掉了奶油的奶水留给了庄园的主人。

  这种购买付出的不是金钱,而是比金钱更宝贵的东西,它付出的是一颗挚爱的心,还有体力,它得到的自然也更珍贵。这种占有是不为物役的占有,也是一种不妨碍他人占有的占有。

  瓦尔登湖,我没有去过,不知道那是怎样一个湖,不知道它今天是否变成了某一个人的产业,可是,我们不总是可以在前面的意义上说——

  瓦尔登湖,梭罗的湖。
 楼主| 发表于 2012-2-12 19:06:5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跟着二当家Robin有好书看,Yeah^_^
发表于 2012-2-12 19:46:18 | 显示全部楼层
pass
发表于 2012-2-12 22:30:02 | 显示全部楼层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全球性的研究,发现在保持健康的四大基石中,合理膳食的重要性占25%,适量运动占15%,戒烟限酒占10%,心理平衡占50%。

西汉刘向之曾有一句名言: 书犹药也

书是精神旺盛的营养品,能滋补身心,经常接受新观念新知识,心中充实。

读书是安慰者,让你处变不惊,宁静致远。

书是人的心灵净化器,认真读书能达到超然升华的境界。

许多疾病来源于不良的情绪和不良的品行。

读书万卷,等于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使自己精神、品行不断进入新的境界。

读书“医愚".

----以上摘自杨力的《杨力谈慢养生》
发表于 2012-2-14 19:57:55 | 显示全部楼层
BBC记录片,一连六集的Wild Africa探索非洲大陆的自然史,以及形成六大环境的物理力量。拍摄超过两年,足迹遍布二十多个国家。非洲形形式的野生生态尽在这系列之中,以新颖手法尽显非洲新姿。这六集节目将带我们游遍非洲,发掘未为人知的沧海遗珠:

    第一集:崇山峻岭

  走遍伊索比亚高地,吉力马札罗山,接触这云端世界里许多不凡的山区动物!

    第二集:无际草原

  这里是个精力充沛,花草树木富饶的世界,供养着大量的草食动物与掠食者!

    第三集:浩瀚沙漠

  炙热高温阳光强烈,食物与水稀少加上缺乏遮蔽,让沙漠成为最艰困的地方!

    第四集:蜿蜒海岸

  非洲海岸线多采多姿,拥有热带珊瑚礁与红树林沼泽,沙漠海岸与岩石峭壁!

    第五集:茂密丛林

  热带雨林是非洲最充满生机的地方!阳光与雨水充足,而植物在这里称霸...

    第六集:湖泊河流

  从平静的马拉威湖到倾泄的维多利亚瀑布,淡水是非洲命脉,它孕育着野生动物!


http://www.verycd.com/topics/24514/
发表于 2012-2-16 16:15:21 | 显示全部楼层
進入了Robin介紹的verycd.com的網址
確是有很多實用的圖書可以下載.
例如有很多英語書籍.

中年後期才移民到加國,
也不是主俢英語系.
英文總不及在這裡從小讀書長大的華人朋友.

有很多的疑問, 這些書本的解釋很有幫助.

例如: 英文字要變成眾數便加 s 在後.

單數  => 眾數
boy => boys
chair  =>  chairs
dog => dogs


那麼以下是否對或錯:
a child => two childs
a children => two childrens
a people => two peoples

以為peoples是錯了, 但也不是全錯
(自己找答案...  :wink: )

另一個有趣的例子:
要是第三身單數subject, 動詞便要加 s 或 es

Jane goes to class every day.

這二句, 那句是對.
1.  The weather forecast cloudy tomorrow.
2.  The weather forecasts cloudy tomorrow.

(也是自己找答案...  :wink: )
thumb.jpg
发表于 2012-2-16 20:05:06 | 显示全部楼层
多谢Alex推荐英文书,我一直在这网站下载中文书,读中文快一些,英文一直是我的痛,感觉受英文制约非常大,得多读英文书才行!
发表于 2012-2-16 20:17:59 | 显示全部楼层

《造物》The Creation

《造物》拯救地球生灵的呼吁
             The Creation    An Apple to Save Life on Earth

这是一本非常薄的科普书籍,我感觉写得非常好,值得一读,从一个科学家的角度来思考人与自然的问题,人性与野性的问题。


编辑推荐
本书是美国生物学家爱德华·O·威尔逊的经典力作。 本书以给一位美国南方浸礼教会牧师写信的方式,以博物学家的宽广胸怀和科学家的坦荡从容,从哲学层面对地球生命和人类的普世价值展开了深刻的探讨。作者以酣畅的文字、生动的案例和殷实的数据,向读者阐述着人与自然各自的处境,地球生命存在的价值,导致目前困境的主要根源,以及未来的希望与出路。 这是一本尖端地讨论人与生物界关系的书,契合目前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潮。


作者简介
爱德华·O·威尔逊:美国生物学家。在其研究生阶段和在哈佛大学工作的41年以及之后的退休岁月里,一直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他出版了20本著作和400多篇论文,在科学和文学领域赢得了100多项奖励。其中,《论人性》(1978年)、《蚂蚁》(1990年,与伯特·赫勒多布尔合著)获得普利策奖;其他奖项还有美国国家科学奖章,由瑞典皇家科学院设立的授予诺贝尔奖覆盖范围外的其他学科的克拉夫奖,日本的国际生物学奖,意大利的总统奖章和诺尼诺国际文学奖,美国哲学协会富兰克林奖章。由于威尔逊对保护生物学的贡献,他已经被美国奥杜邦协会授予奥杜邦奖章,被世界自然基金会授予金质奖章。



目录

一 造物
 1 给一位南方浸礼教会牧师的信:问候
 2 接近自然
 3 什么是自然
 4 为什么要关心自然
 5 来自地球的外来入侵者
 6 两种珍稀动物
 7 野性与人性
二 衰退和补偿
 8 地球的贫瘠化
 9 否认及其风险
 10 终结游戏
三 科学学到了什么
 11 生物学是对自然的研究
 12 生物学的基本定律
 13 对知之甚少的行星的考察
四 讲授造物
 14 如何学习和讲授生物学
 15 如何培养博物学家
 16 公民科学
五 跨越
 17 为生命而联盟
参考文献和注释
关于作者
威尔逊的其他著作


3 什么是自然
牧师,生命世界的深奥和复杂仍然超出了人类的想象,你同意这一点吗?如果上帝似乎是不可知的,那么生物圈的大部分也是如此。生物学家不停地强调,我们对于周边生命世界的了解是如此之少。人类驯化的植物和驯养的动物仅是生命多样性中微不足道的一些变异。我们开展的对生命程序的复杂模拟大部分仍缺乏真实的东西,我们甚至仍然不能制造出最低等的人造有机体。 自然中仍有很多新世界和无穷的奥秘等待我们去探索,其中就包含要解答的奥秘中的奥秘——人类生命的意义。
但是,什么是自然?最简单的答案也许就是最好的答案:自然是在经受人类影响后仍然保持了生命形式的那一部分原生环境,自然包括地球上不需要人类就可以独自生存的所有一切
一些怀疑者坚持认为,即使对定义作了详细的说明,也并没有太大的用处,因为自然世界已经被干扰,被人性化了,已经失去了原始的样子。这种观点的事实核心就是,地球陆地表面只有很少的一部分没有出现过人类的足迹,多多少少都被探险家和当地人访问过。在1955年,我成为到达新几内亚东北部萨拉瓦吉德(Sarawaget)山脉中部山脊的第一个非巴布亚人(应当承认,即便有人曾经尝试过的话,也应该是寥寥无几。当时,我还很年轻,认为自己是不会被任何困难折服)。经过四天的艰苦跋涉,我翻越了这座人迹罕至的位于半山腰的云雾林,在路上发现了一些新的蚂蚁和蛙类物种。我骄傲地将自己的成果记录在一个瓶子里,埋在山顶的一个岩石堆成的纪念碑下。但是我是在当地猎人的引导下到达那个地方的,他们经常来这片区域寻找高山小袋鼠,在林线之上的丛草地中抓那些广布于此的小袋鼠。我常常想知道,我的这些同伴们以及他们的几万年前的祖先们已经有多少次到达过这个地方,他们是经过什么样的林间通道穿越森林到达这个特别的地方的。 当然会有很多人,因为在他们之前已经有很深厚的历史了。

zaowu.jpg
发表于 2012-2-16 20:44:43 | 显示全部楼层
pass
发表于 2012-2-19 07:14:05 | 显示全部楼层
《造物》书中说,地球已经经历过5次物种大灭绝,其中包括小行星撞击地球时,恐龙灭绝。

人类的大锤已经落下,第六次大灭绝已经开始。这第6次地球物种大灭绝是由于人类的活动。

每次毁灭后,需要1000万年的时间,才能进化到现在的样子。假设在毁灭后,人能够幸存,需要忍受1000万年的寂寞期。

以现在的灭绝速度,到2050年,将有1/4物种灭绝,到2100年,将有一半物种灭绝。到时幸存下来的人,会生活在一个贫瘠无趣的地球上。

人类正处在人口过剩和挥霍消费的瓶颈中,在21世纪末当全球人口有望到达峰顶90亿(超过2000年人口的一半)时,危机将爆发,人类将走向没落。

人类能否改变现在的行为方式,决定人将来能否生存,是否有世界末日,就掌握在人自己手中。

但现在这种恶化状况在加剧。

读完这本书后,感触颇深,觉得科学家们对地球的生命和人类的命运深深的担忧,科学家们的研究在跟环境毁灭赛跑,在大声疾呼,但应者聊聊。

从目前的迹象表明,最有可能的结果是在人类还未能理解自然之前,各个物种和人类本身就不存在了。 大自然的奥秘太深奥了,超过人类所能理解的范围。在不理解的时候,最好遵从自然的本性来做,才能避免风险。这与很多哲学流派是契合的。

发表于 2012-2-22 06:13:45 | 显示全部楼层
《生命是什么》-第一推动系列(从物理学角度来阐释生命,短小精悍的书籍让你重新感悟生命)

内容简介
诺贝尔奖获得者埃尔温·薛定谔的《生命是什么》是20世纪的伟大科学经典之一。它是为门外汉写的通俗作品,然而事实证明它已成为分子生物诞生和随后DNA发现的激励者和推动者。本书把《生命是什么?》和《意识和物质》合为一卷出版,后者也是他写的散文,文中研究了那些自古以来就使哲学家困惑迷离的问题,和这两篇经典著作放在一块的是薛定谔的自传。通过对他一生的回顾和引人入胜的描述,提供了他从事科学著作的背景材料。

作者简介
埃尔温·薛定谔(1887-1961),奥地利物理学家。20世纪的前30年中物理学经历了一次大革命,解决了微观运动的基本规律问题。薛定谔生活在这个时代,1926年他提出了波动力学,是量子力学的标准形式之一。薛定谔因此而获得诺贝尔奖。后来他的兴趣转向生命科学,1943年写的《生命

目录

第一部分 生命是什么
 前言
 序言
 第一章 经典物理学家走近这个主题
  1 研究的一般性质和目的
  2 统计物理学 结构上的根本差别
  3 一个朴素物理学家对这个主题的探讨
  4 为什么原子是如此之小
  5 有机体的活动需要精确的物理学定律
  6 物理学定律是以原子统计力学为根据的,因而只是近似的 
  7 它们的精确性是以大量原子的介入为基础的第一个例子(顺磁性)
  8 第二个例子(布朗行动,扩散)
  9 第三个例子(测量准确性的限度)
  10 ∫n律
 第二章 遗传机制
  1 经典物理学家那些绝非无关紧要的设想是错误的
  2 遗传的密码本(染色体)
  3 通过细胞分裂(有丝分裂)的个体生长
  4 在有丝分裂中每个梁色体是被复制的
  5 染色体数减半的细胞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配子与合)
  6 单倍体个体
  7 减数分裂的突出性质
  8 交换,特性的定位
  9 基因的最大尺度
  10 小的数量
  11 持久性
 第三章 突变
  1 “跳跃式”的突变——自然选择的工作场地
  2 它们生育同样的后代,即它们是完全地遗传下来了
  3 定位,隐性和显性
  4 介绍一些术语
  5 近亲繁殖的有害效应
  6 一般的和历史的陈述
  7 突变作为一种罕有事件的必要性
  8 X射线诱发的突变
  9 第一定律,突变是个单一性事件
  10 第二定律,事件的局域性
 第四章 量子力学的证据
 第五章 对德尔勃吕克模型的讨论和检验
 第六章 有序,无序和熵
 第七章 生命是以物理学定律为基础的吗
 后记 决定论与自由意志
第二部分 意识和物质
 第一章 意识的物质基础
 第二章 了解未来
 第三章 客观性原则
 第四章 算术悖论:意识的单一性
 第五章 科学与宗教
 第六章 感知的奥秘
自传
译后记
life.jpg
发表于 2012-2-22 06:23:05 | 显示全部楼层
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世纪人文系列丛书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世纪出版集团世纪文库之一,由德国赫尔曼·哈肯教授著。协同学是二十世纪下半叶新兴的影响最大、普适性最强的横断学科之一。协同学指出:无论什么系统从无序向有序的变化,也不管平衡相变还是非平衡相变,都是大量子系统相互作用又协调一致的结果,都可以用同样的理论方案和数学模型处理。因此,正如《法兰克福汇报》所言“哈肯创立的协同学不仅是可以应用于许多方面的一种物理理论,它也是对整个世界进行观察的一种新方法。”

目录

作者为中译本写的序
第四版前言
前言
1 引言和概述
为什么这本书会使你感兴趣
探寻一个统一的宇宙观
分解或建构
生物结构与基本自然规律矛盾吧?
2 无序有增无已?世界的热寂
自然界的单行道
什么是无序?
能量不断贬值
3 晶体——有序但无生命的结构
超导性和磁性:微观有序性产生宏观的力量
相变:从无序到有序或者从有序到无序
4 流体模式、云图和地质构造
运动模式的梯级
5 “要有光”——-激光
光有多种
激光器中的自组织
激光器——一个具有相变过程的开放系统
6 化学模式
化学里的牵线搭桥
化学钟
化学波和螺线
一个新的共同原理
7 生物的进化——适者生存
生物分子间的竞争
8 不是最适者也能生存:专门化并创造自己的生态小环境
9 生物有机体是怎样起源的?
通过分子进行遗传
生物形态形成的典型例子
分子基础上的宏观模型
10 矛盾往往不可避免
测试你自己的心境
生活中充满矛盾
在社会领域中矛盾的转移
11 混沌、偶然和机械论世界观
预定还是偶然?
既前定亦偶然!
吃角子老虎:计划好的混沌
北方并不是总是北方
协同学中的混沌:自相矛盾吗?
天气是否可以预报,天气报告员是否总留着一扇小小的后门?
等离子体可以制服吗?核聚变中也有混沌吗?
12 经济中的协同效应
13 革命能不能预测?
14 幻觉能证明关于大脑功能的理论吗?
15 计算机的解放:希望还是噩梦?
16 科学感知的原动力--科学家之间的竞争
17 回顾
参考书目
插图来源
补充参考书目
xietong.jpg
发表于 2012-2-22 06:28:28 | 显示全部楼层
隐秩序——适应性造就复杂性

编辑推荐
  本书强调寻找支配CAS行为的一般原理,注重扩展众多科学家的直觉。书中提供了一个适用于全部CAS的计算机模型。霍兰通过描述我们能够做什么,总结了如何增强对CAS的理论认识。他提出的若干理论方法,可以指导人们对付耗尽资源、置我们世界于危险境地的棘手的CAS问题。

内容简介
  本书讲述了:像艾滋病这样的疾病为何能够摧毁免疫系统?像纽约、东京这样的大城市,如何能够不间断地保障食品、医疗、服饰和数百万种居民必需品的供给?这类高度复杂系统的运作仍然是一个谜。但是通过霍兰及其同事在圣菲研究所和密歇根大学的工作,现在已经接近找到一种解答。
     作为遗传算法之父和复杂性新科学的先驱者之一,霍兰从一开始就处于复杂适应系统(CAS)这一新兴研究领域的中心。
  本书这部里程碑式著作为这一崭新领域首次提供了一种协调一致的综合,展示了霍兰的独特洞见。本书强调寻找支配CAS行为的一般原理,注重扩展众多科学家的直觉。书中提供了一个适用于全部CAS的计算机模型。霍兰通过描述我们能够做什么,总结了如何增强对CAS的理论认识。他提出的若干理论方法,可以指导人们对付耗尽资源、置我们世界于危险境地的棘手的CAS问题。

目录
对本书的评价
内容提要
作者简介
中文版序
乌拉姆系列讲座说明
乌拉姆夫人的开场白
序言
第一章  基本元素
第二章  适应性主体
第三章  回声导致的涌现
第四章  回声模型的计算机模拟
第五章  通向理论
参考文献
order.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北美户外俱乐部

GMT-8, 2024-5-7 13:08 , Processed in 0.080830 second(s), 4 queries , Fil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