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宽版

北美户外俱乐部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4013|回复: 10

(ZT)北京两遇难驴友疑因被冻身亡

[复制链接]
扫一扫,手机访问本帖
发表于 2012-12-24 23:32: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消息估计大家都通过各种渠道知道了,比如: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2/12/24/2141560.html

我想贴的是在WENXUECITY下面看到的评论,不知对不对,供大家参考:

老鲫鱼 发表评论于 2012-12-24 09:02:03

雪山被困自救

1. 在知道没有搜救,或夜间,找到大树下的大雪包,那是下雪时树根部特别形成的自然洞穴,钻进去避寒,也免去刨雪自制洞穴耗能。

2.一定带打火机,生火取暖。带防冻防雨薄膜,戴塑料袋(可封口的)。小刀。

3. 手冻得生不了火,把塑料袋腾空,把尿接到袋里,暖手。绝对有效。

4. 手机充电器。不用时关机保存电池。

5. 登上用GPS, guess 中国这方面技术还不够哈。

5. 干粮水就不用说了。
发表于 2012-12-24 23:43:43 | 显示全部楼层
刚刚在隔壁网站的回帖

犯了很多错误,所以酿成了惨剧。不过既然已经发生了,唯有给后来人更多的警醒。

1)线路一定要清晰明确,山里面走错路是非常危险的
2)不要为了登顶而登顶,山总是在那里,以后还有机会
3)任何时候都不要轻易放下自己的背包,因为那里有很多可以求生的东西
4)组织纪律的问题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5)天气,西人说的mother nature,中国的老天爷,不可不敬重,要给足够的respect。
发表于 2012-12-24 23:58:43 | 显示全部楼层

Re: (ZT)北京两遇难驴友疑因被冻身亡

Mashimaro
消息估计大家都通过各种渠道知道了,比如: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12/12/24/2141560.html

我想贴的是在WENXUECITY下面看到的评论,不知对不对,供大家参考:

老鲫鱼 发表评论于 2012-12-24 09:02:03

雪山被困自救

1. 在知道没有搜救,或夜间,找到大树下的大雪包,那是下雪时树根部特别形成的自然洞穴,钻进去避寒,也免去刨雪自制洞穴耗能。

2.一定带打火机,生火取暖。带防冻防雨薄膜,戴塑料袋(可封口的)。小刀。

3. 手冻得生不了火,把塑料袋腾空,把尿接到袋里,暖手。绝对有效。

4. 手机充电器。不用时关机保存电池。

5. 登上用GPS, guess 中国这方面技术还不够哈。

5. 干粮水就不用说了。


根据中国相关法规,电子地图都要加上偏差值,与实际位置会有几百米乃至一公里的偏差,正常的GPS根本无法正常使用。要在GPS上安装相应的纠偏文件才能显示正确的位置,不同的电子地图都对应不同的纠偏文件,装错了纠偏文件的版本,那偏差就更大。

关于偏差,可以在Google Map上得到证实,找一个中国熟悉的城市街道,可以看到Satellite地图上的位置与实际Map的位置都有一定的偏差。

个人认为,这是一个脑残的规定,只能给平民百姓增加麻烦,而对真正要预防的破坏根本不起作用。
发表于 2012-12-25 19:33:41 | 显示全部楼层
1.如果有GPS路径,登山一般问题不大,如果暂时迷路,也可以重新找到下山的路径,不会陷入完全失去方向感的情况,所以说在中国做驴友很悲催,那里政府根本还没学会尊重老百姓,结论是没有装备GPS路径上山等于冒险,当然登了很多次很熟悉路径的山例外。
2.这个季节上山要穿雪鞋,估计那些人还没这个装备,没雪鞋走雪地是巨耗费体力的,一般走4个小时后体力就耗尽(自己试过),在过陡坡时,最好还配备简易的Crampons,正规的crampons在登这种山大材小用,也太重,这些装备估计那些人都没有,
3,山险一般都是发生在一些资深的驴友或者专业登山者身上,因为这些人自认为有经验,反而对将要面对的危险缺乏警觉,相反那些所谓的菜鸟因为缺少经验,就尽量避免危险,反而有对大自然高度的警觉,所谓骄兵和哀兵的区别。
4.户外的安全和人数无绝对关系,人多就胆大,自己一个人不敢去的地方,人多就不怕了,容易放松警惕,很少听说有一个人上山出事的就是这个道理,因为一个人没有依靠,只好处处小心。
发表于 2012-12-26 16:57:55 | 显示全部楼层
nidaniel
1.如果有GPS路径,登山一般问题不大,如果暂时迷路,也可以重新找到下山的路径,不会陷入完全失去方向感的情况,所以说在中国做驴友很悲催,那里政府根本还没学会尊重老百姓,结论是没有装备GPS路径上山等于冒险,当然登了很多次很熟悉路径的山例外。
2.这个季节上山要穿雪鞋,估计那些人还没这个装备,没雪鞋走雪地是巨耗费体力的,一般走4个小时后体力就耗尽(自己试过),在过陡坡时,最好还配备简易的Crampons,正规的crampons在登这种山大材小用,也太重,这些装备估计那些人都没有,
3,山险一般都是发生在一些资深的驴友或者专业登山者身上,因为这些人自认为有经验,反而对将要面对的危险缺乏警觉,相反那些所谓的菜鸟因为缺少经验,就尽量避免危险,反而有对大自然高度的警觉,所谓骄兵和哀兵的区别。
4.户外的安全和人数无绝对关系,人多就胆大,自己一个人不敢去的地方,人多就不怕了,容易放松警惕,很少听说有一个人上山出事的就是这个道理,因为一个人没有依靠,只好处处小心。


一个人当然更危险,在许多国家公园门口,失踪人口都常常是一个人独行。
发表于 2012-12-29 22:24:45 | 显示全部楼层
那条线,至少走过4次,但从没敢在这个季节试过,在装备和体力上都没有信心。曾经有一次,还是夏天,装备食物准备不足,主峰上雷雨交加,饥寒交迫,硬抗着下到有人的地方时,真有重生的感觉。

看了几篇关于这次山难的报道,归其原因,不外乎是老生常谈的几个问题,

第一,人员素质,在lvye info的召集帖上,居然把这次活动性质定位 “老驴溜腿,新驴拉炼”,也就是说对参加人员的素质没有要求,对装备的要求就更谈不上了。连副领队都没在冬季走过这条线,就敢带四五十人上去,太不负责任了。

第二,这样临时拼凑的团队,谈什么团队合作?出现个把自行其是的队员,也在情理之中。

第三,基于以上两点,参加人员所应具备的基本户外知识也就无从谈起了。那个遇难的30岁队员好像还是个新人。

第四,灵山主峰附近的自然条件非常恶劣,变天就像变脸,温度低,风力大,时不时出现风吹雪,能见度很低。在这种情况下,就像上面几位说的,把背包扔下,轻装登顶是个致命的错误。 而且居然还有人出于好心,把其中一人的背包背到了山下,无语。


关于雪鞋等装备,在国内用的还很少,而且个人猜测,以灵山的条件(雪薄,山陡)似乎并不适合雪鞋。

下面是几篇相关的文章链接

http://www.lvye.cn/article-26753-1.html
http://bbs.lvye.cn/thread-600098-1-1.html
发表于 2012-12-29 23:56:38 | 显示全部楼层
山越爬,越敬畏!
领队的大方向的决策错误,
也是会出人命的。
别人的经验永远是别人的,
队员一定要学会自己分析,
经验反思直觉,
学习学习再学习!
发表于 2013-1-2 13:16:40 | 显示全部楼层

驴友灵山遇难完全可避免 根源是动机不纯(图) (转载)

中国登山协会秘书长张志坚博士认为缺少预案,队员丢弃背包、忽略气候和体能,盲目登顶致悲剧发生

张志坚

博士,国家体育总局登山运动管理中心户外部主任、中国登山协会秘书长、新闻发言人,曾成功登顶玉珠峰等多个海拔5000至7000余米的山峰,并多次担任登山队队长。

12月22日,在参加天行队组织的登顶灵山的活动中,副领队马云飞和队员无碍(网名)迷路,后遇难。

昨天,中国登山协会秘书长张志坚博士在分析事故原因时表示,核心层对队伍的掌控力比较弱,缺少预案,队员丢弃背包、忽略天气情况和体能,盲目追求登顶,导致悲剧发生。

40人队伍只配2领队“太少”

张志坚认为队伍过于庞大,核心层对队伍的掌控力比较弱,领队应有资格证

新京报:什么时候得知两驴友在灵山遇难的消息?

张志坚:本月23日我出差回来后,就听说此事了。

新京报:当时心里第一反应是什么?

张志坚:痛心,并且遗憾。中国登山协会做了很多相关呼吁,但这种悲剧每年都在发生,并呈上升趋势。我们有时也想不通,为什么出事的频率这么高。

新京报:这次出事的约40人的驴友团队,只配了2个领队,是否太少?

张志坚:太少了。对高山探险来说,领队和队员一般是1∶1到1∶4的比例。户外运动宽松一点,也要在1∶8到1∶12之间。40人左右的团队,起码要配4个领队。

新京报:冬季攀爬灵山,这个40人的队伍是否太庞大?

张志坚:这本身就是错的。

40个人的大队伍里,由于个人的体能不一样,行进速度会很慢,这会使得体力好的人,要刻意等着体力差的人,增加体力消耗;而体力差的人,要追上体力好的人,也会消耗很大体力。这样会把整个队伍拉得很长。

新京报:队伍太长有什么问题吗?

张志坚:队伍拖得长,一会儿快,一会儿慢,登山节奏差,即使经过锻炼的人,也会被拖垮,而且队伍拖得太长也容易出危险。如果把体力差不多的人分到一个组里,这样每个组可以匀速前进,休息一起休息,行进一起行进。这需要之前就计划好。

新京报:这次出事的登山队最大问题是什么?

张志坚:最大问题是,登山队没有形成一个坚强的核心,或者说核心层对队伍的掌控力是比较弱的。

新京报:队员说副领队之前没在冬天登顶过灵山,在登山中还出现了认错路的现象。

张志坚:这起码说明他准备工作不足。领队不是想当就能当的,需要经过培训,有专门的资格证书才行。我们现在称为“户外运动指导员证”,分初级、中级等级别。

现在很多领队,其实不具备领队的素质。作为一个领队,首先要持证上岗,这个证标志着你的水平。其次,最起码的,要具备户外的一些基本技能,然后,需要具备对团队的掌控能力。比如对队伍人员结构、特点的掌握。一个领队,要能够听取大多数人的意见,形成一个决议,那么这个决议是需要严格贯彻执行的,不能到了关键的时候谁也不听谁的。领队,应该相当于队伍的行政首脑,同时也是队员的心理依赖者。

新京报:事故中,一队员体力虚弱遭遇危险,副领队如果丢下这名队友就能独自脱险。那么这种时候,能不能丢下队员自己先下山?

张志坚:从理性的角度是可以的。但如果从责任和感情的角度来说,是不可以的。

作为领队,队员没下来,你下来了,这就是严重的失职。即便是你活着了,你以后的人生也会很痛苦,因为你会为此事自责,可能甚至是自责一辈子。

弃包“可能扔的就是性命”

张志坚认为登山时“身不离包”是最基本原则,冬季雪天登灵山体力消耗是夏天的两倍

新京报:在登山的过程中,副领队把背包放在半路上,试图“轻装上阵”登顶,此举是否妥当?

张志坚:我们登山的人,“身不离包”是最基本的原则,绝对不能把包留下!特别是这种探险性质的登山,一定要有装备。背包里的东西,即使整个过程都用不上,也不能不背。在关键的时刻,假如你把这些给养、保暖、照明等的东西扔下之后,很可能扔的就是性命。

新京报:事发当天下午两点多,当时雪很大,风也大,后来遇难的两名队员仍然没有撤退,却选择继续登顶。这成为了人们争议的焦点。

张志坚:这个决定是错误的。

冬天太阳下山很快,而太阳下山之后温度会迅速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到了下午1点,就得赶紧往回撤了,否则回来的时候肯定就天黑了。而且,很多人以为下山容易,其实下山花的时间不一定比上山少多少。

新京报:那么,他们在冬季登灵山有哪些危险?

张志坚:第一是高海拔的危险。

我们这里讲的是相对海拔,它实际上是反映了这次登山的基本运动量。灵山海拔2000多米,而山脚下海拔可能才几百米,相对海拔有2000米左右。对一个平时没怎么运动的人来说,一天之内,如果跨越超过1000米的海拔,就属于比较难的了。而2000米的高差,要在一天之内去攀爬,如果没做好充分的体能准备,是很难当天去、当天回的。

第二是冬季积雪的危险。冬季和夏季的登山很不同。

没雪的时候,走路的难度主要体现在克服坡度上;而在有雪的时候,脚会陷在雪里,需要不断做高抬腿的动作。所以,以灵山来说,冬季的体力消耗,是夏天的两倍以上,对体能是巨大的考验。加上雪覆盖了之后,标志物不清晰。所以人很容易迷路。

第三是失温的问题。

人的能量主要体现在温度上。人的温度下降的时候,实际上会消耗更多的热量。当天,天气预报最低温度零下15摄氏度,加上海拔增加2000米,温度还会下降12℃,强风下,灵山山顶的体感温度估计在零下28℃到零下30℃。这么冷的条件下,如果还没有装备,人肯定熬不过晚上。很可能一坐在地上,就发现站不起来了。

新京报:为什么人们往往忽略了登山的危险性?

张志坚:现在的人们,往往混淆了户外休闲和户外探险的界限。户外运动,由户外生活、户外休闲、户外竞赛、户外探险四类组成,户外探险是最高级别的户外运动。户外休闲的安全可控,但只要是户外探险,一定是有危险的。

无预案“完全是硬着头皮上”

张志坚认为除了必要设备和心理、体力准备外,还要了解山的登山历史,分析既往事故的原因

新京报:你认为这支驴友团队,准备如何?

张志坚:登珠峰,跟冬季登灵山没有什么区别。充分准备后,就没有什么问题。在这个队伍里,只要有一个具备高山探险经验的人,事情不至于这样。这个人会在需要的时候,果断地做下撤的准备。大家可能会抱怨“当初要是往上走就好了”。但是往上走的结果,很可能就是死。

除了必要的照明、保暖、帐篷睡袋、给养品、甚至加温器具等装备外,还要有体能、心理、资料上的准备。比如,要了解这座山的登山历史,分析既往事故的原因,要有预案这支登山队,没有任何的预案,完全是硬着头皮往上走,结果就回不来了。

这次事故完全有可能避免。

新京报:您觉得,导致这次事故的根源是什么?

张志坚:最关键的,是他们登山的动机不纯。为什么非要去登顶?我这次登不上,下次有没有机会?

户外运动,不应该把目的看得太重,而应该把注意力放在享受登山的过程上,到时候该撤的时候就可以撤了。虽然这回没登顶,明白了自己准备跟现实还有很大差距,下回继续准备挑战就可以,干吗非要登到顶呢?登到顶上能得到什么?功利心太强。

把登顶看得太重,才恰恰失去了登山本来的意义。登山,从技术上来讲,是锻炼身体,是不断克服困难的一种过程,登不登顶不重要。如果把这个目的看得太重,到时候会导致自己和同伴的伤亡。

登山者要对大自然常存敬畏之心。我们现在已经不会谈“征服”二字了。你怎么能征服大自然?大自然是我们的母亲啊,你为什么要跟自己的母亲过不去呢?敬畏不仅要尊敬,而且要畏惧。动不动就谈征服,其实你征服了什么?即便你登到了山顶,风一吹,雪一下,你的足迹就没有了,你任何痕迹就没有了,何谈征服呢?
发表于 2013-1-3 21:12:04 | 显示全部楼层
冬天上雪山和春夏是不同的,冬天的游戏规则是完全不同的,如果没有冬天的装备就上山,哪怕是dayhiking,万一出不来,结果可能就是生命的代价,那些低温标的鹅绒睡袋,高R值的填鹅绒睡垫都是实打实的没得折扣的。
发表于 2013-1-3 22:39:58 | 显示全部楼层
nidaniel
冬天上雪山和春夏是不同的,冬天的游戏规则是完全不同的,如果没有冬天的装备就上山,哪怕是dayhiking,万一出不来,结果可能就是生命的代价,那些低温标的鹅绒睡袋,高R值的填鹅绒睡垫都是实打实的没得折扣的。


的确如此!
但在山上,即便是夏天也不能掉以轻心,下面一场雷阵雨,上面可能就是暴风雪+冰雹。
发表于 2013-1-4 09:06:29 | 显示全部楼层
周末去爬BCMC,碰上一位很健康的八十一岁的老人(超过我),聊了一下,他们有一群(Group)----一年四季常爬BCMC,年龄都在八十岁以上,也有九十岁以上的,其中一位八十六岁的前不久刚登顶了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对我来说他们才是真正的牛人。

我们所有这些活动都是业余活动,安全第一,坚持锻炼是长久的事,没必要一次就把自己搞残了搞废了。搭上性命就更不值了。我希望我们能象上面提到常爬松鸡山的高龄老人一样一直健康运动到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北美户外俱乐部

GMT-8, 2024-5-21 00:03 , Processed in 0.066743 second(s), 6 queries , Fil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