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宽版

北美户外俱乐部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2260|回复: 0

[转帖]一 贯 天 机 直 讲

[复制链接]
扫一扫,手机访问本帖
发表于 2008-10-25 19:56: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贯天机直讲
一 贯 天 机 直 讲

后觉道人魏尧则之著

序一

  於戏,人心何尝不善!而所以不善者,则以境遇、时势所迫故耳。当名利驰逐之秋,而缯缴已施,陷阱已设,贤者亦惟有高举遐飞、隐于尘外而已。何则?既不肯逐流扬波以戾乎道,复不肯钩心斗角以丧其真,避世而超乎象外,避言而免落言诠,斯即所谓全真大道矣乎!

  今夫人之所得乎天者,本为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乃诱之以外物之杂沓,蔽之以人欲之纷纭,而明德遂以不明矣。是故嗜欲深者天机浅,物诱寡者性命全。彼治世之贤哲,所以必淡泊以明志;超世之仙佛,所以必清净以归元者,岂非以此之故欤!尝考儒、道、释三教,本属同源,大体无外乎惩忿窒欲、克己复礼为入德之门。所以《阴符》、《道德》、《心印》诸经,以及《大学》、《中庸》等书,均以修齐、明德、清静、无为为本,不设象言,非似他种道书,比喻多端,以龟蛇、龙虎、铅汞、丹炉等玄词,种种象言,使人迷离徉往,如坠五里雾中,甚至有误以为服食、符咒、房术、烧炼等事者。历观士大夫,多有晚年遁入禅窟,以求了心性者,其初未尝不好久视、冲举之说,顾以词理艰深,不若禅之简易直指。故佛日盛而老日衰,此大道之所以日晦也。

  余自甲子在胶澳督办任时,即研究全真之学,惟公务鞅掌,不能专心致志,所得甚微。兹以避嚣故都,偶于书肆中获得《一贯天机直讲》一书。披阅之余,知为西蜀魏则之真人,民国甲子年在北京讲道时所编之最新讲义。对于三教菁华,诸经奥义,详加注释,发泄无余,实为亘古道书所仅见,所有修真一切秘旨口诀,暨玄宗释典先后天种种秘词奥旨,均为详注明晰,开卷了然,可为无师修真者之金针宝筏。若能循是虔修,不独可延年益寿,虽仙籍可登。

  本拟早日付梓,以广流传,而挽世道,惟以第三卷内所注之《阴符经》第十七篇,短缺一页,未免有不窥全豹之憾。物色数年,竟不可得。不得已,将是篇留出空白,先行付梓。最奇者,排版前一日,书肆店员李群文浩,于德胜门地摊上,无意中检得第三册残书一卷,而所缺之第十七篇《阴符经》注解,宛然在内。余得之如获拱壁,遂即钞入原书之内,送交手民排入。非神灵默佑呵护,曷克臻此耶!

  民国三十年岁次辛巳立冬前一日

  蓬莱定安高恩洪谨序

序二

  余慕玄真大道,迄今廿载有余。所阅丹经道典,率多隐语迷辞,殊难了解。岂著者深恐传非其人,故为多方设喻,以使其隐而不彰耶!

  蓬莱高公定安,精研道学有年,平素修养身心,深得养真三昧。虽已年近古稀,望之如四旬中人。其功夫之深,足称师表。公所藏古今道书,多所罕见。间尝屡承赐阅,受益良多。就中如《一贯天机直讲》一书,尤为近世道书之圭臬。惜乎原版模糊,且更属难得之本,不易购求而畅读,殊觉遗憾。

  是书所述功夫次第,原原本本,解说精详。儒家得之,可以穷理尽性而称圣;释家得之,可以明心见性而称佛;道家得之,可以修真养性而称仙。吾人果能依此修持,则入世者可得圣贤之真传,以尽修齐治平之人道;出世者得仙佛之妙谛,以尽虚无清静之天道。盖三教一贯之学,殊途同归,而其广大精微之至道,此编无不备载,足为学道者之指南针也。

  公往年宣勤国务,职掌交通教育,利济之功著称中外。迩来退隐闲居,而于颐养余暇,犹存心济世。近乃物就此编,加以校正,并为慨然出资,付诸欹劂,以广流传。吾知是书一经广布,则此玄真大道,必能日益昌明。邪者可正,迷者可悟,决不致误入旁门,而罹厄害。其有裨于世道人心,至深且巨矣。是为序。

  辛巳年立冬日后学叶一盦谨识

一 贯 天 机 直 讲 卷 首

发端

  道之不明者久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道之不行也久矣,智者过之,愚者不及也。夫过与不及,皆违乎中者也。大道本在中庸,并非高尚难行之事,故孔子称时中之圣,而《大学》、《中庸》二书,为圣门心传法言,千古不易。惟其平庸,人愈鲜知。虽慧如颜、闵,非师莫识其理。此三教圣人,所以咸以中字象之也。中者,天下之定理。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易》曰:“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简”二字,即是中庸。中庸之道,即在平常日用之中。故曰:“ 百姓日用而不知。”是道也,可道而非常道也,人道而亦天道也。天得之以清,地得之以宁,谷得之以盈,人得之以寿,王侯得之以为天下贞。老子曰:“得其一,万事毕。”一者,独也,上也,太一也,太极也,一而神也,其为物不二,则其生物不测者也,曾子曰:“吾道一以贯之。”盖一者,两仪未分之象,即生天、生地、生人、生物之始炁也。在太极为始炁,在天为虚灵,在地为贞元、为生气,在人受之,则为性命,是即道也。率而由之,全受而全归焉,道在其中矣。此上德也,此圆顿之功也。若下德,必出于修。修者何?修此性命之道也。既云乎修,必有法则,必有授受,此所以谓之教也,即渐法也。其实,天地不可一日无道,无道则天地毁矣;人不可一息离道,离道即不能生活矣。世俗之人,囿于六识七情之中,习于道中而不知,亦犹鱼之日泳于水中,而不知为水耳。吾国以道立教,儒、道本为一家,均无仪式。秦汉以来,始有分别。于是,儒者自为衣冠,而张正一天师复定道家服制。《汉书•艺文志》更叙别儒、道家言,始成为宗教之形式。及佛教来华,遂有三教之称。其后,儒者沦于训诂词章,道家陷于符箓咒诀,释教流于斋戒念经,而大道全晦。嗣有回教,又有泰西耶教,合为五教。平心研考,论理皆同。惜教中人咸在形式色相中求,竟不知有“中庸”二字,此世界之所以乱也。

  今者穷极则变,变则通,吾国之人,皈三教之门而研求性命之学比比然,然不流于旁门,即落于外道。否则下乘色相门中,或持佛念经,拜忏祈斗,以求福果,去道殆亦甚远,况所谓最上一乘、至高无上之先天大道乎哉!尧幸叨天佑,获闻妙谛于真师,又参证三教经典,略有所得,不敢自秘,爰集同志,互相讨论,发明丹书佛经之真理,以免贻误于后人。律以向来科仪,固有漏泄天机之嫌。但生今之世,大义乖而微言绝,实有不容自已者。谨于火侯之逐节事条,紊其次第,少隐其义,以便学者自证。愿我同志诸君,各自秘修,毋浪传泄可也。况此道修必有证,慧根者自可顿超无上,立跻圣域,而钝根者亦可渐悟圆通,同归大觉,岂世之结社集会以传道者所可同日而语哉!

  甲子冬至日后觉道人魏尧自识

一 贯 天 机 直 讲 卷 一

第一讲

乾坤坎离天地橐籥 内外虚空运毂正轴

  八卦有先后天之分,故乾、坤二卦,亦应分先、后天。先天为体,后天为用。所谓“乾”、“坤”,乃一阴、一阳也,生于太极。太极生于无极,无极实无也。由无极生太极,体仍无物,其象为○。太极动,而生一炁,其象为⊙,仍无形象,视之不可见,听之不可闻,即一阳之炁也。迨无形炁足,而生有形之气,是为静而生阴。于是,无形之炁,清轻而上浮为天,为乾;有形之气,重浊而下凝为地,为坤。其象如



,而两仪立矣。天上地下,而其中真空。真空之处,仍为一太极也。无炁无气,合之无形之炁之天,与有形之气之地,而为三。三即一也,其象为


,,天地相距八万四千里。当二万四千里之间,正为真空,而成一太极,名为“大中极”,又谓之“天地之心,省言之曰“天心”,亦曰“道心”。两仪既分,阴阳相荡,炁气相交,又分而为四象。其象为


,阳包阴,无形之炁在外,有形之气在内,为日;阴包阳,有形之气在外,无形炁在内,为月。天地日月之间,仍有一中,而为真空之太极。合天地日月而成五,五即三也,三即一也。广成子告黄帝以三一之道,《悟真篇》曰“三五一都三个字,古今明者实然稀”,即指此也。一为天地未分之太极,三为天地已分之太极,五为四象成立后之太极,太极包天地,天地又包太极。即物以明之,譬如鸡卵中间有一小空,其色淡黄,外以黄色包之,又以白色包之,而鸡卵之两尖皆有空隙。其象如下:


中空即内含之太极也,白黄即天地也,两尖之孔隙,即外包之太极也。此特举一物而言之,其实天地间万物之化生,其象无不同乎大造,皆由一中之空发源,而后从外而附益之。动物之胞胎,植物之种子,无乎不然。可以见造物之神妙矣。修道者仰观大造,执之以为法,由四而返二,由二而返一,由实而返虚,由后天而返先天,皆于此虚空之中下手,而返乎大极之本来。三教圣人,皆以中字代表太极,而形容此虚空之体。太极之体为○,加以理气之丨,则为中。中者,虚也,通也,合二中字成一贯字。古贯字,其形如


。修道者身内一中,身外一中,合二中而成“贯”,所谓“吾道一以贯之”,而中庸之道得矣。又中者,正也,不偏之谓中;凡有形之物,无有不偏而能正者。惟虚空则大中至正而不偏,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于此可以见太极之体矣。
  《参同契》曰:“乾坤为易之门户,众卦之父母。”乾,阳也,阳炁无形,画一以象之;坤,阴也,阴气有形,画一一以象之。积三画而成乾≡,乾为天;积六画而成坤≡≡,坤为地。三生万物,三字又有终字义,成始成终,故积三画以为卦。乾坤交,而成离坎,天地交而成日月。乾坤以离坎为用,天地以日月为用。“易 ”者何物?即日月是也,道家谓之“丹”,合上日下月而成丹字;佛家谓之“明”,合左日右月而成明字;儒家谓之“易”,亦合上日下月而成易字。易也,明也,丹也,一也。天地之用,由日用以显之,积其升降往来而成寒暑,分四时。万物之化化生生,皆经四时而成功。东方为木气,于时为春,木有生生之德,而万物生;南方为火气,于时为夏,火有炎上之德,而万物长;西方为金气,于时为秋,金有杀物之力,万物遇之而凋伤;北方为水气,于时为冬,水为收藏之气,万物潜藏:此先天五行之气也。兹于古《河图》证之:《河图》二七在前,一六在后,三八在左,四九在右,五十居中。一六象北方壬癸水,二七象南方丙丁火,三八象东方甲乙木,四九象西方庚辛金,五十象中央戊己土。中五象太极,含四象中空,无形而内蕴妙有,又象太极之含一炁。自其始化言之,天一之阳炁,其性润湿主静,名之为水,而藏于北。北,成始成终之坤方也,故象为冬。冬主归藏,而为万物资生之本也;地二之阴气,其性上炎主动,名之为火,而丽于南。南,至尊无上之乾方也,故象为夏。夏主长养,而为万象交明之时也;东三则合天一地二而成其性,主生,其气则温,故象之春,和煦有仁慈之德;西四则合二水一火,而其性主杀,其气则凉,故象之秋,严肃有义毅之德。气之激而荡者为风,故东、南、西、北之风各顺其性,而生、长、杀、藏适符其德。金、木、水、火居四方之位,中间之空间,名之为五,即土气也。土旺四季,藏在金、木、水、火之中。万物生于空间,由空而立,即无不有空在其间,故土气周流四象,而无不在,此先天气化之五行也。在地则为水火木石土之五形,在人则为仁义礼智信之五常。仁由性发,诚中形外,如东三生生之气;义由情动,感外应内,如西四刚肃之气;礼生于心,外为节文,如南二之火;智出于身,内含机变,如北一之水;信应中宫,妙有中宫,仁义礼智,无不因信以成。信实立人之本,如中央之土,而旺四季也,故真意谓之真土,为性命双修之真主宰也。

  何以名之以“门户”?宇宙譬之一室然,乾坤张其门枋,日月从中出入而运用之,其象如



。万物之化生,由于五行;五行之消长,由于日月。一升一降,而昼夜分矣;一往一来,而寒暑成矣。今日时逢冬至,正日月交光之日也。日月南北相交,日上月下,月吸日光,而一阳生。由一阳,而二阳,而三阳,盛极则衰;时逢夏至,日月东西相交,日吸月气,而阴生焉。自一阴、二阴、三阴,阴衰阳复,又逢冬至,而日行一周天矣,需时一年。至月行,则一月一周天。凡此日月之运行,即阴阳二气之消长,有开必合,此其所以为门户也。乾坤又为“众卦之父母”,乾为诸阳之宗,为父;坤为诸阴之宗,为母。父母相配,阴阳相交,产生男女。《乾》一索《坤》,得其初爻,而生《巽》,为长女;《坤》,一索《乾》,得其初爻,而生《震》,为长男;再索而生《离》、《坎》,为中女、中男;三索而生《兑》、《艮》,为少女、少男:是为三女、三男,此就爻数言之也。《乾》、《坤》气交之初,则先生《坎》、《离》,次生《艮》、《兑》,最后则乃生《震》、《巽》。六子生后,《乾》《坤》已老,退居西北西南之地,让中男、中女居正用事,而听其号令。故曰:“乾坤为体,坎离为用。”离外阳而内阴,日也;坎外阴而内阳,月也。天地位立以后,辟其门户,让日月之运行,而成造化,是即“为用”之说也。由八卦相重,而得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即流以探源,因末而穷本,盖无不出于《乾》、《坤》之二卦,一阴一阳之二爻。故曰:“乾坤为众卦之父母。”

  兹更就《乾》、《坤》、《离》、《坎》之在人身者而言之,乾天为性,坤地为命;性即性根,命即命蒂;离为后天之性,坎为后天之命。《黄庭经》首章云:“上有魂灵下关元,左为少阳右太阴。后有密户前生门,出月入日呼吸存。”举上、下、前、后、左、右六者,暗藏一中字在内,中即虚空也。太虚以天地为真胎,日月为真息。日月之升降,即太虚之呼吸也。而吾人身中之呼吸,亦正有似乎太虚,其所出入而锻炼之者,亦为一日一月,亦名之为坎、离。所谓坎离,即后天之性命也。吾人身上之乾坤门户,即上下是也。丹道亦指乾为鼎,而坤为炉,以太虚为乾鼎,以太极为坤炉。人身之虚空即太虚,人身之虚窍即太极。故八门九窍,皆为人身之门户,皆太极也。《道德经》之言曰:“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窍。”妙即太虚,窍即太极。而观之之法,则在一念不生以观妙;一意不散以观窍。所谓“无欲”、“有欲”,即“一念不生”、“一意不散”之谓,非指有欲念,无欲念也。学者当入室时,神气相依,打成一片,久之而返于混沌,入于无何有之乡。此为一念不起,可于此时而观妙也;但灭动心,不灭照心,智而若愚,慧而不用,于无知无觉之中,而有其觉,自自然然,不加附益,而照体炯然。此即一意不散,可于此时而观窍也。吾人妙窍,即是玄关;玄关者,天地间至玄至妙之机关也。天地之大虚空,与吾身之小虚空,藉门户而息息相通。其象如下所列:



  学者在此安炉立鼎,亦自有其程序。其始返照内观,由动而静,至静笃,而太极炉立基;其次鸿蒙恍惚,入混返虚,至虚极,而太虚鼎呈象:安炉立鼎之能事毕矣。伍冲虚曰:“鼎鼎原无鼎,炉炉非玉炉。”鼎与炉,原来有象无物,而古今人之误于此炉鼎二事者,不知凡几。兹特抉而出之,明眼人当知所下手矣。

  先天八卦,《乾》南《坤》北,《离》东《坎》西。南上北下,而天地定位;东左西右,而日月运行。阴阳有常,刚柔相当,而成造化。乾元资始,乾南面而无为;坤元资生,静顺以承天德。日东月西,推迁运转,而生成象。天地无为,而日月有为;圣人观日月之往来,而知天地之盈虚。孔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见《论语•阳货》)故天地之生化不可见,而日月之转轮可见,此后天八卦,所以以《坎》《离》正位南北,而退《乾》《坤》于无用之地也。亦即天地为体,日月为用之道也。《参同契》曰:“坎离匡廓,运毂正轴。牝牡四卦,以为橐籥”者,即自日月之用言也。天地之门户不动,日月由虚空中运旋。一气周流,小而昼夜晦朔,大而春秋寒暑,再大而元会运世,亘万劫不失其序,而盈虚消长,纯出自然。非有主宰,而虚空实主宰之,故曰“虚灵”也,俗称之为风箱。籥即空箱,橐即箱中抽送空气之具。一抽而气出,一送而气入,一出一入,而气自煽火。出入调匀,而炉中之火,熊熊上升,不燎不熄。冶人恃此火候,乃能化金。日月之在空间,为天地之呼吸,而气机升降,自然均匀,岂非橐籥乎!即天地之间虚空也。气之周行,在此空中;万物之荣枯,亦在此空中。其所以调匀此法度,非此空之力耶?天上地下,日东月西,上下者如门户,左右者如匡廓,岂非冶人之橐籥耶?而日月运行,一消一息,又岂非橐籥之开阖自如者乎?故曰“虚而不盈,动而愈出也”也。乾坤定高卑之位,坎离列左右之廓,四卦一牝一牡,而资生资始,万化定基。魏伯阳“以为匡廓”,所以形容虚中之造化者,极其玄妙矣。

  人身一小天地也,受炁之初,感太虚而赋性,在天成象也;因太极以立命,在地成形也。体质既备,出日入月,以为呼吸。日月运行,一周天三百六十五度。而阴阳升降,得十三万五千次。人才辈出之呼吸,一昼夜亦一万三千五百息。日月推移,一年为一周天;人之呼吸,一日夜为一周天。而二十四气,七十二候,则合于人身之经络骨节,出入之息,且时时与天地太虚通,乾坤坎离,固已备于人身;知门户匡廓之所以为门户匡廓者,而道在其中矣。

  《契》又曰“覆冒阴阳之道,犹工御者,准绳墨。执衔辔,正规矩,随轨辙,处中以制外,数在律历纪”者,申言一阴一阳之消息,坎离二气之功用耳。覆降冒升,应在《复》、《 姤》两卦,而于二十四气、七十二候验之。故孔子曰:“《复》其见天地之心乎!”(见《易•复卦》)又于《乾》之九三曰:“终日乾乾,反复道也。”盖即气机动静验之,推而至于一年也。历数之兴,取象于此。以“御”作喻,出于《老子》“三十辐共一毂”之意,毂者,运轴之虚穴也。车以轮行,轮以轴贯,而轴之所以能一贯之者,惟毂之中虚也。毂之虚,无此虚中,则车不能行。虽有轮辙,夫复何用!《契》以轴为正,而运用在毂,故曰“处中以制外”;亦犹日月之运于虚中,而成四时也。凡物莫不有中,中者正也,不偏之谓也。有形之物,无有正而不偏者;惟虚空之在物,则无外而不正。大而天地之空谷,小而万物之虚牝,皆中也。而虚中实孕万有,三教圣人莫不言中。太虚之鼎,中也;太极之炉,亦中也。人之中,通乎天地之中,故能盗天地之神气,以为神气;天地万物之中,通乎人之中,故能盗人之神气,而使之有生老病死。人人各具一太极,万物亦各具一太极;苟善养之则人可位天地、育万物,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故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见《孟子•尽心上》)太极一而神也,子思曰:“其为物不二,则其生物不测。”(见《礼•中庸》)夫生物不测之物,果何物乎?即独立无偶之太极也。太极生两仪,两仪者阴阳也,炁与气也。两而化也,由两仪化而为四象、八卦,至于万亿,皆谓之“数”。数固始于阴、阳之对待也,天地分 , 而数兴矣,故《易》曰:“参天两地而倚数。”日月运行,千秋万劫不违其序;阴阳二气,盈虚消长,不失其候:即有数以范围之也,此历律之所由纪也。惟先天太极,超然数外,而为天地之始;后天太极(即天地之中),亦超然数外,而为万物之母。即“有名”之太极,以复“无名”之太极,是之谓“抱朴返真”,是之谓“ 归根复命”。此道之所以为道,而妙窍之所以双修也。丹经曰:“乾坤合处为真中。”《金丹四百字》曰:“此窍非凡窍,乾坤共合成。名为神气穴,内有坎离精。 ”白玉蟾曰:“玄关一窍乃真中。”所谓“玄关”者,阴阳也,鼎炉也,亦前图之太虚与太极也。而玄牝合处,斯为真中,斯为玄关矣。《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窍。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是也。造化推移,不失其中;妙有真空,原本一门。门户匡廓,所以立其全;虚谷化生,所以开其用。太极之义大矣哉!

第二讲

将欲养性延命却期 生身受炁立道始基

  修道者,安炉立鼎,将以锻炼真日月也。日月即坎离,坎离交而成丹,乾坤交而成大丹。先炼精化气,次炼气化神,终练神还虚,即由太极返于无极也。外药了命返太极也,内药了性返无极也。《契》曰:“将欲养性,延命却期。”延命须求命宝,养性还其虚灵。盖人之形身,自先天化为后天,即乾坤化为坎离。乾之一阳,陷于坎中,坎中之一阳,即为“乾金”,亦即“命宝”。取坎填离,即将此命宝,由坎中取出,而返之于离;离中一阴,仍还为坎之中爻,复全其乾坤之体,而命工区毕矣。

  欲明此理,不能不先讲明造化生成之次第,及人生受胎降生之顺序。兹详述之:造化由太极生太初,太初生太始,太始生太易,太易生太素。太始者,气之始也;太易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象即光,光属火,象之始即阳火也;气含润,润为水气之始,即阴水也。有实体而随时变化,故为生生之本,形之始即木也;质实体而不可变,故为坚刚之金,质之始即金也。有此火、水、木、金四者,五行方能成立,其始混然一太极也。太极真空,由真空生妙有,而天地开基矣。谭子曰:“抟空为块,见块而不见空;碎块为空,见空而不见块。”真空妙有,同出异名;中中有一,一中有中。此所以为太极也。

  人生之初,亦犹是也。由无而生有,由太极而生五行,而结胞胎、备肢体,固与宇宙之造化同功。当其未生之前,一物无有,空之至也,无极也。道书、释典,均言“父母未生前之本来面目”,即此是也;而父母生时之“本来面目”,则为太极矣。盖人之初生,由父母男女二体之媾精,感动先天之炁,从虚无中来,而结胞胎。当其将媾之际,情欲一动,而为肉体结合,渐臻精神结合。因肢体作用,而生快乐,迨快乐之及,男女二心,皆空洞无一物,即快乐亦不自知,而成真空。以有形交合之事,化纯坤无形之象;坤为真阴,惟真阴可召真阳。于是,遂能感动先天太极中之一炁,周流六虚,无中生有。一点真阳乘空而来,投入母胞,始成胎孕。此点真阳,即是天命之性。在天为性,在人受之以始胎,则谓之命。盖男女因快乐而空其身心,初成无极;继而二人神气合一,又为混沌之太极,真空因之生出一点理炁之妙有。自太极言,则为无中生有;自人身言,则为感召而应。此炁本空,遂为人最初感受之炁,故称为先天之先天乾元真性也。然当此炁由虚无中生出之时,男女二体之精神,已合在无形中打成一片。此点阳炁,即投其中,如(甲)○之象。内虚圈中空,为此炁外虚圈,为精神结合之象。又精神既合,则男女呼吸之气亦混合,而产一团有形之气,如(乙)○之象,隐于阴跷之间。(甲)象因(乙)象所招摄,遂入合其中,如(丙)图 之象,随呼吸投入子宫。此气即为坤元之真命,故称后天中之先天。既合为(丙),则性命合一,然后父精母血,包裹于外,乃成胎原。共五重造化,分之即太极、太始、太初、太易、太素也。如(丁)图之象:

  甲为先天一炁—乾元真性—先天之先天;

  乙为父母精神和合之情—气质之性—先天;

  丙为父母坎离凝结,而生之气—坤元真命—后天中之先天;

  丁为父精-后天;

  戊为母血-后天。



  (注意):虚线皆空,故为三层包罗,而数合五行。

  《易》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见《易•系辞上》)顺道生人,亦合天地之造化。甲、乙均为先天,有其象而已,故均得之于天;丙、丁为后天,有形有质,故均得之于地。胎原既立,受之天者,主宰动静 , 而受之地者,留恋先天以化形体。形上形下之道全,乃日新月异,而五脏、六腑、百骸、九宫,渐以积成全身矣。迨胞胎成后,由脐带通母之呼吸,以为呼吸,而吸收外来之气,是为后天气。此后天气入腹,留恋先天炁及后天之先天气,而在天成象;长养后天之先天气,及后天气,而在地成形,潜滋暗长,而发育其胞胎,此人生在母腹受形结胎之次第也。

  及至后天气足,十月胎圆,动已极矣。极则穷,穷灵变,变则化,忽然遽生知觉,踏破胞胎,而下生者,因中阴入主,神气已全也。中阴者何?俗谓“灵魂”是也。此物道家称之“元精”,谓夹带情识,又谓识性;佛家称之“中阴”,谓带无始劫来之业根;儒家名之“人心”,谓含食、色之性。感附人体,则为神魂;混合尘情,则为识神;飘荡空中,则为中阴。《楞严经》译为“中阴”二字,或因其为纯阴无形之空体耳。俗总称为魂,义实不当。盖“魂”对“魄”言,必此物入人身中,清灵者化魂,浊恶者化魄。此时无魄,乌可为魂!又儒书谓人死魂归于天,魄归于地,又似以性为魂。又人有三魂之说,则似一为不生灭之性,一为此有生灭之中阴,一为地狱受报之鬼魂。后人著书,漫不加察,多混三教所命之名而言,故难详为分晰,且与道无关,亦不必为之解释也。

  夫人之天性,体本一无,原无生灭。道家谓“人人具足,个个圆成”;《心经》谓“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儒家谓“道心惟微”者,是也。而识性则有生灭,故佛家以“转识成智”为道,玄宗以“炼魂魄、化识神”为道。中阴之有轮回,迹似不灭者,以带有历劫业根情识故也。若无此,则人死即灭,何能投胎?《愣严经》谓:“中阴无主,飘荡空中,因胎儿之感而附入人体。”《参同契阐幽》谓:“十月胎圆,纯然混沌虚无中生出一点元精,入我中宫神室,作我主人。故《契》曰:‘人所禀躯,体本一无。元精云布,因炁托初。’是也。”盖男女媾精,感受先天之虚无一炁而始胎;及其一生落地,又感受后天之虚灵一炁而成人。当其十月既满,母腹脐带所通之后天气,贯足胎身,冲动真空。寂然不动之中宫,倏然而感此,乃以纯阳感同类之纯阴也。此纯阴之中阴荡漾空中,既受此感,如磁石吸铁,两电相引,瞬即投附胎儿身中,直入中黄神室,作此身之主人。中阴既入,即生知觉;知觉主宰气血,通及肢体,而手足立动。正如大梦初醒,伸舒四体;又如高山堕地,忽然大惊。立时两手劈开,两足跌破胞衣,脚下忽虚,立身不稳,翻一斤斗,顶开产门,故头先落地,是谓之颠倒而出也。然胎儿之有知觉,虽由中阴感附,而中阴亦非入人之身,其觉不灵。当其飘于虚空,仍属混混沌沌;胎儿未得中阴,亦是不识不知。中阴必凭依人体,与前(丙)之后天中先天气合,乃能启发其觉;又必有呼吸之后天气以鼓动之,乃能运用其觉。三者相附则灵,散之则皆等于无也;是以人将死时,身中之元气(即丙气)一尽,后天之呼吸立断。呼吸一断,中阴即离躯壳,飘忽无踪。道书谓“人之一分阳气未尽不死”,即此理也。

  上述为胎儿身上之事,而身内之性命,亦于此时分离。兹再详之:人之受生,先天乾元之炁为性,而后天中之先天坤元之炁为命。如前图,性命混合,本在一处,同主无形之造化,而以脐带所通之呼吸气留恋之,故凝结不散。且运用父精母血,化成有形之肢体,至七月后而完成。完成之时,胎儿坐于胞中,两足盘并,而足踵相接,紧低“阴跻”一窍。张紫阳《八脉经》曰:“阴跷在肾囊之下,谷道之上,即两股中间之《巽卦》地也。”足为《震卦》,《震》、《巽》相并,正是长男、长女相配之象。胎儿两手互相抱持,塞于鼻口之窍前,故鼻口不能呼吸,而必由脐通气。此手之所以为总持门,为人关也。手为《艮卦》,《兑》为口舌,正是少男、少女相配之象。眼不外视,耳不外听,正是坎、离中男、女相配之象。脐窍开阖,气贯顶心,而顶心一跃一落,正是乾坤、阴阳相合之象。此先天八卦之配合适道也,皆自外象言之也。

  至于内,则乾性坤命,并处中宫,混为太极之象。及至十月,后天气足,冲动中宫,而太极之无中生有,感而遂通。太极为一,后天气为二。一炁二炁,混为氤氲之象,合而生三,产出元精,鸿濛始判。盖中阴自外投入,虽为感附,而自太极言之,则为产育,理如是也。方其中阴之入,因受二气氤氲之感,而被吸摄,直入中宫,凭依于三炁之中,遂能知觉。此觉一动,天地反复,而我性命合一之中宫,因此觉冲动,恍如云开日见,忽然光明。于是清气上升,乾元祖炁之性,即驱至头顶,上泥丸之空谷;浊气下降,坤元真炁之命,即落入两肾间命门之空窍,而太极分为两仪矣。后来之中阴,强宾夺主,据我神室,而为主人。正如天地既辟之后,则天地中间之虚空,为化生万物之府也。以象理言中阴,为乾坤混合所生,当然为性命之子,而子继父体,则代父执政矣。但中阴本含情识,又带历劫业根,开我六识,陷我性命,则又为贼矣。故释、道两宗,均有“认贼为子”之喻也。此中阴既为后天形身之主,觉因气而功,气因觉而动,循环互动,六门大开。然当其初动之际,即为下生之时。胎儿在胞,母通呼吸。落地而两手辟开,露出呼吸之窍。乾元真阳,又在天谷之中,以阳招阴,遂使后天空气,直由鼻入,先贯口中,故哇然一声而能啼。脐带剪断,坤元真炁,退居命门之内,深藏潜伏。脐下之胎息遂绝,不能自己营养,故忽觉腹空而能食。从此一呼一吸,留恋中阴,以愈开其知觉。一饮一食,长养形身,而闭其宿慧。人间水乳,都带尘情,识神用事,道心渐昧矣。故世有生而能言,及知前因者,食乳后则茫然矣。俗说“迷魂汤”,即是世间水乳,人之初生,固未有不略知宿事者也。此所以“至诚前知”之时,多在断绝烟火之后也。

  又中阴入居中宫,灵而能觉,为我主人,而身中之先天五行,于以成立,其象如下:



  此五者,皆无形象,故为先天。其分别则在动静之间:元性即先天祖性,静时本为空体,动而能灵,则为元神也;元情本受胎时得之父母者,而化合中阴以成之,故其静即为本体,动则称为元精。若元气为人立命之根,元性、元神、元精,皆必因元气而后动,实为先天之主,而居中运用者也。人生有魂、魄二者,魂者神炁之影,静无形,而动有象;魄者精气之余,静有形,而动有质。魂清而好静,静则通灵;魄浊而好动,动则贪欲。故有阳魂阴魄之分,同为识神所役使。人死之后,魂散而偿其宿报,魄居而守其尸体。释典谓“享祭祀、为人害者,皆魄为之”是也。

  中阴入居胎中,胞胎即灵而能觉,盖中阴非入胎不神,而胞胎非结合中阴不动。后天之造化,有赖于中阴,中阴亦以后天之气为凭藉,迨结合而能动。是即胎儿之元情,动而下地,哇然一声,鸿濛辟破,悲啼不止,《中和集》曰“一剑凿开混沌,两手劈破鸿濛”是也。此后识神用事,先天之五行,又变为后天之精、神、魂、魄、意矣。其象如下:

  此分为精、神、魂、魄、意五者,而不言气,盖气入意中,意即气也,故不言气,而言意。其实,五者非气不动,舍意而举气,谓为精神魂魄气,亦无不可。人生识神害事,使吾人去理从欲,为非作恶,皆此故也。修士必须筑一城廓而拘制之,使其居中不动,乃不为我害。此实修道者所当有之事,《契》曰“经营养鄞鄂,凝神以成躯”是也。至于气为成始成终之物,养性必先养气,养气方能保命,气为五种之源。当一无所有之时,惟气先生,而了道之时,实有赖于气。气即金也,惟乾金能全始而全终,故丹经皆以金为言也。

  所谓精神魂魄意者,精即交感之精,神即思虑之神,意即妄动之意,纯是后天情欲之主。从此根尘相因,堕落先天之本性,而我清净圆明之性,为所蒙蔽,而消失于无形。然赤子时,尚能保其天真,至破体则愈难度矣。经曰“五千四百生黄道”何也?人自下生之日起,至五千四百八十日之一日,乾金气足,满身生阳,是为纯阳之体。上德童真,若从此一日而修,可以不必用返还之功,高拱无为可耳。盖因破方须修,不缺奚用补!值此气至足之时,奚用积阳之法!径用炼气化神功夫足矣。女子则为五千零四十八日,比男子差一岁余,是为纯阴之体。上德女真,若在此至足之时而修,其容易与男子无异也。陆子野曰:“男子二八而精通,女子二七而癸至。”即《悟真篇》所谓“白虎首经至宝”也。当将通未通,将至未至之日,即为乾、坤纯体;过此一日,即为破体矣。男乾体也,破而为离;女坤体也,破而为坎。男子坤交,乾阳爻入阴卦中,坤化而为坎,真气由脑后落下,经夹脊入两肾中间之一穴,阴阳交而精生;女子乾交,坤阴爻入阳卦中,乾化而为离,子宫真气上行,冲动两乳中间之一穴,阴阳交而癸至:皆因神气至足而化生第三物之白精与赤癸也。若从此流而不返,则顺而生人,而人事日繁矣。修道者,若欲返本还源,返离坎为乾坤,则不外颠倒坎离之法。男子在坎府求玄,即取铅于坎,炼己筑基之事也,道在两肾中间之一穴;女子在离宫修定,即取汞于离,斩断赤龙之事也,道在两乳中间之一穴。凭此两穴,求得阴阳两爻,而返之于原卦,则其道得,而颠倒之事毕,仍还其未破之童体也。

  《脉望》曰:“人身孔窍,乃为卦爻之窍,而成乾坤二卦。”如口、外肾、肛门,皆单窍,三阳也;目、耳、鼻皆双孔,三阴也。人身三阴三阳,阴在上,而阳在下,正合成一《地天泰卦》。天地之间,正为虚空之太极,故谓之中。亦即任督交会之地,凝聚神气之所。兹本其理,而配其余六卦之外象如下:



  坎 耳在后,故下之。丹书曰:“求之于坎。”又曰 : “口耳相传。”是也。

  离 行周天时,坎之真阴,从后而上,将至目,而离离阴液下降 , 经重楼而入于丹田 , 观此可知矣。

  艮 《易》曰:“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艮为督脉,起于尾闾,止于鼻下,行庭之象也。

  兑 兑为口,丹书曰:“兑合不以谈。”兑,说也,神气出入之所也。

  以上系就后天而论,火候升降上用之,即外八卦也。内八卦,即人身中之五脏六腑,修道者无需乎此,故存而不论。内卦之大用,在心、肾二脏,即坎、离二卦是也。取其用而不取其体,俟后更详论之。

  兹就先后天八卦方位于火候有关者,略解之。先天八卦,乾南坤北,离东坎西是也。若四卦互易,即为后天,则变为离南坎北,乾东坤西。兹图如下:



  东居左,而西居右;左为背,而右为腹,东升而西降,即从后升而前降也。又前为阴面,后为阳面,阳升而阴降,即从乾东升,而由坤西降也。坤在后天,又为西南方,坤卦六爻皆虚,故虚空即坤方也。《说文》:“西南方为奥。”《论语》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见《论语•八佾》)言奥为西南之空方,媚之何用!又为堂奥,堂亦空处也;亦为明堂,明堂亦空意;又为玄奥,为深奥,意皆谓玄奥难知。盖奥为西南之坤方,即空方也。《悟真》曰:“要知产药川源处,只在西南是本乡。”丹书多言“坤方”,皆取无中生有之象也。

  既乾东而坤西,则后天兑居西,先天坎亦居西,坤之位同于兑,兑之位同于坎,坤、兑、坎一也;后天震居东,先天离亦居东,乾同于震,乾、震、离一也。后天坤亦居西南,先天巽居西南,巽为风,风为气,空穴之气,荡而为风,所谓大气出入之门户,是巽亦坤也。后天乾退西北,是艮亦乾也。

  人生神气出入之处,在人首之泥丸宫。泥丸者,丸泥可封之谓,亦即祖窍。兹为图之如下:



  人首中有一虚空,与耳、目、口、鼻、咽喉之各窍相通。此虚空与所通之各窍,总名之曰“泥丸”。若分言之,则上为泥丸,而泥丸下谓曰“明堂”。洞房又下为“绛宫”,又曰“悬膺”,亦名“悬壅”。悬者,空中虚悬;膺者,胸上之虚穴,又谓“腔子”,又谓“虚无腔子”,腔子亦空之意也。《中庸》曰:“得一善则拳拳服膺。”拳拳,总持之意;服膺,即以空处为总持门也。“悬胎鼎”之悬字,亦是悬空之意,“朱砂鼎”则以其红也。凡人身内之穴,无不红,故喻身内者,不曰“汞”,即曰“砂”也。《契》曰“先天地生,巍巍尊高。旁有垣阙,状似蓬壶;环匝关闭,四通踟蹰”者,言蓬壶瑶岛,乃仙人所居之处也。“巍巍尊高”,言高深之不可测也,与《中庸》“浩浩其天,渊渊其渊”同意。又曰“蓬壶”,盖形容其为元神、元气出入之本乡,而至高无上,有似神仙所居之处故也。八脉九窍,皆为气所周行,皆为垣阙,而神气之祖窍,即是引内外相通之泥丸宫。外而耳、目、口、鼻,内而重楼双窍,皆通于此泥丸之空中,故有下图大小虚空连接之象:



  而所以连接,而成天地人物互盗神气之象者,则在此通外之九窍间。九窍闭塞,则人窒息而死矣。《楞严经》诸菩萨修行,有由九窍之一而得者,有由地、水、火、风而得者,诚以内外虚空,各具太极之体也。丹经之“玄门”、“牝户”、“天谷”、“应谷”、“灵谷”种种名称,无不指虚窍而言。唯其虚空,乃能发生造化,而内外衔接之空中,始为玄牝之真中。道家图其象如此,学者当可言下悟矣,故《契》又曰“可以无思,难以劳愁。神气满室,莫之能留。守之者昌,失之者亡。动静休息,常与人俱”也。

第三讲

本性妙明人人具足 谷神不死返还太极

  大造之始,白黑相包,犹如鸡卵。人生受命之初,亦犹是也:中白外黑,白黑相包。白者,先天之炁,真空而孕妙有者也;黑者,男女呼吸结合而生之后天中先天气,妙有而含真空者也。《契》曰:“白里真居,方圆径寸。混而相拘。”“白者金精,黑者水基。”盖真空一炁,即金之精华,金白而出于乾,亦即乾元祖性,所谓“性根”是也;妙有一气,即水之精华,水黑而出于坤,所谓坤元命蒂是也。白本乎天,在天成象;黑出于地,在地成形。白黑相包,成一太极之形,不过方寸大小,故《契》曰“方圆径寸”以为始初。成胎之始,不过如此。《易》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易•乾》)“至哉坤元,万物资生。”(《易•坤》)资始即最初之一点真阳资生 , 方成为四象五行;资始在天,而资生在地,不过其象如此,其实只在一窍之中。白为真空,黑为妙有,《论语》曰:“绘事后素。”(《论语•八佾》)白者素也,惟白者能受彩色。经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生之初,先天一炁一也,父母呼吸之气二也。合一、二而成三,合先天炁,及后天之先天气,遂无中生有,生出一物,而为三,三即中阴也。因受胎以后,由脐带通母体,以母之呼吸为呼吸,而吸入外间之后天气。此后天气留恋先天、及后天之先天气,使日形盛旺。及其既足,凭同类相感之理,感召中阴外来,非由一、二而生三乎!以三才之理论之,先天一炁为天,父母呼吸混合之气为地,此中阴即人也,是为三才。加以父精母血,则为五形。中阴既来 , 居中黄神室,为我主人,则寂然不动之胎元,感而遂通而动矣。在中阴未入胎以前,亦无知无识,飘荡空间,入胎则灵而能觉,因胎中有气,中阴凭之而灵,于是辟破鸿濛,而胎儿下地。先天性根为乾,乾天也,本乎天者亲上,故浮而至顶;后天之先天气,命也,命蒂为坤,坤地也,本乎地者亲下,于是下沉而陷入命门:太极化为乾坤矣。浮于顶之性,为无中有;陷于命门之命,为有中无,命门又谓“密户”,亦谓之“北极大渊”。性命既立,内外相通,而能食、能言、能动、能视、能听矣。

  以上所述,为胎儿出胎及为婴为孩、为赤子、为童子之理也。若破体,则其情形又变先天化后天,离坎代乾坤居南北,而乾坤分列东西,四卦适成四周匡廓,中宫神室虚闲。惟中阴正位用事,加以根尘相对,而知识日开,中阴遂转为识神,愈为性命之害矣。至破体而真阴上升,真阳下陷,性转为情,情转为性,先天之气质食色,与中阴所带历劫之气质食色相合,故心愈浮动,物欲日多。交感之精既生,童体自然而破,不必待男与女媾,女与男交,而后为破体也。盖破体乃天地之自然造化,当“五千四百生黄道”之日,即为纯阳、纯阴完成之时。过此一日,则体自破,男子生交感之精,女子生天癸之水,一白、一红,正是一坎一离,外漏之象。当其黄道始生,精神焕发,面目光彩,男子时有热气流行背脊之中,女子时有凉液流行乳穴之下,留心体验,自可知之者也。若于此而修,则所流行者,便是元气、元精,但凝神气穴,愈采愈生;无为之中,自然运行周天之火,虚其心而腹自实,明其心而性自见;不假作为,丹已结于不知不识之中,至简至易者也。若既破体,则真阳已经破散,非有积累之功,不能还童而筑修道之基。兹再将破体之理述之。人当五千四百生黄道日,即阴阳交而破体之日也。其时命门之元气(即坤中之命)则夹脊上冲,与顶上之祖炁(即离中之一阴)相交(如图中……虚线)。



顶中之祖炁,由绛宫而下,直入命门,而与命门之元气相交。是为坤阴上入乾中,乾阳陷入坤中,而阴阳颠倒,乾虚中而为离,坤实中以成坎。(即图中—实线)命门原有之元气,被挤而下陷入命门与阴跷之间,即与身外之虚空相接,无异在外,故丹经谓“深不可测”是也。天地既交,离阴虚而浮动,时时外驰,一点元情,往来于中宫神室,冲动后天情识(即图中……虚线),情识因而上冲至顶(即图中—实线),与离中之性相合而情动,再下而至命门,即生有形之精(即图中—实线)。性情混合,元神变为识神,完全后天,由识神主事矣。元神之地位,为识神所占,由小虚空挤出,退处于不内不外之间;其情形与元气之命正同,被挤而出,无异在外,故道书多言“外求”。此《西游记》孙悟空之所以称“外公”也。及至色欲情盛,六识猖狂,则元神即同于无矣,譬之日为云掩,只见云而不见日也。盖未破体之孩童,元神尚在,动作时虽为识神主持,而不动之时,则不识不知之元神,混然犹在身中,一片天真,时时流露。至此而元神被识神蚀尽,成识神世界矣,人生至此,根气深厚者,元神或有时而存在。又中阴带有夙根,若夙世修道,则其根性尚在,元神尚可存在若干;如带来者,尽为孽根,则元神全无,尽为孽识。盖有慧根者有元神,无慧根者尽识神,理则然也。此外尚有一特例,孔子曰:“惟上智与下愚不移。”(见《论语•阳货》)上智者,有慧根者也,如上所述;若为下愚,不特无慧根,并无智识,因其识神不灵,元神亦不能存在若干,是以“不移”也。至于普通中等之人,则全凭识神主宰。孔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见《论语•阳货》)习与性成,沾染甚深,终日缠绵于喜、怒、哀、乐、爱、恶、欲之七者,沉沦于色、声、香、味、触、法之六者,流浪生死,而元神淘汰尽矣。《老子》曰“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即谓是也。童体之八卦,为乾南坤北,离东坎西;生黄道时之八卦,为离南坎北,乾东坤西。今则东西之乾、坤,变为震、兑。震为长男,兑为少女,代父、母用事。父母之乾、坤,退入西南、西北虚空之处,而不用事。故丹经言震、兑,而不言乾、坤也。

  破体之后,离坎居上、下之位,震兑列东、西之门,故水火未济,金木间隔,炎上者日益猛烈,就水者日以下流。神漏于上,而精气随之;精漏于下,而神气随之;气漏于中,而精、神亦随之。受之于先天者,漏之不已;而后天之物欲,蔽之不已。阳消一分,阴长一分,至女子七七四十九,男子八八六十四,而真阳竭矣。若戕贼过甚,不待此时而早竭;善保养者,亦能留之而不竭,是则视人之物欲,为转移耳。乡间愚民,多享天年;富贵之家,每多疾病,职此故也。人身在胎胞,谓之先天,而受炁以前,为先天之先天;下生则为后天,破体之后,则为后天之后天,又称后天浊阴之体。先天者,先天地而生,太极是也;先天之先天,则为无极。无极者,无之极,而空之至也。人身当父母未媾以前,全无一点朕兆,无极是也。而人死之后,形体既灭,性亦归无,亦无极也。知死则知生,若未知生,又焉知死。生前死后,同属一空,其间有形有象,有色有质,不过数十年耳。释典“有形终有坏,无形始是真”者,即言形体仅数十年即灭,其所以不生不灭者,惟先天祖炁之性耳。但性何以不灭,因其原本虚空,一无所有;虽曰动而觉,实则静即无生。单自性言,则真空是体,妙有是用,妙有即灵觉也。此觉因感而有,因气而动,离气则仍还空,不感则永为虚无。惟其至无,乃不生灭,敌曰“天地有坏,这个不坏”。夫虚空安有坏时?是以能超永劫,修之养之,所以全之,全之者,全其天命也。天命者,天之灵光,因其觉时,而感入母胞者也。及入母胞,仍复真空之体,从此成形下生,时时虚灵有感,即觉万有千实,咸自此出,三界之事,莫不能知。而莫能知之,嗣为中阴所蔽,情识所夺。虽然昧其灵光,而在虚极静笃之时,则仍无幽不烛。至人死后,始返其最初之真空,还居天地之中,寂然不动矣。儒家“全受全归”之义,即须全其受时之灵也。欲全此灵,必须经过一番锻炼,使妙有之气,化入其中。则生时虚灵,死亦虚灵,且扩充其量,至于无际无边。放而六合,藏则幽杳,是乃全其受而归之也。宋儒不达易理,以为人事既尽,即为全受全归;不知空而不有,便是顽空;虚而不灵,便非真虚。初受之命,已丧失于无形之中矣,何全之云乎!

  又,先天真阳,本太极之理炁,资始万物者也。至无而含至有,至虚而实至灵,圣人之生知灵知,皆善养此炁而已。其在人身,而不能常应者,因人之不能常静耳;其不能常灵者,因人之不能常虚耳。太玄真人诗曰:

  父母生来一点灵,不灵只为结成形。

  成形蔽却光明体,放下依然彻底清。

  智觉禅师诗曰:

  菩萨从来不离真,自来昧了却相亲。

  若能静坐回光照,便见生前旧主人。

  妙虚禅师诗曰:

  惺惺一个主人翁,寂然不动在灵宫。

  但得此中无挂碍,天然本体自虚空。

  张拙秀才诗曰:

  光明寂照遍河沙,凡圣元来共一家。

  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

  盖元始祖炁,在人为性,既结成胎,混合父母之气质性、中阴之历劫食色性,掩蔽其明,充塞其空,故失其灵光。《契》曰“一者以掩蔽,世人莫知之”,是也,然附形之时,既掩其空灵,而上谓“人死还空,消失其觉”何也?曰:前说自我言之,后说自彼言之。我身因此炁而成,此炁为我先天之主人。及中阴以宾夺主,元性始蔽其灵,而感合形外之真空,但有后天中之先天元气以留恋之,故未即离其形耳。常人死后,性复其空,还于天地之太极。虽无生无灭,于我一生之觉识,与夫三界众生之苦难无关系,犹如大梦已醒,前尘泡影,与未生时之在空中相同。以我为主体论之,实无灵无觉;自彼之主体言之,则仍孕万有。实际上为我已灭,而空仍是空,非我之最初受炁已散,而等诸无有乎哉,何能谓之“全归”!自必保全真我,使有形之幻体消化,而无形之真我常存,乃成为明德之大人,亦即大而化之之圣,圣而不可知之神也:此三教之所以重修身也。修身之道,即先引彼为我主人,而我退还宾位。夫然后化我为虚,而与彼合,则不灵之我亦灵,不空之我亦空。常静常应,如太上之历七劫混沌,屡朝阐道;释迦之十方三界,永渡众生也。经典彼、我之说,有从对待立言;有因虚空难以形容,而代之以彼字;有因我为身之主人,而空又为我之主人,同为主者,故彼、我之大抵均不出此三义。后人误解,从一彼字,生出许多罪孽,可悲孰甚。又道书时称“彼家”者,有“彼岸”之意,《西游记》词曰:“般若波罗到彼家”是也。古圣因人误解“彼”字,始于下加一“家”字,家即《悟真》“此般至宝家家有”、张三丰诗“家家有个家家有” 之义。曰“家家有”,而不曰“人人有”者,虚空乃人之家也。色身有形,实体也;本性无形,虚空也。色身长养于虚空之中,离虚空则不能生活,故人以虚为家,以灵为宰。合此虚、灵,又称“谷神”。谷者,空穴之谓也;神者,“妙万物而为言也”。经云:“天地一大谷也,洞穴一中谷也,孔窍一小谷也。”吾师汪真人曰:“推之一身,皆是谷神主宰:耳不虚空不能听,眼不虚空不能视,鼻不虚空不能嗅,舌不虚空不能言,手不虚空不能执捉,足不虚空不能奔走,身心不虚空不能舒畅,则病矣;又口鼻不得呼吸,则死矣。”余再推而论之:衣不中空,身不能着;室不中空,体不能住;口腹不中空,不能进饮食。一切万物,均占空间,形中又生孔窍,以通于空,而成《阴符》“三盗”之义。以空通空,而后能灵能动。若不得谷神主宰,则不能虚空;不能虚空,则不能通灵,而化机熄矣。经曰:“夫道,虚空而已矣。”三丰道祖云:“你看我者,呼吸自收自闭,自举自提。父母未生时,那一点真阳动静,在虚空内修根养蒂,虚空内立命安基者,是咱讲的元音,明的道理。”和阳子曰:

  我身自向虚中来,我身应向虚中去。

  去来来去在虚中,又向虚中种业树。

  种得业树根株深,枝条充塞去来路。

  莹蟾子曰:

  为仙为佛与儒,三教单传一个虚。

  亘古亘今超越者,悉由虚里做工夫。

  学仙虚静为丹旨,学佛潜虚事已矣。

  扣予学圣事何如,虚中无我明天理。

  道体虚空妙莫穷,乾坤虚运气圆融。

  阴阳造化虚推荡,人若潜虚尽变通。

  惟宽禅师曰:

  劝君学道莫贪求,万事无心道合头。

  无心始体无心道,体得无心道也休。

  《性命圭旨》云:

  父母一念将媾之际,圆陀陀,光灼灼,先天一点灵光撞于母胞 , 如○而已。儒谓之“仁”,亦曰“无极”;释谓之“珠”,亦曰“圆明”;道谓之“丹”,亦曰“灵光”:皆指此先天一炁,混元至精而言,实生身之源,受气之初,性命之基,万化之祖也。及父母交罢,精血包罗于外,如



而已,即太极也。

  按此图,虚实仍分五层,与余前讲之图同。因恐尽泄天机,故仅言其三,而秘其二。细绎图意,当易悟也。仁者,二人;二人者,阴阳混合之谓,与前讲之“明 ”字、“丹”字、“易”字同义。阴阳合,即先天太极之空体,人得此空,静而若无,动而似有,故果实之心,亦谓之仁。两片相合者,阴阳也;而合之中心,略具一点空窍,即太极也。人之结胎,亦复如是。

  洎中阴入主,静转为动,中阴识神,夺谷神之柄。佛家又谓中阴为“生灭性”,与虚空不生灭性相反。是以为后天形身之主,得此而形身始动,形身动而谷神死矣。修道之人,须心死神活,乃能与天地通,而永劫不坏,成为金刚也,故后天形身,与先天法身迥然不同,欲全先天,当以后天时奉先天时。奉先天时者,动静之机也。《易》曰:“后天而奉天时。”又曰:“知几其神乎!”又曰:“几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者也。”(见《易•系辞下》)谷神、识神一虚静,而一浮动;识神用事,谷神不见。泯其识神,则虚静之中,炯然浊照者,固谷神也。不过世人自生之后,永驰于物欲之中,则元神永失其灵,而不复耳。先天大道,即是复此先天之空,空则通灵,通灵则变化由心,天人合发矣。

  后天形身,已是一个皮囊,终有毁灭之时。既破体后,震、兑又占乾、坤之位,乾之真阳,与坤之真阴,皆退于无用之地,深藏而不可睹。《契》曰“元精眇难睹,有形易恃量,无兆难虑谋”是也。震二阴而一阳,兑二阳而一阴,三阴三阳,错杂不纯,故非真阴阳,而真阴阳须从此中生出。佛谓“内养”,道谓“外炼”,内养者,养此寂灭;外炼者 , 炼此虚无:实一义也。道谓“不在色身,不离色身”,佛谓“不内不外,即色即空”,亦一义也。然后天形身,既失祖性,而无先天,则必自奉天时,以求返还之道。法在先求混沌,以复浑然之太极;再由混沌进为虚空,以复真空之太极;夫然后真空中生出妙有,还我父母未生前之本来面目。所谓“攒簇五行”、“和合四象 ”、“三家相见”、“会三归一”者,皆求复浑然之太极耳。故有“鼎器”之说。鼎者,心也,即乾也;器者,身也,坤也。乾者,有中无也;坤者,无中有也。乾坤之间,是为虚中。虚中者,不有不无,亦有亦无者也,即真意也。身、心、意为人之三家,而非有形象之身、心、意也。惟后天破体之人,下手初修之时,不能不假借色身,以为匡廓,乃取后天之身、心、意之用而已。又必忘其体,而用乃见;虚极静笃,便是功夫。故《契》曰:“自然之所为,非有邪伪道”道德经曰:“天法道,道法自然也。”

  修道者,以身心为体,神气为用;以意为体,真意为用。身者,命门之阳气也,在命门与阴跷之间,故不言“命门”而言“身”。“心”者,非血肉之心,乃虚灵不昧元神,居不内不外之间、其体本空者也。

  坎为气身坎一阳(身中真气)

  意中

  离为神心离一阴(心中元神)

  至身内主事,则皆为识神。何以不曰“识”而曰“心”?因情识泯时,天心即见,元神即复,故仍曰“心”。化有归无,便是道心;尘情不断,便是人心:皆取象而言,非有形之身心也。意者,戊、己二土也。二土合面成中宫真意,为神、气相合而生之第三者。当混混沌沌,有意无意之时,心息相依,神气相合,一念不生,一意不散,和合凝结,二土成圭,而真意见矣。

  佛家指为“历历孤明”,象其无也;《契》曰“坐垂温”,吕祖曰“温温铅鼎,光透帘帏”,象其有也,此两“温”字,皆因景象。盖神气相合,铅已到鼎,虚窍间若有一点氤氲之气,温温然微有所觉,至光透帘帏,则闭目开目,皆有光入眼帘。然必到“坐垂温”时,方能发生,此皆一意不散之实景也。经曰“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见《老子》)所谓象也、物也、精也,皆指真空中之妙有而言,皆一念不生后景象也,可于虚极静笃时参之。但此数语,包罗万象,后详述焉。

第四讲

内养虚无外生真阳 饶他为主配合相当

  所谓“百姓日用而不知”者,即此神、气是也。神能主宰,气能动作。虚而灵,故云神;有若无,故云气。顺而往外,六根即神气出入之门户也。由此门户,辨别形形色色,识神用事,而神气伤矣。识神者,六识之主也。盖眼、耳、鼻、舌、身、意为六根,色、声、香、味、触、法为六尘,根尘相接,而六识生。六识实一识,神藏在意根,能灭此意根,则如文殊所云“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矣。观世音之“世”字,即此意识世界也。泯此意识界,则六根自然清净,识神返为元神。元神即是谷神,谷神本空,故能不死,自终古长存矣。所谓“返源”,即收视返听之谓也。《契》曰:“耳目口三宝,闭塞勿使通。兑合不以谈,希言顺鸿濛。 ”此即闭塞六根之意。心意既空,自能返元神而不死。释典曰:“一念回机,便同本得。”回即时口对口,大虚空与小虚空是也。能知此机,而一念回之,则与本来所得相同。又曰:“直下承當。”當字之首象头也,口即虚空,田即丹田。人身惟祖窍为直,其余皆横;



(此即祖窍)能即直之下而承当之,自能还源返本。《玉皇心印经》曰:“上药三品,神与气精。”人所日用者,即此精、气、神之三物。神无形属阳,气有象属阴,精则有形矣。男女交媾之精,淫精也。未交以前,精藏命门;淫欲心动,由脑冲下一气至命门,化精而出。此因心动,而情动,情动而神动,神动而气随之;神、气相合而化精,即一二相合为三也。故交媾之精顺也,因情欲鼓动神气而生;修道者之活子时逆也,因天地间之阳气冲动而成。阳性上升,故能由下而上,还精补脑,此其别也。气为色身命宝,有形之身,赖气而动;本处于外,由口鼻吸入作我主体,呼吸一断,则人立死。其来也,由吾身上后天之先天气招摄而来。此后天之先天气,先在命门,后在阴跷,与外气虽有清浊之不同,而其性同为气类,故能以同类相感之理,招之使来。譬之磁石之吸铁,两电之相引也。此气来在父母交媾之时,有此方能招摄外气,而运其呼吸。道书曰:“身上有一毫阴气不仙,”阴气即后天呼吸之外气也;“有一毫阳气不死,”阳气即命门、阴跷后天之先天气也,有此即能呼吸,而保其活动,故可不死。呼吸之气外来,先入肺中。《黄庭经》名肺为“白元”,又曰“虚成”,以肺为虚 , 气积成之。故肺在身中,一开一阖,而呼吸之气,一出一入;气之一入一出,而肺自一开一阖。肺之开阖,因气之出入;而气之出入,实自后天之先天气招之。此气亦曰“元气”,藏在阴跷,通于顶门,似未动而实动,一上一下,互相往来,因而招外气入肺,肺随之而开阖,皆此气之力也。今日之西医,亦知气自外来入肺,而肺开阖;诘以气何能来,则彼不能答。因不知无形中,有元气招摄之理故也。

  胎儿下地,外气入口之时,道书亦谓之“一箭凿破鸿濛”,吕祖曰:“说到生身受气初,莫怪天机都泄尽。”盖人之受气,有先后天之分。成胎之时,所感受之元始祖炁,为父母未生前之事,本来之空性是也;下地之时,所摄入之呼吸之气,为父母生时之事,色身有形之命宝是也。“生身受气”四字,泄尽先、后天之机矣。夫自中阴外来,占有中宫,性往顶上,命入命门,太极分为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北美户外俱乐部

GMT-8, 2024-5-3 07:11 , Processed in 0.078317 second(s), 6 queries , Fil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