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宽版

北美户外俱乐部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6798|回复: 8

海外枪友评中国97式无托步枪:瞄准姿势很舒服

[复制链接]
扫一扫,手机访问本帖
发表于 2009-2-5 20:25: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最近有个机缘,让我终于有机会试打和简单分解了国产97式步枪。97式是国内列装95式步枪的.223口径(5.56毫米)外贸版本。温哥华的利华枪械有限公司(Lever Arms Service Ltd.)把它引进到加拿大民用枪市场已经有快一年的时间,我在射击俱乐部里面有时也会看到它的踪影,但是一直没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它。上个星期,我在和利华枪械的老板——丛建国先生谈论国产枪械的时候,他问我打过97式没有。我说:还没打过。他说:想不想试试?

  这一段闲聊的结果,就是我得以在利华枪店职员Jeremy的陪同下,在第二天到靶场试打这把国产无托步枪。在此之前我还没接触过无托结构的步枪,所以我特意准备了大半天时间:上午试枪,下午回到店里分解、擦枪。这样我可以尽量全面地去体验它,并从使用者的角度把它与AR-15这样的西方步枪作一下比较。希望这次试用可以解答我心中的一个问题:“无托步枪用起来到底和传统布局步枪有什么区别?”

  第二天上午,我来到利华枪店。Jeremy看到我来了,马上从橱窗里面把陈列的97式步枪取出来。
  “前天有人把原来放这的陈列枪买走了,”他说,“这把是我昨天刚从仓库里面拿出来的。油脂还没清除呢。也不知道归零了没有。”
  我说:“太好了,正好看看全新出厂状态的枪是怎样的。”

  陈列枪旁边还有一个可以安装在提把上的原厂快拆光学瞄具。原来,97式的塑料提把后端连接照门的一段是专门设计的钢制镜座。它是形状象一个“串”字形的短小轨道,和西方流行的皮卡丁尼导轨完全不同。原厂的光瞄尺寸较小,外壳光亮,物镜口径很小。为了能够把枪塞进短而窄小的枪包内,瞄镜不能留在枪上。我们又把它卸了下来。

  Jeremy拿过一块抹布和Breakfree枪油,把枪分解,擦去枪机上残存的防锈油脂,抹上枪油。我还没看清楚枪的几个主要部件的样子,他已经麻利地把枪重新组装起来了。“Let’s go.”他说。

  在去靶场的路上,我向Jeremy了解97和97A两种国产步枪一年来在加拿大的销售情况。他告诉我说97式大概已经卖了250多支,97A大概100多支。买的人大多数是海外华人,但是也有一部分是加拿大的本地顾客。

  到了靶场,我们把枪取出来,摆在桌上。97的枪身大部分被塑料覆盖,拿在手里基本上碰不到金属。再加上长度短(74.4厘米,而美军的M16全长是97.2厘米长),重量轻(3.4公斤,M16空枪重量接近4公斤),给人一点“玩具枪”的感觉。塑料部件表面处理成黑色磨砂亚光,手感平整舒服,也算得上精致美观。但是前面手握的塑料护木似乎有点松弛和绵软,但是并不影响操作和射击。据说这是为了通过国家的低温测试而有意降低塑料厚度和硬度的结果。

  97式外观和95式最大的不同就是取消了前面造型古怪的“小握把”,简洁的扳机护圈让枪的线条显得更精炼,这个改变我是非常赞同的。枪外部的金属部件有两大块——顶着肩膀的下机匣(里面有击发组件和弹匣仓),和前面的枪管与枪口装置。下机匣是铝合金锻造而成,黑色阳极处理,但是表面不太平滑。机匣后面竟然体贴地安装了1厘米多厚的橡胶减震垫,令人感动。弹匣插口上面印有巨大的序列号。枪管由于是小口径,显得比较纤细。枪口装置是流行的“鸟笼”形式。

  从外观来说,这把97式给人的感觉算是不错。整枪如果和以色列的Tavor比当然不够“酷”,但仍属简洁大方;塑料部件没有什么问题;金属部件(钢和铝合金)的表面处理不够精致,仍旧有一点粗糙的感觉,但是不算很碍眼。

  装子弹的时候,我看到原枪配的是北约规格的30发弹匣(国内95式采用聚合物弹匣,可惜外贸版本上看不到),但令我惊奇的是:弹匣不是铝合金的,而是全钢材料制造,拿在手里有沉甸甸的感觉。钢的弹匣虽然比铝合金的更牢固,但存在重量重和会生锈的问题,因此美国的弹匣制造厂商到现在还是采用铝合金为主。美军M-16弹匣的设计本意是用一次就抛弃,所以弹匣的结构并没有太重视耐用性。但是这种浪费的观念在我国估计不会被人接受。

  把枪拿起来,抵肩。持枪的感觉让人觉得有点不习惯。第一个是这把97式对于我来说偏短。后面的减震胶垫如果能够加厚2~3厘米左右,抵肩的姿势会更加自然和牢固。虽然我明白这是根据中国军人的普遍身材所设计的,但是如果后面的减震垫可拆卸和提供厚、薄两种来配合个人的需求岂不是更好?不过,这也许只是我被AR-15的六位置可伸缩枪托给宠坏了,适应能力下降了。

  第二个不习惯是弹匣井的位置。弹匣插在握把的后面,使换弹匣的动作有点别扭。97步枪使用北约弹匣,并把弹匣锁定方式改成了M-16的直插式锁定。令我烦恼的是:拔弹匣的动作非常困难——弹匣解锁钮竟然在弹匣的右后方,离两只手的距离都很远。我觉得97式换弹匣有两个办法:

  方法一:左手经过右手下面,绕过弹匣,在腋窝靠外的位置摸索到弹匣解脱钮,左手食指按下去,待空弹匣掉落后左手再取新弹匣插入。这样所有动作都靠左手来完成,过程中阻碍较多,速度较慢。

  方法二:左手保持托着枪的护木,右手离开握把,往后摸索到弹匣解脱钮,然后按下去,让弹匣跌落。然后右手恢复握枪,左手取新弹匣插入。这个动作难度较低,速度应该稍快。
第三个不习惯则是大问题。97式的保险/快慢机设在一个非常不方便的位置:靠近抵肩“枪托”的左下边。快慢机是一个圆圈,有四档可以选择:S(保险),1(单发),3(三发点射),A(全自动)。要拨动快慢机的话,枪托必须离肩,眼睛必须离开瞄准具,才有可能完成保险和不同发射模式之间的切换。这样不但速度慢,而且无法用手指快速触摸检查,更有忙中出错的可能性。这么尴尬的保险设置,原因似乎是迁就机匣所在位置的原因,但是令人感觉这个牺牲实在太大了一点。

  这个时候,一个很自然的想法就是:为什么不把弹匣解脱钮和保险/快慢机安装在扳机的上方,让人的右手不必离开握把就可以方便地操作?这到底是设计上忽略了人机工学的疏忽,还是技术上不可能?是不是无托枪就必须把控制钮留在后面?这些问题我打算留到分解的时候寻找答案。

  除了以上几点之外,无托的97式的操作似乎没有什么问题。

  与很多人对95式提出的批评不同的是,我觉得这把枪的瞄准姿势出乎意料地舒服。在此之前,我常听到人说95式的“瞄准基线过高”,说提把上的瞄具比枪管高得太多。也许真是这样,但是我很喜欢这个高度的瞄具:我可以用自然的贴腮姿势来瞄准,并保持头部的端正。其实,这个瞄具的高度和安装了ACOG或者AIMPOINT的M-16类似。枪上面有三个翻转觇孔供选择,我选了一个中间大小的。觇孔的形状与我习惯的圆形觇孔不一样:外面是一个“凸”字形,中间是圆圈,视线虚化以后上面仍然残存一块黑色,并使两边的边沿近似看不见。由于形状比较不规则,给确认中点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我觉得这种“凸”字觇孔不如简单的圆形觇孔那么自然和准确。

  翻转觇孔的高低左右竟然完全不可调整。提把上面没有找到任何瞄具调整的机构。看来所有瞄具的调整都必须通过调整前准星来进行。

  开始打第一枪的时候,我感受到了另一个惊喜:97式的扳机手感竟然非常好——扳机力不大,而最重要的是扣扳机的过程中可以均匀用力,半途没有突然变大的阻力,完全可以做到“无意击发”。这样对提高准确性是非常有好处的。可以说,这个扳机的手感不仅比我想象中的好,而且和我打过的几种美国枪比都不差。

  由于是5.56毫米的小口径枪弹,加上复进簧的延迟作用,枪的后坐力很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不过枪的后半部在每枪打响的同时都发出弹簧挤压的“嗡嗡”声音,听起来很有趣。

  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这把97有“半个空仓挂机”。我知道95是没有空仓挂机的。这把97在弹匣内的最后一发子弹打出以后,提把下面的拉机柄就自动停在后面。插入一个新弹匣,把拉机柄后拉,然后松手,就可以把子弹推上膛。为什么说“半个”呢?就是枪身上并没有一个可以主动推出以顶住枪机、并且可以按压解锁的机构。所以在这把枪上,要实现枪机留在后面的唯一方法是让它停在一个空弹匣后面,解除的唯一方法就是再后拉枪机一次。看来,97式这个外贸版本由于使用北约弹匣,没有了国内的塑料弹匣的品质困扰,具备了实现空仓挂机的条件,但是在结构和功能上却仍然受到95式设计的制约。

  由于枪是刚从箱子里面取出来的,尚未归零,所以我在25米、50米和100米分别放置了靶纸。纸靶的尺寸是10×10英寸,就是直径25.4厘米的圆形。至于弹药,我选用了本地比较常见的American Eagle“鹰牌”全金属被甲的.223 Rem弹药。弹头重量是55格令。我们采用坐姿,把枪架在沙包上,每次打5发子弹,然后换靶。先在25米确保上靶以后,再推进到50米距离。但是由于公共靶场的换靶周期限制,我们最终发现没有足够的时间把随枪的光学瞄具装上和归零来测试100米的精确射击。这算是这次留下的一个大遗憾。

  50米的射击结果是:用觇孔瞄具,5发的弹着点基本上可以控制在3英寸以内。这个结果和我用AR-15的觇孔瞄具打同样距离的结果差不多。我知道这是典型的“枪比人打得准”的情况。希望下次我可以有机会试试装光学瞄具的100米射击。

  随后,我们把枪带回利华枪店。我借用了他们的修枪房的工作台,把枪进行分解,顺便擦枪。打完别人的枪后帮忙擦枪,就如同到人家家里吃饭后帮忙洗碗,是很有风度的行为。
  再次把枪拿起来,第一步就是拿掉弹匣,拉开枪机,扭头到枪的后面确认枪膛已经清空。每次在靶场打过的枪,回来以后一定要再次清枪以确认安全。这一步非常重要。
  这时我突然发现握把下面有个盖子。把盖子打开,里面露出一个黑色的小塑料盒子。有趣!把盒子抽出来,打开盒盖,我发现里面有一套擦枪的通条、刷子,以及一些小销子之类的零件。虽然那个多节通条的实用性不大,但是这个盒子还可以用来装电池或者其它任何小件的东西(譬如备用击针或者备用枪机)。这真是非常体贴的设计,和美国Magpull公司的MIAD多用途握把有异曲同工之妙。

  分解的第一步,是从左到右把机匣尾部的大销子推出来。销子出来以后,机匣上面有抛壳窗的塑料罩被弹簧推开,露出里面的击发组件。这套击发组件非常独特:敲打枪机后面的击针尾端的并不是常见的旋转击锤,而是一个由压缩长条弹簧提供动力的、前后移动的长方形敲击头。

  敲击头的正下方就是快慢机、阻铁、以及扳机连杆的后端。而看得到的外部扳机远远地在枪的前面,通过连杆与后面的击发组件相连。扣扳机的时候,连杆带动阻铁把敲击头释放。敲击头在弹簧的压力下向前敲打枪机尾端的击针,击发枪膛里面的弹药,然后被后坐的枪机座重新推往后面。如果是半自动模式,敲击头就在后退时被阻铁挡住。如果是全自动模式,敲击头就没有任何阻挡,自动再往前运动,再次敲打击针,这样循环往复。这种前后移动的敲击式击锤的最大优点是扳机行程的用力比较均匀,没有旋转击锤造成的那种先松后紧的手感。这看来也是我在射击时感觉到的较好的扳机手感的原因。

  把敲击头和它的弹簧、导杆往后拿掉,就看到枪机座的后段,以及里面插着的复进簧。97式的枪机座在枪管上面和枪管平行,看上去象根圆管,而且长度很长,从后面的弹匣井上面一直延伸到前面提把的前端,并有一个半圆形的拉机柄向上伸出来。一般传统布局的步枪,包括以前的81式或者美国的AR-15,枪机座并不需要做得这么长。但是在无托枪上,由于操作手柄在前面,枪机座不得不这样做。
枪机座也可以很容易地沿着机匣顶部的轨道往后取出。这时就可以看到枪机座下面“挂”着的枪机了。97式的枪机和95式的一样,脱胎于俄制AK系列的双凸起枪机,但属于改进版本,共有三个凸起锁定块。枪机上很显眼的就是一个巨大的抽壳钩,尺寸比AR-15系列的抽壳钩几乎粗大一倍。另外,与AR-15系列步枪的另一个明显区别就是95/97式的枪机上不设抛壳挺,而是采用开一条纵向槽的做法,让固定在机匣上的抛壳挺可以滑进来,碰撞弹壳底部和枪机后坐的时候,弹壳右边被抽壳钩拉着,左边倒撞在固定的抛壳挺上,被撞出抛壳口外。与这种做法不同的AR-15,枪机里面内置弹簧顶针式的抛壳挺。这两种做法各有优劣。枪机上不设抛壳挺的好处是抛壳利用枪机后坐的力量完成,可以确保抛壳动作的可靠。但缺点就是这种枪如果不做大的结构性改变的话,很难改成左边抛壳的左撇子版本。而内置抛壳挺的枪机设计就可以简单地通过更换枪机,甚至只是简单地把枪机掉转方向,就可以改变抛壳方向。不过,估计我国的武器设计人员也没有这种打算。

  简单分解的最后一步,就是枪身前面的上下两大块塑料部件分开。这两块塑料部件采用上下对扣的方式,以确保不会与枪机座和枪管接触。要把它们分开,要先拔出握把后面的一个大销子。(全枪分解总共只需要拔两个销子,这是第二个,够简单吧?)这样,前护木、扳机、握把作为一个整体就可以拆下来了。枪管终于展现在我的面前。

  现在可以看到前面扳机的结构了。令我惊讶的是,前面的扳机竟然非常简单:一个小弹簧,一个转轴,后面拖着那根长长的片状拉杆。扣动扳机使转轴转动,扳机上半部就如同一个小杠杆,向前扳动拉杆,带动后面的阻铁。也是由于无托的结构,使操作机构前移,迫使设计师采用长度很长的拉杆。让我有点担心的就是:分解的时候,扳机转轴和拉杆是完全分开的。重新组合枪的时候,务必要小心地把扳机拉杆和扳机转轴扣好。如果安装发生错位的话,就有可能发生对着敌人扣扳机,枪却打不响的糟糕情况。假如我是设计师,我会尽量让整个扳机组件保持成一个整体,避免这样中间可以分离的布局。

  塑料枪身的上半边,包括提把,接着就可以直接取下来了。露出来的是短短的气动顶杆,以及长长的枪机座导杆。圆管形的枪机座就是套着弹簧和这根导杆前后运动的。另外,前准星根部那里有一个斜斜的导气调节装置。

  到了这里,简单分解算是大功告成。不算弹匣和握把里面的配件的话,全枪分成九大件。和传统布局的步枪相比,这把枪外形短小精悍,但是除了枪机以外,它的内部零件的长度大多比传统步枪的长许多。这使我重新想起在靶场上的疑问:为什么在95/97式步枪上,保险、快慢机以及弹匣解脱钮这些重要的控制组件都被安排在远离握枪手的后方?难道设计师没有想过实际使用上的困难吗?我觉得这个问题是这把97式使用中最大的遗憾。现在看来,这些不便的根源就是无托步枪这种特殊的结构。

  对于传统结构的步枪,机匣就在握枪手的上面,所有的操作机构都可以方便地直接在机匣上安排位置,直接带动机匣里面的零件动作,一切都顺理成章。但是对于无托枪来说,这成了大问题。由于握枪手远离装载着重要击发部件的机匣,结果就是所有的手动控制机构都远离握枪手。这就使枪械设计师面临着两个左右为难的选择:一是仍旧把操作控制机构安装在机匣上,迫使用枪的人尴尬地伸手去后面摸索;二是通过各式不同的连杆、拉杆、顶杆,把操作机构的界面延长到前面握枪手的附近。这大大改善了人机工程,但是也同时增加了零件数量,枪的重量,以及出现故障的机率。这是我国追求简洁、高可靠性的枪械制造传统所不能接受的。

  从97来观察,枪的各个主要操作控制组件中,扳机通过采用长拉杆,拉机柄通过做成圆管状并加以延长,都保证了握枪手的使用方便。但是保险/ 快慢机、弹匣解脱按钮则被迫留在了后面。本来步枪还应该有空仓挂机的锁定/解脱按钮。如果95/97式保留空仓挂机的话,这个按钮估计也会被迫留在后面。可惜无论是95式还是97式都干脆省略了这个重要的部件。

  这些妥协的结果就是:95/97无托步枪保证了动作可靠,同时价格低廉(据说出厂价每支500美元以下)。相比之下,以色列的无托Tavor步枪把快慢机装在握把上方,握枪手的拇指直接可以操作。这样的设计付出的代价也是很大的:Tavor的单价超过1000美元,零售价更达到2500美元左右。

  那么,无托步枪在努力克服这个结构性的矛盾,甚至不惜影响关键的操作速度和方便性的同时,换来的好处是什么?我只能想到一个:在保持枪管长度的前提下,枪身总长度可以缩短大约一个枪托的长度。这可以说是无托步枪唯一的优点。我的感觉是,这个缩短枪身总长度的方法带来的副作用很大,牺牲太多,不值得。况且缩短枪身长度还有其它的许多方法来达成,譬如伸缩枪托、折叠枪托等。

  但无论如何,我这次试用的外贸版本97式步枪给了我一个了解国内新型步枪的机会。而且,试打过程中枪没有出现任何故障,准确性也比较理想。这给我增添了不少信心。希望以后中国的军工企业早日摆脱僵化的运营模式,走向国际市场,使各种国产枪械设计更优秀、更合理、更美观、更大量地进入世界民用枪市场,带给我们多种高性价比的选择。
发表于 2009-4-14 10:44:44 | 显示全部楼层
写的真不错。我有个小小的问题。97通用的5.8弹据说因为保密,不允许出口。那么您采用的子弹也是5.8的,他是北美哪种步枪的通用弹。还是专为07制造的?北约不是不用5.8弹么?
 楼主| 发表于 2009-4-15 16:32:3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里用的是美军通用的5.56子弹。很有趣,5.8的不让出口。不过现在说什么都没用了,因为现在97在加拿大不让卖了。
发表于 2009-4-16 05:09:38 | 显示全部楼层
andrew
这里用的是美军通用的5.56子弹。很有趣,5.8的不让出口。不过现在说什么都没用了,因为现在97在加拿大不让卖了。



打5.8的枪能打5.56弹啊?我糊涂了。枪管后换的?
发表于 2009-4-17 16:48:26 | 显示全部楼层
外贸版的95(即97式)为了市场需要口径改成北约5点56,不能打我们的5点8。
外贸版的54手枪,77手枪口径也改成北美常用的9乘19。有趣的是54式,配2支枪管,依然能打7点62乘25。
发表于 2009-4-26 20:19:06 | 显示全部楼层
登陆成功,呵呵
发表于 2009-6-3 16:20:26 | 显示全部楼层
深南
[quote]andrew
这里用的是美军通用的5.56子弹。很有趣,5.8的不让出口。不过现在说什么都没用了,因为现在97在加拿大不让卖了。



打5.8的枪能打5.56弹啊?我糊涂了。枪管后换的?[/quote]

我上次看到这篇文章以后给那家枪店的就是利华枪店发邮件,他们说只有97A,没有97,97属于全自动步枪. 97A改成了半自动
 楼主| 发表于 2009-6-6 19:12:35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什么都没有了,97没有了,97短突也没了,97狙击也没了,加拿大一个农民作主的国家.
发表于 2017-8-15 22:21:08 | 显示全部楼层
加拿大好啊,可以买到97 和81
97 可以家防:用塑料尖的轻弹(40-55gr)大大降低穿墙层数。
81可以打猎,不怕猛兽反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北美户外俱乐部

GMT-8, 2024-5-1 18:44 , Processed in 0.065458 second(s), 5 queries , Fil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