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宽版

北美户外俱乐部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sun99

[转帖] [评论随笔]读《西游记》——修仙密码序言 《西游记》——成仙的秘籍

[复制链接]
扫一扫,手机访问本帖
 楼主| 发表于 2009-7-22 10:50:10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小马同学的角度还是从“鱼篮美女”的角度看“鱼篮显化”,这是个问题!
  如果你是一味打算提高记忆力或者准备娶老婆的兄弟,我建议你从小马歌那边好好看这段典故,而且如果打算提高记忆力,看完了典故你就可以去诵经了;可是如果打算娶老婆,我建议你过了“洞房花烛夜”再买房子和结婚戒指,不然该花的钱都花了,啥也没混到手,真的很可怜!
   可惜,《西游记》的作者所追求的未必是记忆力的提高,也不是开婚姻介绍所的——当然,最关键的是在整个《西游记》故事中,那位小马哥根本没戏份,参加演出的只是“鱼篮美女”观音姐姐,所以咱们还是从观音姐姐这边来看看问题吧!
   鱼篮观音在这段典故中最重要的经历是啥?
   我猜是“入门即死,死即糜烂立尽……唯有黄金锁子骨存焉。”
   当然,你说不是也没关系,我就认为这是,具体我为什么说这是最重要的经历,请去看我最早介绍“观自在”的部分!
   那么这从生到死,从死到腐,又无尸只有黄金锁子骨一副应该怎么理解呢?
   我的理解是,典故中的“观音”跟《西游记》中的鳜鱼一样,先配阴阳,最后不知生死!
   那不知生死又是什么呢?
   我说那叫“真人”!
   大家都知道道教的神仙体系中有个说法小“仙真”吧?
   其实严格意义上讲“仙”和“真”不是一回事。
   根据《释名•长幼》的记载:“老而不死”曰“老不死”!
   说错了,说错了,原文是“老而不死曰仙。”
   也就是说达到了道教的那个终极目标追求“长生”,说白了就是到该死的时候他不死的就是“仙”!
   但是“真”就要复杂一些了,具体比较混乱,我不一一做介绍,但是在那许多许多关于“真人”的定义中,有一条叫“死生一如”,或者具体点说叫做“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庄子•大宗师》)”,说白了就是生死无所谓,这就是“真人”!
   那么这个“鱼篮显化”的真人在通天河出现说明了什么呢?
   大家还记得双叉岭的“陈家庄”吗?
   那时我说过,修仙则长生,为人则必死!
   而这个通天河过了就通天走成仙之路,没过就留在“陈家庄(注意,其实跟那双叉岭下的陈家庄是一回事,只是层次不同)”或者用原文中八戒的话说叫“陈到底”去,无论是在陈家庄,还是去“陈到底”都是死!
   而这十万八千里西行之路正中间(五万四千里)的通天河与那双叉龄一样,是一道分界线。
   双叉岭我说过是唐僧从一个凡人到一个出家修行人的分界,而这通天河就是唐僧从一个修行人到一个“真人”的分界!
   回到介绍“鱼篮显化”的开头,大家记得我说过这是唐僧团队最后一次求观音亲自出马来了事(朱紫国是观音自己来的,不是唐僧师徒去求的)吗?
   为什么?
   这还得从菩萨的卖箱说起,咱们看看原文吧:
   “懒散怕梳妆,容颜多卓约。散挽一窝丝,未曾戴璎珞。不挂素蓝袍,帖身小袄缚。漫腰束锦裙,赤了一双脚。披肩绣带无,精光两臂膊。”
   说白了就是基本能不穿的都没穿,处在半裸状态!
   这说明什么呢?
   菩萨跟悟空有奸情?
   这么理解的同学真的很猥琐,《西游记》首发并不是在起点中文网!
   更何况我早说过了,观音菩萨并不是女性!
   要理解这个菩萨的装扮,咱们还得接着看:“那菩萨撇下诸天,纵祥云腾空而去。”
   也就是说他不但能不穿的都没穿,还能不带的都没带!
   这叫什么?
   这叫“本来面目”,而这一形象出现在观音身上就叫“自在本来”!
   这一去收了金鱼,唐僧就顺利过了通天河算是“真人”了,他自己就已经“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已经知道本来自在了,还去求观音干吗?
 楼主| 发表于 2009-7-22 10: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后说说老鼋,老鼋说白了就是老蹩,民间俗称的王八,但这里作者并没给他配夫人,既然没有夫人,出墙的可能性也就没有了,所以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西游记》不来自于广大人民群众,是一小撮不明真相或别有用心的人强奸了作者的意志,愣把它拉进了阶级斗争的旋涡!
  说到斗争,不错,《西游记》中有斗争存在,可是这些斗争并不是存在于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而是在于对修行,或者说是对“道”的不同理解,并没有波及于世俗之中,也就是说本着越接近的越要坚定不移的予以严厉打击(这一点可以参照印度和巴基斯坦,南韩和北朝鲜,只有同根生,相煎才太急),在对方倒地之后还要踏上一万之脚的精神,作者坚定打击的是以佛教为代表物的那些他所认为的“外道”(注意,是作者这样认为,我可没这样认为),这一点在本文最后我将具体叙述!
   言归正传,要分析它还得从这个字念什么说起,这个字到底念啥?
   元,就是造化会元的那个元(也是团团圆圆的那个圆,一个音)!
   文中首次提到这个字是悟空藏在八戒的耳朵里,跟沙僧哥仨一起去寻妖怪救师傅,“行了又有百十里远近,忽抬头望见一座台,上有‘水鼋之第’四个大字”。
   注意啊,是“楼台”,这点很不靠谱,为什么呢?
  因为在通天河章节的最后,作者点明这个住处是“老鼋”的住宅,后来被那妖精强占了去,可是那老鼋又明确说自己修了一千三百年,却未得“人身”(这一点大家要跟我一起再次鄙视后来央视新版《西游记》的导演,他分明没细读原著,在电视上给老鼋弄了个老头的形象,注意,老鼋没夫人、没女儿,也不是老头的形象),这很奇怪吧?
   一个“四丈围圆”的老鼋住在“楼台”里,那生活也不能自理啊!
   总结,那老鼋说人言,住人间(楼台),通人性,却不得“人身”,这是一对矛盾!
   为啥?
   刚才已经说了,首先的重点是“鼋”字的发音年yuán,大家记得我在介绍通天河这部分曾经提到这个“陈家庄”或者说通天河在“会元县”吗?
   这俩字是一回事,也就是说所谓“四丈围圆”的一个老鼋就是四象会元的标志!
  这个还得回到小河车搬运,所谓四象代表物是东方青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好象也是只大乌龟),可是他们所代表的本质其实是木、金、火、水四行,那么咱们说过了,一个金鱼,一个鳜鱼分别为水火,悟空和八戒经过了三清观的偷吃行为和陈家庄的变身秀以后分别为金木,这四个家伙一起进入正轨就叫四象会元!
  当然,他们四个的结局并不相同,金鱼和鳜鱼两个最后“不见了”,统统会聚到沙僧那儿,这叫“会”也就是交会!
   悟空和八戒(还包括沙僧)可还存在着,只是从阴阳混合物(凡铅凡汞)变成了单纯的阴阳,这叫“元”!
   没看懂是吧?
   没关系,那只是因为大家不了解“元”字的意思!
   元字很多人都知道是朝代,是首脑,可是事实上在道家中元代表根本,比如元极就是说万物本源,而元字的字源是个会意字,从一从兀(引自《说文》),所以元又有一,也就是初始的意思,比如第一年叫元年,第一月叫元月……
   那么悟空和八戒经过了小河车搬运不是变纯阴纯阳了吗?
   回忆一下我讲“三清”时候,三清为什么如此身份显赫来着?
   他们代表混元到天地万物生成的过程,对吧?
   这不是正天地开始的时候,也就是“元”的状态吗?
  
  明天说 本来自在 真人 和老鼋不是人的内在联系 然后通天河结束
  
 楼主| 发表于 2009-7-22 10:52:53 | 显示全部楼层
接着说本来自在、老鼋、通天河和真人的内在联系。
   前边说过了,那个老鼋代表会元,也就是唐僧达到了万物本来的境界。
   而说到境界,本来自在也是一种境界,这要从“自在”说起。
  这个词我提到过好多次了,包括它的出处(《庄子》),可是这个自在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话说意思很多,有舒畅的意思,有无拘束的意思(这个是本意),但是注意,它还有自然存在的意思,你要想理解成客观存在也随你。
   比如东坡居士的名句“石龙有口口无根,自在流泉谁吞吐”,这个自在不是说那泉水可以到处溜达随便跑都没人管,还想喷多少喷多少,那叫洪水,而作为泉水,这个“自在”是说它“自然存在”(汗,所以说诗歌不能翻译,一翻译就毫无意趣美感了)。
   再比如“南来北去年年事,岸草汀花自在春”中的这个自在,也不是说春天想来就来,想走就走,而是到了时令,春天“自然”来到。
   好了,现在明确一个概念,“自在”在古文中可以指“自然”或者“自然存在”,那么本来自在呢?
   那不就是“会元”境界的万物初始吗?
   那这一切和真人是什么关系?
   前边我说了,“不知说(上次忘了说,注意这个字念yue,通悦)生,不知死恶”为真人,但这只是众多标准中的一个,还有一些其他的真人鉴定方法我还没告诉大家呢!
   真人鉴定标准一:形且寄于尘中,心已明于物外(《重阳立教十五论》)!
   老鼋这个“会元”的代表物冲着它那“四丈围圆”的大盖,也得是“形”啊,它住在哪?
   妖精抓跑了,它当然回去住它的“水鼋之第”了,水鼋之第是啥?
   人间楼台吗!
   这叫形且寄于尘中!
   观自在菩萨来通天河的时候“撇下诸天”,不着服饰,能不带的都不带,这不是心已明于物外?
   配合唐僧,这叫真人!
   真人鉴定标准二:观天之道,执天之行(《黄帝阴符经》)
   这条河叫什么?
   通天河,过了通天河,四象会元返万物初始境界,真正做到了“天人合一”,算不算观天道,执天行?
   谁说不算来着?
   我说就算!
   理由是都已经五行化三炁了,回忆回忆我讲三清的代表意义,这还不算观天道,执天行?
   总结,通天河和两界山一样,是一条分界线:在两界山唐僧完成了从世俗凡人到修行人的转变,过了通天河意味着唐僧从一个修行人正式成为“真人”!
   最后一个问题,老鼋为什么能说人言,可通人性,能住人间,却不得人身?
   要明白这个,咱们得先判断那老鼋是人不是人!
   很明显,老鼋不是人,但是它又能说人言、通人性,住人间,配合一下真人,它这算什么?
   参考一下它修炼的年头:一千三百年!
   大家还记得贞观十三年,两界山的陈老庄主一百三十岁吗?
   你说假人?
   坦率地讲道教没这个说法,我只能说它不是“真人”!
   好了,现在不用如来佛祖亲自出马,大家都可以回答老鼋的问题了,过了通天河你就能脱却本壳成为一个“真人”,只要继续在通天河里呆着,一千三百年之后又一千三百年,你就等吧,保证永远也不得人身,而且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楼主| 发表于 2009-7-22 10:53:24 | 显示全部楼层
通天河已经说完了,咱们跳回比丘国这个大河车搬运完成,紫河车搬运开始的过度章节接着往下看。
   首先要弄明白过了比丘国唐僧还会碰到几次妖怪?
   如果这个都不知道下边继续听真的很难听明白!
   明确说一下,五次:无底洞的小白鼠,隐雾山的南山大王,钉耙会的一群狮子,玄英洞的三只犀牛,最后天竺国招婚一次!
   这五次遇妖怪正是紫河车搬运到真正脱壳的顺序,不过不能全讲,咱们遵循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的原则,还是我想到哪说到哪。
   先说金鼻白毛老鼠精和南山大王。
   其中那个“白薯”小姐住在“无底洞”,又号“地涌夫人”。
   第一奇怪的是那个“无底洞”,咱们看《西游记》大大小小的妖怪,除了白骨精和六耳猕猴都有自己的洞,但是那些洞基本上都是在山上横向里拓展的,只有这个耗子很另类,找了个在平地上直上直下的洞,难道也是一种行为艺术?
   这就得从那妖怪的另一个称号“地涌夫人”说起了。
   当然,所谓“地涌夫人”不是咕嘟咕嘟的从地里往外冒老婆,具体的原因在《西游记》中是说那妖怪在黑松林刚一出场的时候一半埋在地里,一半露在外边,所以叫做“半截观音”或者“地涌夫人”。
  这个名字也很有趣,先说说“夫人”,这跟当年的“白骨夫人”一样,是属性为阴的意思,而所谓的“无第洞”和“地涌”都是一回事,那是一个地方!
   什么地方?
   东非大裂谷还是马里亚纳海沟呢?
   肯定都不是啦,身国同道,身国同道,所有的东西都要首先在自己身上找!
   这个地方得从八戒说起!
   八戒在初次登场介绍自己的出身时候曾经念过一大段诗歌,主要是介绍自己修行的历程和后来成仙犯错的原因对吧?
   其中有两句叫“上至顶门泥丸宫,下至脚板涌泉穴。”
   涌泉穴具体在哪,这个应该不用我说,大家有空去做足疗的时候自己问问技师吧,反正整个脚底板都是跟地挨着的!
   而泉为水,阴相,那所谓的“地涌夫人”不就是涌泉?
   更何况什么叫“无底洞”
   只要是垂直的洞,无论多深它也一定有“底”(别跟我扯什么一直通到地球那一边,咱们现在讨论的是中国古典小说,遵循天圆地方的原则),唯一可能无“底”的洞就是开口朝下,向上拓展的洞,涌泉恰恰就在你的脚底板。
   还不理解的同学拿个试管,正着看无顶有底,然后你倒过来口朝下,就是“无底洞”了,因为那时候它只有顶,可是没有底!
 楼主| 发表于 2009-7-22 10:54:32 | 显示全部楼层
   可能好多人都觉得前边应该接着讲南山大王的折岳连环洞,我要说那样跳过去还真不行,因为中间还有个“灭法国”呢!
   记得我说过身国同道吗?
   “肘后飞金晶”要上入泥丸宫,这从涌泉到脑袋不能跳过去,必须得经过这样一个与身同道的“国”!
   不过话说这国其实没啥太多可讲,大家只要知道这一国象征着从脚到头的过度就好了!
   当然,关于这段的内容如果大家没印象可以参照电视剧中的“玉华洲”,那里边的情节一丝不差,只是这灭法国的地方错了,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地方一错,这个灭法国也就不是灭法国了!
   简单介绍一下,这个国王立誓要杀一万个——注意,原文的说法不是杀一万个僧人或者僧侣,而是杀一万个“和尚”!
   注意,用得不是“僧”,而是和尚!
   通过前边三清观和比丘国的介绍,大家已经知道所谓“和尚”的意思了,不许“和尚”就无法完成各种“河车搬运”,不搬运就不能颠倒阴阳,攒簇五行,无法成大道,这才是灭法国称呼的由来!
   那么在这个“灭法国”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呢?
   大家要注意几个细节:
   细节一,国王要杀多少“和尚”?
   一万个对吗?
   这叫“万法归一”,注意,万法归一跟三教归一不是一回事!
   到底什么叫万法归一?
   可能有人要鄙视我了,是不是凑字数啊,这有什么可讲的,换成文言文那“万法归一”不就是条条大路通罗马吗?
   我要说这个理解是错误的!大家不要太受意淫小说的影响!
   明确说明一下,所谓“万法归一”不是“条条大路通罗马”,而是“罗马通条条大路”!
   那边的同学说这不是一样吗?
   我要说,真的不一样!
   跟央视那个灭法国所犯的错误相同,那就是顺序错了!
   先解释解释这个词汇,同样分解一下,“万法归一”我们应该把它分解成“万法”和“归一”!
   这两个词的词源是不同的!
   先说“万法”,这个词按照那些YY小说作者的解释都是各种修行渠道法门的意思,这是不对的!
   话说“万法”是个梵文,原文写做dharma,译为“法”,但这个“法”不是说修行方法或者修行渠道,而是指一切事物及现象!
  而“归一”呢?
   前边说过了,“一”就是“元”,就是“初始”,也就是那个“道”的境界,所以“归一”就是回到从前!
   有多从前?
   联系前边的“万法”,这个“从前”是指万物初始的哪个从前!
   所以“万法归一”的正确解释应该是“万物回归本来”,用前边引用过的道经的话说就是“会至道以归元”!
   也就是说只有你达到了这个“一”,才能发展出那其他的万法,同样,只有你到了罗马,才能知道有“条条大路”!
   你在罗马才可以往各个方向随便溜达,而在你到罗马之前,属于你的路只有一条,对于唐僧来说,就是那条西行求法的路。
   这一点在本章有明确的体现:
   “师徒四众……忽见那路旁有两行高柳,柳阴中走出一个老母,对唐僧高叫道:‘和尚,不要走了,快早儿拨马东回,进西去都是死路。’唬得个三藏跳下马来,打个问讯道:‘老菩萨,古人云,海阔从鱼跃,天空任鸟飞,怎么西进便没路了?’那老母用手朝西指道:‘那里去,有五六里远近,乃是灭法国。那国王前生那世里结下冤仇,今世来历无端早罪。二年前许下一个罗天大愿,要杀一万个和尚。这两年陆陆续续,杀勾了九千九百九十六个无名和尚,只要等四个有名的和尚,凑成一万好做圆满哩。你们去,若到城中,都是送命王菩萨!’
   唐僧一听很害怕,便问“但请问可有不进城的方便路儿,我贫僧转过去罢。”
   注意老母,也就是观音菩萨的回答:“转不过去,转不过去,只除是会飞的,就过去也。”
   大家听明白没?
   “会飞”才是正路!
   什么叫“会飞”?
   就是往上行吗!
   这灭法国正是大河车搬运后从脚到头的上行过程!
   这是唐僧唯一的路,在没“归一”之前,别天天念叨什么“万法归一”,明确一个概念,正路只有“一”,等走到了“一”回头看才能明“万法”!
   第二个细节,唐僧师徒在灭法国住过一晚上客栈……
 楼主| 发表于 2009-7-22 10:55:23 | 显示全部楼层
   恩,接着上午的说,唐僧师徒弟在一个客栈(原文叫赵寡妇店),在这个客栈里悟空又做了一次没必要的选择:
   那赵寡妇说自己的客栈中有三样待客的方法。
   悟空还很奇怪的反问:“常言道,货有高低三等价,客无远近一般看,你怎么说三样待客?”
   赵寡妇絮絮叨叨介绍了一大堆:
   “上样者,五果五菜的宴席……,请小娘儿来陪唱陪歇,每位该银五钱;中样者……只有水果、热酒,筛来凭自家猜枚行令,不用小娘儿,每位只该二钱银子;下样者没人伏侍,锅里有方便的饭,凭他怎么吃……打个地铺,方便处睡觉……”
   大家感觉一下依照唐僧这个出家修行人(而且已经超越了真人)的境界,还没啥钱靠化缘过日子的家伙,凭本能感觉应该选哪个?
   明显是第三等吗,什么?
   你选的就是第三等?
   首先恭喜一下,你跟八戒的选择一样:“造化造化,老猪的买卖到了!等我看着锅吃饱了饭,灶门前睡他娘!”
   另外不幸的加一句,这个选择是错误的!
   正确的选择应该是悟空选的那个看起来很不靠谱的“上等待遇”,就是宴席丰盛还有小姐的那个!
   还记得法有三乘吗?
   其中大乘法,就是唐僧求的这个成天仙之法!
   这三等待客,就是法有三乘,要想到西天见如来,必须选大乘!
   提问:你怎么知道一等待客就是大乘法呢?
   反问:灭法国是在什么状态下到达的?
   大河车搬运里边那“肘后飞金晶”的过程中对吧?
   这个状态里是不是以前那五行之气(五行三家,五行之气就是三个徒弟的三家之气)已经混同为一,然后上行入泥丸宫?
   这个状态有个专门的称呼,大家一定很熟,就叫“五气朝元”!
   而五气朝元这个说法与大乘法的明确联系还在《钟吕传道集》:“而五气朝元,三阳聚顶……所谓朝元,古今少知。苟或知之,圣贤不说。盖以真仙大乘(原文写做“成”)之法,默藏天地不测之机,诚为三情隐秘之事……”
  上 边这段大家自己理解吧,我就不翻译了,没看人家都很明白的写“圣贤不说”了吗?
   回到原文,这个上等待遇是什么样的?
   五果五菜,五钱银子……
   没有这五果五菜,不花这五钱银子,怎么能朝元?
   还是那句话,万法归一,但是对于唐僧来说正路只有一条,就是去取那真正的“大乘法”。
   另外注意,上了这五果五菜,可是依照悟空的要求必须全素,不要杀生,而且不要小娘儿陪,总之就是银子我们必须花五钱,菜果也必须是五样,其它统统无所谓!
   这时候悟空提出了一个理由,他们这叫“庚申斋”!
   不明白什么意思的同学请回到前面复习“白骨精”那部分关于“三尸虫”的介绍!
   细节三:剃头!
 楼主| 发表于 2009-7-22 10:56:13 | 显示全部楼层
 细节三:剃头!
  在原文中,悟空一夜之间把灭法国从国王到嫔妃还捎上臣子统统剃了个光头,说实话,可能很多人觉得——至少开始我是这么觉得——这个神通用得不靠谱,法术不是这么用的吧?
  为什么,到底为什么要给大家剃光头?
  要弄明白这个咱们得先知道什么叫“光头”!
  好象有点废话,光头就是没头发!
  没错,那么没了头发就会如何呢?
  答案是“圆光”!
  就是又圆又光啦!
  光其实好说,没头发自然光,至于圆吗,也很简单,因为要追求天人合一,所以“头天履地”是基本要求,也就是说圆脑袋方脚才有修仙的资格,谁要是说自己剃了头之后脑袋是三角的,那请放弃修仙改学习当钻头吧!
  PS 尖脑袋的同学,请去做一颗革命的螺丝丁,哪里需要哪里拧,修仙是给圆脑袋人准备的出路!
  那么什么叫“圆光”?
  可能看过《鬼吹灯》的同学觉得自己知道,那是一种幻术!
  没错,道教中的确有一种法术叫“圆光术”,但是此彼圆光非此圆光!
  还是那句话,西游记的作者追求的是大道,可这个道和术不是一回事!
  稍微解释一下真正的“道”:
  道这个字,话说非常之难理解,《老子》絮絮叨叨五千言就为解释它,可结果是说来说去只给了个结论:“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
  说实话,有点让人难接受,说不明白你还说?
  你还说?
  看来关于这个字李老先生很难给出一个比较概括的答案,没办法,找别的书看看,突然发现有一本书叫《尔雅》,里边有个说法叫“达谓之道”!
  这个就好理解了,基本可以解释成“道”是一种可以被达到的境界或被掌握的原理!
  至于那些希奇古怪的“术”不过是在得“道”的路上所掌握的或者需要掌握的小技巧,就好象你所要达到的境界是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得金牌(这也是一种,或者说一个层次上的“道”),那么为了达到这个境界你就得学会各种更简单更直接的计算技巧,或者说当你达到了那个境界,你一定会掌握许多一般人不知道的计算技巧,而这些技巧就是“术”!
  所以,“圆光术”只是一种术,不是“道”中所谓的“圆光”,大家别弄混了!
  那么真正的“圆光”是什么?
  简单说来是一种境界,至于是什么境界,这个说来话长!
  首先说明一下,“圆光”这个词在佛教中是指佛祖或者菩萨脑袋周围那一圈东西,比如《辩正论•喻篇上》里边说:“如来身长丈六,圆光七尺,照诸幽冥。”
  当然,这个圆光范围小了点,如来的脑袋上那么小的一圈光怎么能就能照诸幽冥这个事我不理解,不过好在跟本文无关,咱们也没必要较真!
  那么这个圆光的说法是哪来的?
  或者说为什么管这一圈的光叫圆光?
  很简单,因为像!
  像什么呢?
  像月亮!
  注意,圆光的初始意思是月亮(满月,尤其是中秋节的月亮)!
  比如著名的诗仙李白就曾经说过“圆光亏中天(《古风》)”!
  这个“圆光”就是说月亮!
  那月亮,或者说中秋节的满月跟道教境界又有什么关系呢?
  一句话,“三花聚顶秋月圆”!
  前边我说过了“五气朝元”,现在又出现了一个大家很熟悉的说法,就是“三花聚顶”!
  什么叫“三花聚顶”?
  其实特简单,记得我说过“以精养气,以气凝神”吗?
  这“三花”就是指精花、气花、神花!
  大河车搬运精气相合上冲泥丸宫(就是所谓的肘后飞金晶啦),也就是冲到头就会和“元神”相会,这就叫“三花聚顶”!
  也就是说“五气朝元”那“五气”不是到了就完事了,到了人家“元神”的地头(泥丸宫)还得跟“元神”这个主人进行相关的各种工作协调,协调完成就叫“三花聚顶”了!
  所以注意一下,各种人写一些傻瓜似的修真小说,天天说什么三花聚顶、五气朝元,这个说法是不对的,正确的应该是先“五气朝元”,才能“三花聚顶”!
  三花聚顶之后呢,大河车搬运完成,按照《钟吕传道集》的说法叫“大药已成”!
  记得我在本文的最开始说过人修道有时候要去抢老天爷的“气”吧?
  这采气是为了成“大药”,或者说内丹中的采气就相当于外丹的采药过程,当大药已成就不需要再采了,也就是说对“精、气、神”三这量上的要求已经完成了,这个状态就叫“秋月圆”,或者说叫“圆光”!
  当然,根据传说(我不是修行人,所以我本人也看不见),修到了这个程度你打坐的时候就能把一个叫“玄关”的东西从“祖窍”里弄出来,这个玄关里边会有一团圆光,根据张伯端的说法,这个玄关圆光:“乾坤共合成,内有坎离精。”
  也就是说真阴真阳聚合,从脚升到头之后就会看到“圆光”,也符合大河车搬运的层次境界!
  总之,剃头不是白剃的,剃了头就见“圆光”!
 楼主| 发表于 2009-7-22 10:56: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上回说到“圆光”,也就是那个大药已经借着“水力(精力,也就是阴力)”上冲到泥丸宫了,冲上去就大药已成,可入仙乡,但残酷的事实告诉我们一条真理:“好事多磨”!
  就在这大河车刚刚冲到泥丸宫的时候,麻烦来了,在原文里作者给大家设计出了个妖怪——南山大王!
  这是个什么东西?
  为什么出现在这里?
  有什么代表或者象征意义?
  熟悉原文的同学可能知道,南山大王的原身是只“豹子”!
  所谓豹子,参照虎豹并称的原则就是虎,更何况它还是“大王”,更加是虎无疑!
  接着再回头参考一下当年两界山的寅将军,虎吗一定是人!
  那么这个会喷云吐雾“南山豹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话说这是一个典故!
  PS 这个典故如果大家没听说过不用觉得丢人,毕竟不像烂柯山王质的典故那么有群众基础!
  不知道大家听说没听说过西汉有个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叫作刘向,他有本著作叫做《列女传》(话说这个事存疑,有些学者认为这本给中国妇女套上千年枷锁的邪恶经典不是人家刘向做的,大文学家刘向只是代人受过),在这本书中《陶答子妻》一篇中有这个么个说法:“南山有玄豹,雾雨七日而不下食者,何也?欲以泽其毛而成文章也,故藏而远害。”
  后来南朝还专门有一首诗把这个典故概括了一下:“虽无玄豹姿,终隐南山雾。”
  看到了吗?
  南山一景,雾中豹子,或者说“隐雾山南山大王”的典故出在这儿!
  那么这个典故又是什么意思呢?
  请大家自己理解,我只说明,从此这个南山玄豹在后世被指定代表有才学却因为畏忌而隐居的人!
  另外,最近我发现很多朋友总是把我说的内容去乱理解乱引申,为了少些麻烦,重申注意一下,南山玄豹不是指怀才不遇的人,而是指那些自我选择隐居的怀才之人。
  以后谁要是出去说玄豹指怀才不遇,那绝对不是我说的!
  好了,现在明确南山玄豹是一种符合了以下两个条件的人:
  一、 怀才;
  二、 因为某些特殊心理自我选择隐居!
  先说隐居,这个在《西游记》中的体现就是这只豹子住的地方“隐雾山”!
  那“怀才”是怎么回事呢?
  关于这个,咱们先看看见到豹子这一章的题目是什么?
  《魔主计吞禅》对吧?
  大家记得不记得我分析沙僧的时候曾经说过在女儿国有一回题目叫《禅主吞餐怀鬼孕》?
  那时候我说唐僧作为“神”是禅主!
  同样,在这章里边咱们根据故事情节,也就是那豹子所谓的听说听说唐僧肉不错,所以想吃这段内容,也很明显就可以判断出,这个“吞禅”的“禅”就是唐僧!
  如此一来,自然那个“魔主”就是豹子啦!
  “禅主”VS“魔主”!
  这个没啥大本事的妖怪地位很高啊!
  什么东西有资格跟唐僧并列呢?
  继续分析,这个妖怪号什么来着?
  “南山大王”对吧?
  记得我不止一次说过在古代的方向原则是上南下北,那这个“南山大王”就是上边的主宰!
  人最上边长什么?
  脑袋吗!
  更何况他的那个妖怪洞还叫“连环洞”,我说过了,人身上唯一有“连环洞”的地方,只有内藏“九宫”的头!
  确认,这个妖怪除了跟唐僧这个“元神”有并列的地位之外,还住在脑袋里,而且还怀才,那是什么?
  不知道?
  大家发现没发现我一直回避了一个问题,在讲唐僧的真实身份的时候,我曾经说过唐僧是“神”,而且是先天之神,谓之“元神”。
  依照道家的朴素辩证法,很明显既然有“先天之神”就一定应该有“后天之神”,那“后天之神”是什么呢?
  谓之“识神(食神?周星星同学,我汗)”!
  注意啊,这个“识神”是道教中的识神,不是佛教里边那个意思,咱们来区分一下!
  先说说佛教的意思:
  我在讲佛教轮回观的时候曾经说过,佛教是个体轮回,对吧?
  就是说我可能变虫变鸟变跳蚤,但是我还是我,这一个体单独存在的本质不变,这时候就需要有一样东西能保证我永远是我,是什么呢?
  身体都是臭皮囊,何况人体和跳蚤的身体很明显不是一回事,这时候那个唯一保持不变的东西就是“识神”!
  按照《魏书•释老志》的记载:“有过去、当今、未来,历三世,识神常不灭。”
  大家看到了啊,以后再去起点看书的时候要是发现有作者说一个修佛的高手“元神”如何如何,你可以毫不犹豫的去鄙视他,佛教中众生(注意,我没说人,因为在佛教中人和动物都是一样的)的本质是“识神”。
  那么在道教中,识神又是什么意思呢?
  《道德经》中对“识神”有个明确的解释:“为学日益。”
  也就是说道教中那个“识神”不是生命个体的本质,因为先天自有的神是“元神”,而这个后天的“识神”不过是你学习掌握各种知识、技能的工具!
  好了,配合一下刚才几个条件,跟唐僧并列(一为先天,一为后天),同样住在脑袋里,还“怀才”,最重要它还能代表“人”,很明显了吧,这个豹子就是“识神”!
  有人说那也不错啊,没了他还真不行!
  我要说,不对,根据道教说法,有它才真不行。
 楼主| 发表于 2009-7-22 10:57:30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修道之人为什么不能依靠“识神”这个其实很简单,从根上说修道成丹的追求方向是返回那个“先天混元”的状态,既然要返回那么一个状态,你留着个“后天之神”作为身体身体的统领,那也不般配啊!
  更何况“识神”的作用是学习与分辨,可是修道之人要“虚心识腹”,所谓“虚心”就是“寡欲(再次强调,不是无欲,而是将对生命的追求变成最强烈也是为一的欲望)”,这时候出现一个问题,持戒(比如木仙庵)也好,守道心(比如真假悟空)也罢,都是在强迫自己“寡欲”,这样的“寡欲”是不自然的!
  那么怎么能让这个“寡欲”的状态自然维持呢?
  很简单,《老子》讲话你“比于赤子”就好了吗?
  那么什么叫“比于赤子”呢?
  话说赤子就是婴儿,比于赤子粗略的理解就是像婴儿一样,你见哪个婴儿会算算术做生意来着?
  没有吧?
  那是因为他还没能学习,也就无法“分辨”,无法分辨自然也就不知道好恶,既然根本不知道,当然也就没有那么多的欲望,自然而然的“寡欲”!
  PS 所以最幸福的人生不是想什么来什么,而是根本不知道还有更好的东西可以被得到!
  所以要做到真正的“寡欲”,就要帮助“元神”压制“识神”,最后让元神得到绝对的主导权,方法吗叫“为道日损”!
  这“损”的就是你的识神,所谓“损而又损,乃至无极”,等把“识神”损没了,你就“返本归元”了。
  这时候大家就应该很明显的理解那个“分瓣梅花计”是怎么回事了吧?
  归元的时候是“五气朝元”
  梅花是几瓣?
  五瓣吗,所以“分瓣”就是让你的五气不能“和尚”混同,这样就无法去“朝元”!
  这时候大家要注意我前边留下的一个小尾巴,那个耗子与这只豹的结局又有不同:
  耗子归正了(被抓跑),可是豹子却死翘翘!
  为什么?
  答案跟前边的内容完全一样,因为阴气还用有,可是“识神”必须消灭掉!
  识神的问题前边刚说完,他不被搞掉,元神就无法取得领导核心的地位,这个属于不可调和的矛盾范畴,灭你没商量,那耗子有什么用呢?
  大家记忆一下,原文中初次去和豹子精干仗的是谁?
  八戒对不对?
  悟空还封了他一个称号“开路将军”!
  回到那句话,所有的河车,都是行于水之车,也就是借阴气为动力进行搬运的,如果把老鼠精那个阴气灭了,肘后飞金晶就没有动力飞不上去了!
  所以得留着!
  最后一个问题,在这段文章中又有人曾经号称找到过《西游记》是讲三教归一,同尊同大的论据:
  话说老妖怪曾经自报名号,号称“南山大王”,悟空反驳他说:“李老君乃开天辟地之祖,尚坐太清之右;佛如来是治世之尊,还坐于大鹏之下;孔圣人是儒教之尊,亦仅呼为夫子。你这个孽畜,敢称什么南山大王?”
  就悟空这段话,很多人总是拿来说,啊,分明《西游记》就是讲三教同尊的意思吗!
  我要说,这么理解的人你根本不懂古文啊!
  先不论开天辟地和治世的级别是否相同,有世你才能治,天地为开,哪里来的世可治?
  就他们三个的位置,也很明显尊卑有别吗!
  先说孔夫子,这位兄弟最可怜,在悟空或者是作者的口中,老君和如来都有座,这个孔夫子可是个没座的,大家注意到没?
  所以他跟另外两位肯定不是一个重量级!
  再说那俩有座的,谁更牛一些呢?
  如来坐于下,老君坐于右,大家看明白了吗?
  古代上尊下卑,这个没什么可讲!
  而古文中还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右尊左卑,比如谪贬官员叫“左迁”,就是说你身份降低了吗!
  那是坐于右的大,还是坐于下的大?
  这还用说吗?
  好了,灭掉识神,肘后飞金晶彻底完成,五气朝元,三花聚顶,大药已成,下边就该进“仙乡”了,在《西游记》中也有很明显的说明,过了这一难,唐僧师徒终于进入了“天竺”!
  在“仙乡”天竺发生的事下次再说了哈!
 楼主| 发表于 2009-7-22 10:58:03 | 显示全部楼层
进仙乡,第一个地方是凤仙君,第一件事是求雨。
  看过电视剧的同学都应该知道这个故事,没啥太多可讲,原著和电视唯一的区别在于最后下雨的原因并不是猴子和八戒去找玉帝吵架,准确的说,在原文中,八戒根本就没上天庭,只有了一个吃掉米山面山的动议,但是刚一提出马上就被猴子否决了。
  而最后下雨的原因是悟空让那郡侯念佛看经。
  作者还特意写了这叫:“若有一念善慈,惊动上天,那米、面山即时就倒,你去劝他归善,福自来矣。”
  看到没,一念慈善,就可以惊动上天。
  结果虽然略有不同,起因可是一样,的确是那郡侯“口出秽言,推倒素供,让狗吃了”,这分明是若有一念不善慈,也照样惊动上天。
  这叫什么?
  标准的天人感应嘛。
  回过头来说,那郡侯到底是善还是不善?
  念佛看经之前不下雨,那分明就是不善,有人说他对百姓不错哦,可是注意,《西游记》不是官场小说,是修真小说,神仙的善恶标准跟咱们甚至跟佛教是不一样的。
  做为神仙界的道德标准,善或不善不是看你捐了多少慈善捐款,或者是否保护过国家财产,唯一的标准是你是否能上体天心,以配天道。
  不然当年在六耳猕猴的时候,唐僧那慈悲就不算错误了吗。
  回头看看那上官郡侯,自己逆了天(玉帝),都不知道自己错了,这个自然不善。
  回过头来,四天师让悟空转告他“念佛看经”,他马上照办,然后这一念之善,惊动了上天,这才是真善。
  最后只要注意下雨的数量就好了,雨到底下了多少?
  三尺零四十二点!
  这里边出现的数字有三、四、十、二。
  还记得我说过在《西游记》中所有的“0”都要自觉无视掉吗?
  那么这四个数其实应该是三、四、一、二。
  别误会,跟《一二三四歌》没有关系哈,这其实是一套新的数术计算方法。
  前边我说过了八卦与数字的配套关系,现在这个其实是一套五行与数字的配套关系。
  在中国古代的数术观念中
  一、六配水;
  二、七配火;
  三、八配木
  四、九配金(大家还记得通天河那金余、木余是第三十六难吧?正合四九之数);
  而五、十(就是尾数为零)配土。
  对照一下,三尺有三了,就有木,四十二点就有了四、一、二,这就有了金、水、火。
  五气朝元之后到了这个凤仙郡,所以就有了这个雨数。
  可是有人说不对啊,五气朝元你这才四个,土,土呢?
  别急,三尺和四十二点中间不是还有个“零”吗?
  五、十配土,这不是土也有了!
  总结,这个雨数象征着五气朝元(也就是大药)的完成。
  下边说金平府、玉华州。
 楼主| 发表于 2009-7-22 10:58:43 | 显示全部楼层
  两个地方,玉华州与金平府,他们都在天竺!
  于是得从天竺说起!
  我前边说了,天竺是古印度的称呼,在《西游记》中又代表仙乡!
  它凭什么就代表仙乡?
  难道《西游记》的作者跟那来学“五摩之义”的阿三一样只相信远来的和尚会念经?
  如果是这样,他应该不是什么道家高人,只是个旅行社的托罢了,所以重点不是天竺离得远!
  重点是,天竺应该被拆字!
  天为二人,二人必定一男一女分为阴阳。
  也就是说唐僧经过了小河车五行化三气,再过了大河车则三气聚元神,离那个“一”的标准越来越近了,还差一步!
  那差的这一步是哪一步呢?
  很简单,就是把二归一的一步!
  不对呀,不是都五气朝元,三花聚顶了,哪里还有“二”?
  明确说一下,修仙和修佛的最大区别就是修佛把“识神”炼好就算完事了,可是修仙除了元神以外,那个鼎炉,也就是身体也不是垃圾,飞走的时候要带着去,留下的只是“壳”,这个壳不是整个的身体(这一点我前边讲过了,忘记的同学请去前边查看)!
  所以说这仙乡里的“二”到底代表啥?
  就是形神——你神是聚了三花五气,那形可还有扫尾工程没做完呢!
  而且这还不够,因为竺字很明显的告诉我们,“二个”!
  二个阴阳就是两对!
  一对是形神,另一对呢?
  性命兼修,性命兼修,另一对自然是性命!
  这两对矛盾,在玉华州与金平府统统要解决掉!
  具体来说玉华州负责形与性,金平府负责神与命!
  还得回头复习前边的,修仙的方式是“虚心实腹”对吧?
  虚心就是什么都不想,实腹就是固精以养气(这些都稍微代过就行,因为前边都具体说过),那么哪个是了性之道,哪个是了命之方?
  人家说,那肯定虚心是了性之道,实腹是不死之方吗!
  明确说一下,这个理解是错误的!
  大家永远不要忘记,道教或者说道家的思维方式是朴素辩证法的思维方式,所以一切都要掉过来想!
  我记得我前边说过了:“汞是我家原有之物,铅是他家不死之方”!
  从根上说(通天河之前的凡人状态),木母也就是八戒才是汞是肾,而金公悟空是铅是心!
  所以对八戒也就是肾的修炼,这个实腹的部分才是针对原有之物——了性的修炼。
  而相反,那个虚心才是不死之方——了命的手段!
  所以八戒才叫“八戒”,持戒而了性;悟空才叫“行者”,笃行而了命!
  那这一切和玉华州、金平府又有什么关系呢?
  答案是“炼形”!
  前边走了那么远的路,唐僧一直是在靠形凝神,到了凤仙郡终于把神炼得足够强大了,还是那句话,神够强了不是你就没事了,发达了要回馈社会吗,所以现在到了神回头提携一直供养自己的那个“形”的时候了!
  而炼形的方法就是“玉液还丹”,和“金液还丹”(这才可以配上“玉”华州与“金”平府)!
  这俩还丹又是什么东西?
  简单说一下,玉液就是肾液,“随元气上升(肘后飞金精记得吧)朝于心,,积之而为金水(金液)(引自《钟吕传道集》。
  说白了,肾里的液就是玉液(不是小便,是元精),而心中的积液就是金液(这个据说是修道水平,跟脑积水不一样)!
  那还丹呢?
  什么叫“还丹”?
  其实很简单,所谓“丹”我前边说了,成“丹”代表得道,可是我一直也没说明白为什么成“丹”就代表得道,这里要讲一下!
  所谓“丹”不是说那个球是红的黑的,与颜色无关,“丹”的意思是“丹田”!
  前边说了,一般人的身体上有“上中下三丹田”,既然有干吗还要“成丹”呢?
  因为丹田是贮藏先天正阳之气的地方,而《钟吕传道集》很认真的告戒我们说“纯阳无阴者仙也”!
  也就是说混身上下全部统统是阳气才叫成仙,只有三个丹田里边有阳气,其他的地方不要了哪行?
  你们见过哪个神仙缺胳膊少腿(铁拐先生那叫瘸腿,不是没腿)只有三丹田连在一起跟一串丸子似的?
  所以我们需要“炼形”,就是让浑身上下充满了阳气,可是问题在于正阳之气只能贮于三丹田,怎么办呢?
  道教先辈们于是想出一个听起来不甚靠谱的办法,打通三丹田,最后让全身都变成丹田,也就是你本身就成了一个大大的“丹田”!
  这就叫“成丹”!
  最后还有一个字“还丹”的“还”字!
  所谓还,大家都知道,这里肯定不念huai,而是念huan,就是回归的意思!
  什么回归呢?
  正阳之气!
  前边我说过了,那些气已经统统被元神占领了,这叫“大药已成”,已经不需要(也不能)再从外边采气了,可是形要是变成一大丹田的,体积扩大了,明显需要继续储存更多的“气”才能“纯阳无阴”,怎么办?
  让元神把那些气“还”回来嘛!
  问题在于元神很自私,吃了东西吐出来他肯定不干!
  于是神跟形商量了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补充条款,让神住在形里(这次不光是脑袋,而是全身),形里充满了“神”,自然也就充满了神所拥有的“先天正阳气”!
  而从那些气的角度来说,他们又“还”于“丹”田了,这就是所谓的“还丹”!
  很明显了吧,“还丹”是炼形的目的,而炼形是还丹的手段,他们相辅相成,最终达到成仙这一和谐状态!
 楼主| 发表于 2009-7-22 10:59:47 | 显示全部楼层
 恩,接着说炼形,金液还丹和玉液还丹我们都分析过了,很明显可以看出玉液还丹是肾液,自然也就是实腹了性的部分,而金液还丹是心液,也就是虚心长命的部分,配合一下地名,在玉华州了性,而在金平府得到了孜孜不断一直追求的长生。
  具体来说,玉华州的麻烦是一群狮子,而金平府是三只犀!
  先说狮子,为什么这里的妖怪是狮子呢?
  因为“狮”其实就是“师”,按照原文中广目天王的话说:“那厢因你欲为人师,所以惹出这一窝狮子来也。”
  而我刚刚说了一群,具体来说是除了老妖“九灵元圣”以外,还有雪狮、狻猊、白泽、伏狸、抟象,再加上盗兵器的黄狮,一共七只。
  这个数据很重要,他们跟盘丝洞的七个蜘蛛一样,相当于“七情”,把他们统统打死,就了性成功了。
  而所谓那个九灵元圣是个九头狮子,它比较重要,需要单独说一下!
  看过《西游记》的同学都知道,这个九头狮子是太乙救苦天尊的坐骑,这个绝对没有问题,所谓太乙救苦天尊又叫太一救苦天尊,又号称“寻声救苦天尊”,《太乙救苦护身妙经》里边说:“东方长乐世界有大慈仁者,太乙救苦天尊化身如恒沙数,物随声应。”基本上就是道教里扮演观音菩萨那个角色的家伙,他的确是骑着一只九头狮子,可是他的坐骑却没有个“九灵元圣”这么个名号。
  那这个名号是哪来的?
  很简单,作者自己封的,可是作者为什么要给这个狮子封这个名号呢?
  根绝作者的习惯咱们还是需要把“九灵元圣”拆开来看。
  所谓“九灵”就是说九天,或者九天的仙灵,这个只是作者按时唐僧马上要得到的仙家身份,重点是那个“元圣”。
  要说到“元圣”,还得回到救苦天尊那里,他是“大慈仁者”,再联系本章的为人师,大家想到了谁?
  仁还为师,这不是孔子吗?
  猜对了,“元圣”就是孔子老先生以前的谥号,后来为了避讳,才改成的"至圣"。
  而这里把“元圣”这么大来头的名字弄成一个妖怪,却并不是因为《西游记》的作者跟儒教有仇,这一点我说了这么多,大家应该很明白看出真正被作者视为不共戴天的是佛教。
  那他为什么如此过分,把“元圣”弄成个妖怪呢?
  这是因为作者在对“了性”和“为师”做进一步的说明和解释。
  前边说了,太乙救苦天尊是“大慈仁者”,大慈仁自然是了性,可是注意,他的这个大慈仁,或者说道教的大慈仁,并不是乐于助人(这一点我前边说过了),而是上体天心。
  抱着这个态度,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悟空三个没事去教三个小王子本事对不对?
  回忆回忆当时木仙庵里边没事给唐僧讲修炼秘诀的大树们的下场?
  不对啊!
  度人是大功德,大慈悲,这个没错,但是为了体现上体天心的这个纲领性精神,丹道是“非至人不传”的,看看唐僧的来头多大,小王子,你有唐僧那“贞观十三年”的出身吗?
  传错人了就不对,所以悟空他们哥三个听人求求就做好事,这不是“慈仁”,不是“了性”,恰恰说明了他们不能体察天心,没“了性”,所以才有这一难,一直到灭了那七只小狮子才算拨乱反正了。
  总结,孔子那样“有教无类”的普及性教育在道教看来是不靠谱的,学习,尤其是学习丹道这样的尖端科学,随便“好为人师”的到处乱讲,哪怕你讲得都正确,那也是不对的(话说我也是不对的)!
  而最后被象征着“大慈仁”的救苦天尊抓跑了,这还是“归正”,也就是“归天道”,为师者归于天道,就了性了。
  而在归天道之前,万古帝王师孔老先生,塌实做妖怪去吧!
 楼主| 发表于 2009-7-22 11:00: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后一个重点,三只犀。
  我前边稍微提过一句,这三个妖怪抓唐僧的灾难是紫河车搬运,具体为什么先放在这儿,稍微做个总结。
  妖怪中的三兄弟三仙(虎、鹿、羊)是小河车搬运,狮驼岭的狮、象、鹏是大河车搬运,到了这第三组三只犀,是紫河车搬运。这是一组概念。
  小河车搬运我讲得很是详细,大河车搬运我是在后边的比丘国中讲的,所以也不用回头重新说了,有兴趣的同学只要自己用“青”狮、“白”象、“金”翅大鹏这三个颜色配合一下小河车搬运之后的三清那先天青炁,先天白炁和赤混玄黄之炁就行了。
  最后说说这个紫河车搬运。
  我在上一章曾经说过,这里是金液还丹,现在又说这是紫河车搬运,到底怎么回事?
  这个就需要联系到我当时说的“还丹”的概念。
  大家还记得吧?
  所谓“还丹”,就是还归丹田,就是把三丹田拓展成整个身体都是丹田,然后让神从头入体。
  这个过程就是紫河车搬运。
  《钟吕传道集》:“搬神入体且混时流,化圣离俗,以为羽客,乃曰紫河车也。”
  大家看到了,第一句就是“搬神入体。”
  而“搬神入体”的方法就是“还丹”。
  那么具体是哪中还丹呢?
  很明显,所谓“羽客”就是仙,而仙的明确概念就是“老而不死(《释名》)”,那么为了满足这个条件,自然就要了命,而了命的丹自然是“金液还丹”。
  理论性的东西捋清楚了,下边与《西游记》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关于金液,很简单引发事情的原由是唐僧去“观灯”,具体来说是烧香油的金灯,这很明确就是金液。
  那还丹呢?
  这金灯香油是谁贡献的?
  二百四十家灯油大户对吧?
  他们是民。
  回忆一下“身国同道”原则,气犹民也对吧?
  所以这些“民”正是气。
  同时,注意这些大户住在“二百四十里”的旻天县,一共二百四十户。
  一里一户也算大户?
  明显是二十四节气吗,回忆一下悟空的七十二变,代表周天七十二侯,这二十四节气自然也代表周天之气。
  这些家伙是气无疑了。
  那成仙之后(正阳)气在哪?
  再想《钟吕传道集》里边那所谓的一丝阴气不尽不仙,那正阳气当然是充斥身体了。
  最后玄英洞的搜罗来的财宝给那二百四十家灯油大户“以为各家斋筵之赏。”
  没错这叫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简单点的说法叫“还”。
  “还丹”也有了吧?
  金液还丹说完,下边是紫河车搬运。
  这三个妖怪是什么东西来着?
  犀!
  什么叫犀?
  话说并不是咱们现在去动物园看见的那种,在中国古代他是一种怪异的牛,按照《说文》的说法:“南徼外牛,一角在鼻,一角在顶,似豕,从牛。”
  看起来跟现在的犀牛感觉差不多是吧?
  不好意思,可是还没完,因为在《国语•越语》中对这个玩意有一句注:“今徼外所送,有山犀、有水犀。”
  这就不对了吧?
  犀牛哪里有山、水之分?
  我们只能解释成,这个犀,是在咱们现代所认识的犀牛的基础上经过想象,加工出来得一种奇怪动物。
  奇怪在哪呢?
  在水犀!
  《本草纲目•兽二•犀》中说:“水犀出入水中,最为难得。”
  两个概念啊,一是难得,就是少见,二是可以随便出入水中,这个很重要!
  大家可以注意看一下,《西游记》中那三个犀精最后被赶得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的时候,他们是往海里跑的,原文中还特意说他们的“角”善能避水,这分明是行于水的水犀吗。
  突然再次看到“行于水”,那是什么?
  河车搬运吗!
  更何况他们住的地方叫什么洞来着?
  玄英洞。
  玄英在中国古代的意思是指冬季,《尔雅•释天》中明确的说法:“冬为玄英。”
  大家再回忆一下我说过的五行与四季的配比关系,冬配水吗。
  再次成功证明他们是行于水的水犀,跟河车一样。
  河车是河车,那又凭什么一定是“紫河车”呢?
  我要是说大、小河车都搬过了,只剩下紫河车可搬了大家会抽我吗?
  事实上,这就要跟金液还丹配起来看,金液还丹的炼形就是:“炼形化气”,注意跟最开始那个“以精养气”不一样,层次要更高,是整个身体都变气(也就是变丹田)。
  而所谓的化气,就是“搬神入体”,借用神的气。
  这自然就只有紫河车搬运能做到了。
 楼主| 发表于 2009-7-22 11:01:40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玉炼形,一为了性,一为了命,性命双全,搬神入体讲说完了,然后唐僧师徒来到了一个叫给孤园的地方,就在这里遇到了兔子精。
  但是在说兔子精之前,咱们先要说两个《西游记》中原文中的细节,一个是悟空解得经了,一个是唐僧认得路了。
  原文第九十三回《给孤园问古谈因,天竺国朝王遇偶》说起《心经》的时候“行者道:“师傅只是念得,不曾求那师傅解得。”三藏说:“猴头!怎又说我不曾解得?你解得么?”行者道:“我解得,我解得。”自此,三藏、行者再不作声。
  大家看看现在的行者的行为与在玉华州时上赶着起来给人做师傅,装大拿比怎么样?《老子》所谓:“道可道,非常道。”可说之道,必非真道,真道是不说的。
  作者是不是要表达这个“大道无言”的意思呢?肯定是!因为在原文中作者对这段文字给了个证据性的注解:在三藏、悟空都不出声之后,八戒沙僧对行者的解经提出了质疑,问他:“解得!怎么就不作声?听讲!请解!”三藏这次则坚定的选择了站在悟空一边:“悟能悟净,修要乱说,悟空解得是无言语文字,乃是真解。 ”
  再说唐僧认识路这个事,他自称从小翻看“经典”,所以一看“给孤园”便知道是舍卫国之境,却原来那经典上写得故事是给孤独长者为了请佛讲经,要问当时的太子买下此园,太子却挺不讲理,说这个园子不卖,除非是用黄金满布园地。最后唐僧进了庙那庙里的和尚还为这个典故做了一个充分的证明,说在旧园内下雨还能淋出“金银珠”来。
  首先的问题是,用“金”铺满,怎么能淋得出“银珠”来?更加重要的是当年那太子没脑子吧?就算当初那给孤独长者偷偷用价值比较低廉的银偷换了黄金你没发觉,但是现在还能“淋出珠来”说明当时那些金银太子没收走!你让人在一个马上就将成为这个园子的主人的家伙在他未来的产业里搞豪华装修,这是“卖园子”吗?太子一分钱也没拿到啊!
  可见这个解释未必通!
  所以我们不得不跟悟空同问一声,你唐僧怎么突然认识路了?
  其实很简单,前边那悟空可解经说明已经明心已了性,这个唐僧能认路,根据“身国同道”原则就是元神已入体。
  唐僧师徒在给孤园住了一夜,第二日早行,入了天竺都城一个叫“会同驿馆(记着这名字,有用)”的地方。
  那驿丞比当年的太子还白痴,竟然问唐僧:“唐朝在于何方?”
  这是驿丞问得话啊?他还自己号称“此衙门原设待客之处。”南来北往的客人都归他招待,可他竟然问出了西行路上唐僧遇到的最白痴的外交问题,还没有布金禅寺里那老和尚有见识,为什么?
  接着看,当唐僧回答了他的问题之后,他继续追问唐僧:“几时离家?”
  三藏回答:“贞观十三年,近已历过十四载,苦经了些万水千山……”
  在驿丞的惊讶赞叹中,唐僧又抛出了一个问题:“上国天年几何?”
  驿丞回答:“现在位的爷爷,爱山水花卉,号做怡宗皇帝,改元靖宴,今已二十八年了。”
  问题二出现了,“现在位的爷爷”怎么会有谥号(谥号是死了才有的,不信你穿越到清朝,冲着康熙叫一声圣祖,保准你全家都得被凌迟),怎么就会号“怡宗”?为什么?
  这两个问题可能很少人会发现,因为这段对话看起来实在没营养,可是这两个问题却很重要,而且参照作者设置迷局时“不合逻辑都重要”的坏习惯,由于有了这么两个不合逻辑的问题,这段看起来没营养的对话就一定很重要!
 楼主| 发表于 2009-7-22 11:02:33 | 显示全部楼层
 前边那段话重要在什么地点呢?重要在他告诉了我们两个地方到底都在哪,或者说整个的西行之路在哪儿?
  先说那个立国“二十八年”的事,注意一下驿丞的问题:“几时离家?”通过我前边的分析,大家应该已经清楚所谓的“离家”不是从长安出来,而是过了两界山才算正式“出家”,那么好,咱们算一算,唐僧于贞观十三年上路,我说过了,他过了两界山以后就不是凡人状态了,也就不是贞观十三年了,应该是贞观十四年,然后“离家”又走了十四年,今年应该是贞观多少年?
  贞观二十八年吧?
  巧合,这个“怡宗”皇帝竟然也在位二十八年了。
  可是我还要说,《西游记》作为一本逻辑森严的隐喻型伟大作品,书中是不存在巧合的,那为什么两个国家竟然都是“二十八年”?
  要回答这个,咱们就得看那个本不该存在的谥号问题了——怡宗?
  为什么作者要给一个活着的皇帝按这么上一个谥号呢?到底什么叫“怡”?按照《说文》的解释:“怡,和也。”记得我说过和上的那个“和”字吗——和,相应也。到底谁跟谁相应呢?
  通过前边的巧合作者告诉我们,俩都是“二十八年”吗,再联系前边唐僧突然的认识路,是天竺和大唐相应吗(这一段请联系身国同道原则去想)!
  这也正解释了为什么那个驿丞不知道大唐在哪儿,因为他是一个凡人,不是圣人,按照《老子》的说法,圣人就是“自知不自见”,那驿丞自然就“不自知”了,所以他虽身在大唐(天竺),却不知大唐(天竺)在何方。
  如果大家对天竺就是大唐还有怀疑的话,请接着往下看故事,看看抛绣球桥段与当年贞观十三年唐僧老爸的遭遇何其相似也。
  当然,区别在于状元郎也是凡人,所以被抛中则欣然自喜,而唐僧修炼有成,所以被抛中就麻烦大了。
  最后一个妖怪不想具体说了,很简单,唐僧要搬神入体,这个神跟当年的气一样也不是一下充满全身的,那气是从下往上一步一步走,这个神自然也要从上往下分阶段搬。最后搬到哪算完成功课呢?当年是以精养气往上搬,就是从肾开始,现在自然要回到肾(别跟我说脚,还是那句话,行功的时候是盘腿坐着的,脚的位置比肾高)。所以这个降妖见月中仙子(月本就是阴,仙子又是女的,自然是元阴)地方的题目叫“会元阴”。
  然后唐僧终于搬神入体成功“脱壳”了,最后的一个问题是人事和最后一难的问题。
  人事我前边解释过了,要成仙需要抛弃那紫金钵盂所代表的人欲(吃饭用的)、地位(唐王送的)和财富(紫金也是金)。而最后一难不过是为了配合“九”这个大逻辑关系,让大家最终明白〈西游记〉的道教本源。
  明天说最后的问题,也是一个比较关键的问题“分封”
 楼主| 发表于 2009-7-26 20:04: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后一个问题是分封,不过在说分封之前咱们还得注意一个细节,那就是唐僧爷几个把经文送回东土,我们的“水陆大会”主持人,大唐取经项目经理可是并没有念这些经!费尽千辛万苦取来经文,按照故事里说起因就是为了“度亡脱苦”,也就是超度那些枉死的兄弟们给唐王还愿,可是师徒五个人回到大唐之后却并没有完成这一终极任务!原因其实很简单,还是那句话,西天本没有什么“三藏真经”,唐僧的目的是修行,在西行之路上他已经把《钟吕传道集》中“功行满足”的条件完成了!所以作者安排他们不念经文的目的就是重申经文不重要(要不怎么还有个“无字经”),重要的是见如来!
  当然,唐僧他们还是很幸福的,见了如来不能白见,他们在这里受封成“正果”了,咱们来看看他们得的都是什么果:
  唐僧:旃檀功德佛
  悟空:斗战胜佛
  八戒:净坛使者
  悟净:金身罗汉
  龙马:八部天龙
  一个一个说,换个顺序吧,先说猪头——净坛使者。
  说实话,看到这个名字,即便是完全不懂宗教的人本能得也应该反应出这一定不是个佛教封号!净坛,那分明是个道家做法事的科仪吗!看字面就可以理解所谓“ 净坛”就是“使坛场洁净”的意思,其基本步骤是祷告上苍、吐纳二气,然后洒水!祷告上苍不去说它,吐纳二气和洒水这不是“气”与“精”吗?本来是悟空和八戒两个人的职分!怎么炼来炼去又炼回去了?其实很简单,因为这个净坛科仪并不像好多什么电视剧之类的玩意表现的是在法事结束之后,恰恰相反,这一步骤是在法事开始时的功课!也就是说,八戒的这个“净坛”就代表了唐僧修行之前的自然状态。
  然后是沙僧——金身罗汉。先说罗汉,什么叫罗汉呢?罗汉其实是梵文Arhat的因译,全文翻译应该叫“阿罗汉”,这是小乘佛法的最高果位,也被称为“无学果”,大概意思是这个修行人烦恼已断,超出三界轮回。大家看明白没?超出三界轮回是长生,修命以成,烦恼已断是了性,这就是《西游记》中反复强调的性命双修之道。更加重要的是那个“金身”!大家还记得我说过“成丹”的具体意义是将三丹田打成一块,然后“搬神入体”吧?搬神入体之后那个无一丝阴气的“纯阳(也就是金身)”的神形统一体就是一个大丹田,这就叫“成丹 ”,对吧?沙僧本来是土,为“中宫”,悟空八戒都被修没了,他这个中宫不就成了这“形神统一体”的代表?所以他叫“金身”!所以与八戒相对,沙僧的封号代表的是唐僧修行之后那个“成丹”后的状态,他就是《元始天尊说道了身经》中所谓“阴尽阳纯,圣胎成就。身内有身,神圣成真”里边的那个身内之身。
  然后是我们的老板唐僧同学,其实他本来应该是“圣胎”的,因为元神是他吗,可是他却叫“旃檀”,其实这个旃檀就是一种檀木,做香、念珠都有用到,而最重要的是这个旃檀以前曾经被用来做佛像,而且是释迦牟尼的佛像!事实上在佛教的传说中,佛祖的弟子们为了让佛祖的形象永驻人间,就想给佛祖绘一尊像,但是因为他们很敬仰佛祖不敢直视他啊,古人很聪明,就想出一主意,他们让佛祖站在河边,看着水中的影子给佛祖绘像,而且连水波纹都画上了,这就是所谓的“照佛 ”。而这个画像后来被用做雕刻佛像的蓝本,而世界上第一尊按照这个蓝本雕刻出的“照佛”之像,就是一尊旃檀像,再这以后,所有以“照佛”为原形的佛像,统统被称为旃檀佛。佛祖如来是金丹吗,所以旃檀佛就是“金丹有成者之像”,大家明白了吗?沙僧是唐僧修行后的本质,而唐僧自己则代表修行后与《西游记》中的佛祖金丹相对应主体本身。再“金丹”修命,功德了命,其实唐僧这个旃檀功德佛就已经把悟空的了命、八戒真性、沙僧金身罗汉所代表的修行成就、如来所代表的大道金丹全部统一起来了。
  最后说说悟空吧,他最不幸,西行一路上被折腾来折腾去,可是最后唐僧把他修炼没了(他所代表的气已经被沙僧统一掉了,跟八戒一样,什么也没剩下),可是他的名号有意思——斗战胜佛。我真想问问西行一路上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他总共打赢了几仗,这样也配叫“斗战胜佛”?而且,大家发现没有,唐僧“本身”,修行前,修行后的状态都被前三个占满了,我们西游记中贯穿全书的最重要人物(如果把唐僧看做主体,他至少也是二号人物)好象没地方了。
  其实这俩问题可以统一在一起,所谓斗战胜佛并不是说悟空谁都能打赢,跟超级赛亚人似的特别猛,是全宇宙最强大的战士。这个称号来自于作者本意,是作者说他通过写《西游记》,经过了最开始菩提祖师的“释家乃是外道”,“太上老君化胡为佛”,六耳猕猴阶段的“反对菩萨行四无量 ”,比丘国的反对密宗破戒,祭赛国与车迟国中把和尚写得很无用,甚至包括收服火焰山代表佛教“牛车”的外道牛魔王等等之后,在唐僧终于性命双全的时候,他认为自己终于可以通过“辩论斗争”而使道教“战胜佛教”了!这是作者创作《西游记》的主题,把这个名号分给本书的“书胆”,才不埋没这猴子一路上的上蹿下跳吗!这悟空号“心猿”原来并不仅仅是唐僧之心,他还是作者之心呢!
  诗曰:
  贞下还元是首经,五行攒簇最空灵。
  西游演出图书理,知之修持入圣庭。——引自悟元子《西游原旨》
  大家庆幸一下吧,唐王都没看着的真经被你你看到了,因为《西游记》本身就是作者自认为流传在世间的真经,嘿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北美户外俱乐部

GMT-8, 2024-5-8 08:36 , Processed in 0.077327 second(s), 4 queries , Fil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