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宽版

北美户外俱乐部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楼主: 野隐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复制链接]
扫一扫,手机访问本帖
发表于 2012-7-17 06:10:24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克里希那穆提经典作品)

这本书和《当下的力量》是对我影响最大的两本书,非常值得多看几遍。如果你没有时间,就只读这两本书,多读、随时读,与自己的实践对照!

这两本书出版于当代,继承又超越了佛陀、耶稣、庄子等圣者,思想有革命性,能真真实实的改变读者和世界。


编辑推荐
他是最卓越的宗教人物,是我所见过最美的人类。
——乔治·萧伯纳

当他进入我的屋内时,我禁不住对自己说:“这绝对是菩萨无疑了!”
——纪伯伦

克里希那穆提是我知道的唯一能完全摒弃自我的人,和他相识是人生最光荣的事!
——亨利·米勒

那是我听过的最难忘的演讲,就像佛陀现身那么可信,他绝不容许人们有丝毫逃避和退而求其次的选择。
——阿尔道斯·赫胥黎

内容简介
你从哪里来?生命是个伟大的谜,了解生命本身,比其他任何事情都重要,莫名的焦灼与恐惧,盘踞了我们的生活。我们即不自由,也不快活。我们渴望爱,但内心却变得越来越冷漠。这一切究意是为什么?一切尽在《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情》。

作者简介
克里希那穆提(1895-1986),印度著名哲学家,当代最受推崇的心灵导师,已出版七十余本著作,全部由演讲和对话录集结而成,目前已被译成47国语言文字,在全世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克里希那穆提倡导,实现世界和平的唯一途径是人类心灵的转变,为此,我们每个人都应当自省其身,除此之外没有任何捷径可走,也没有任何大师或权威可以提供帮助。佛学家推崇克氏为中观导师,印度教吠檀多学者则认为他是个圆满的觉者。

目录

第一章 我们需要臬的教育
第二章 自由的问题
第三章 什么是自由什么是爱
第四章 倾听之道
第五章 富有创意的不满
第六章 圆满的人生
第七章 野心
第八章 有条理的思维
第九章 开放的心灵
第十章 内心的美
第十一章 服从和反叛
第十二章 天真的信心
第十三章 平等与自由
第十四章 自我规范
第十五章 合作与分享
第十六章 心念的更新
第十七章 生命的河流
第十八章 专注的心
第十九章 知识与传统
第二十章 宗教情怀就是对万事万物敏感
第二十一章 学习的目的
第二十二章 纯然的爱
第二十三章 独处的必要
第二十四章 生命的活力
第二十五章 不费力的生活
第二十六章 心智并不是一切
第二十七章 寻找真理


第一章 我们需要臬的教育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问过自己受教育的意义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上学?为什么要学习各种科目?为什么参加考试,和同学比得分高低?所谓的教育究竟含有什么意义?它涵盖了什么?这实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不只是为学生质疑这个问题,同时也跟父母、老师以及所有热爱地球的人们,共同来探究这个问题。

我们为什么要通过竞争来受教育?难道受教育只是为了通过几项考试,得到一份工作?还是为我们在年轻时奠定基础,以便了解人生的整个过程?获得一份工作来维持生计是必要的,然而这就是一切了吗?难道我们受教育就是为了这个目的?显然,生命并不只是一份工作和职业而已,生命是极为广阔而深奥的,它是一个伟大的谜,在这个浩瀚的领域中,我们更有幸生为人类。如果我们活着只是为了谋生,我们就失去了生命的整个重点。去了解生命本身,比只是准备考试,精通数学、物理或其他科目要重要多了。
所以,不论我们是老师还是学生,我们是否应该扪心自问为何教育他人或受教?生命到底是什么?难道生命不奇妙吗?飞鸟、花朵、翠木、蓝天、星辰、河流、游鱼这一切都是生命。生命是贫穷的、富足的;生命是群体、种族、国家之间永不停歇的战役;生命是静思冥想;生命是所谓的宗教;同时它也是心灵中微妙的、隐藏的东西,包括羡妒、野心、激情、恐惧、成就及忧虑等等。这所有的一切以及更多的事物都是生命,然而我们通常只准备了解生命的一个小角落。

我们通过一些考试,找到一份工作,结婚,生子,然后就越活越像一部机器。我们依然对生命恐惧、焦虑,因此帮助我们了解人生的整个过程,难道不是教育的目的?还是,教育只为我们谋职或找一份最好的工作而奠基?
我们长大成人以后会怎么样?你是否问过自己长大以后想做什么?最大的可能是你会结婚,在你还没有搞清楚自己的定位时,可能你已经是父亲或母亲了,然后你会被一份工作绑住,或是被厨房绑住,你就在这其中渐渐衰萎。这难道就是你所有的生命了吗?你有没有问过自己?你应不应该问自己?如果你有一个富裕的家庭,那么你已经确定自己将来会有一份不错的工作,因为你的父亲也许会提供你一份舒适的工作,或者你可能在婚姻中获得很多财富,但是你仍然会腐败、枯竭。你看见这点了吗?

显然,除非教育能帮助你了解广大生命的所有精微面——它惊人的美、它的哀愁及欢乐,否则教育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你也许会得到学位,得到一连串的头衔,得到非常好的工作,然后呢?如果在这些活动的过程中,你的头脑变得迟钝、衰竭、愚蠢,那么生命的目的又是什么?所以当你年轻时,你是不是应该弄清楚生命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教育的真正意义,难道不是培养你的智慧,借着它找出所有问题的答案?你知道智慧是什么吗?它是一种无限的包容力,允许你自由地思想;没有恐惧,没有公式,然后你才能发现什么是真实的、正确的事物。
但是如果你有恐惧,你永远也不可能有智慧。任何形式的野心,不论是精神的或是物质的,都导致焦虑及恐惧。野心不能带来清明、简单而直接的心智,所以是不可能有智慧的。

当你年轻时,生活在一个没有恐惧的环境里是非常重要的。大部分的人在年纪渐长时,都变得有所恐惧。我们对生活恐惧,怕失去工作,怕传统,怕邻居,怕丈夫或妻子的批评,怕死亡。大半的人都有不同形式的恐惧;一旦有了恐惧,便失去了智慧。我们是否可能在年轻时,便生活在无惧的气氛中,不只去做我们喜爱的事,更能了解生命的整个过程?

生命真是美极了,它不是我们制造出的这些丑恶。唯独当你对所有的事物革新之后,你才能欣赏到它的丰富、深度及可爱。革新组织化的宗教、传统和现今败坏的社会,然后以人本的立场来探究什么是真理(不是去模仿而是去探究),这才是教育。

服从社会、父母及老师的教导是很容易的,那是安全又容易的生存之道,不过那并不是生活,因为在其中存有恐惧、腐败及死亡。活着就是去探索什么是真相,只有在自由中才能做得到,或是当你的内心拥有永不停歇的革新时。

但是你从没有被鼓励去做这件事,没有人告诉你要发问,去探索上帝究竟是什么。如果你开始反叛,你将和所有的错误对立。你的父母及社会要你过得安全,你自己也想过得安全。安全的生活通常代表的是模仿,所以你活在恐惧中。显然,教育的意义应该是帮助我们活得自由无惧,不是吗?创造出没有恐惧的气氛,需要你和你的老师共同进行许多的思考。你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创造没有恐惧的气氛是一件多么伟大的事!
rensheng.jpg
发表于 2012-7-17 20:15:01 | 显示全部楼层
《冰冻星球》


地球上三分之一以上的区域都被冰雪覆盖,然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南极和北极就如同异域星球一样陌生。这里蕴藏着许多世界之最,两极的冰盖中储存着地球上近80%的淡水资源,这里还有环绕地球高寒地带的冰冻森林,这些地方就如同童话中的仙境,让我们的想象力在其中恣意驰骋。冰雪的冻结与消融主宰并塑造着这里的一切,这是地球上仅存的冰冻荒野。


http://jishi.cntv.cn//bdxq/videopage/index.shtml
frozen.jpg
发表于 2012-7-24 19:48:59 | 显示全部楼层
东非野生动物大迁徙:200万动物大军穿越大草原

大自然的物种进化过程,让角马、斑马和瞪羚各取所需、形成了天然的盟友,他们共同组成了约200万头的庞大迁徙队伍,从坦桑尼亚的塞伦盖蒂国家公园向肯尼亚境内的马赛马拉自然保护区北进,一次漫长而惊险的迁徙旅程就此开始。





http://news.cntv.cn/special/shenghuo/dongwu/index.shtml

发表于 2012-7-24 20:09:17 | 显示全部楼层
央视记者勇闯马赛马拉 纯“野生”电视表达

央视“东非野生动物大迁徙”直播报道团队,经过近10天的努力,在野生动物出没的东非大草原完成了直播系统搭建、通讯及卫星线路测试。央视非洲分台包括英文主播在内的十余名工作人员也都参与了前方现场报道。此次大迁徙的第一个直播点设在了坦桑尼亚与肯尼亚两国交界的沙河沿线,这也是野生动物进入肯尼亚的第一站。


http://news.cntv.cn/special/shenghuo/yangshi/index.shtml

发表于 2012-7-24 20:36:05 | 显示全部楼层
走进野生动物天堂:马赛马拉大草原

简介:马塞马拉位于肯尼亚的西南角,方圆1500平方公里,被称为世界上最著名的野生动物保护区。每年从7月底到10月底这里都上演着世界上最壮观的野生动物大迁徙:一个拥有近300万动物的集群,一支长达3000多公里的游行展示队伍和一个优胜劣汰的竞技场,全年无休止的景观,这种情景已经持续了数百年。

http://news.cntv.cn/special/shenghuo/msml/index.shtml
发表于 2012-7-24 20:47:54 | 显示全部楼层
直击东非野生动物大迁徙 见证第七大自然奇迹

简介:200多万只食草野生动物组成的远征大军,从坦桑尼亚自南向北进入肯尼亚的马塞马拉自然保护区,这将是一个怎样的旅程?本台东非野生动物大迁徙报道团队在马塞马拉大草原上进行了一次纵贯南北的穿越之旅,让我们共同见证第七大自然奇迹。


http://news.cntv.cn/special/shenghuo/qianxi/index.shtml


http://jishi.cntv.cn/program/dwjdqx/index.shtml


http://news.cntv.cn/world/20120722/105790.shtml


发表于 2012-8-1 04:07:31 | 显示全部楼层

何必千卷/万里? 领悟 “Job /Employment" 的捷径!

何必”千卷/万里“? 领悟 “Job /Employment" 的捷径!

涵義深遠的短片 獲得全世界102個獎項的動畫短片!

--- 《螺絲人生》《El Empleo / The Employment》

https://www.youtube.com/watch_po ... U&vq=medium

also at
http://artboom.info/cinema/short ... the-employment.html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xUuU1jwMgM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c4NTcyNTMy.html

http://vimeo.com/opusbou

社会人生 与大自然里的动物的区别, 也许就在于 下班是”将军“的基础, 是基于你我在上班时候的”奴隶“姿态。 无论是自雇与被自雇, 莫不过如此而已。

The-Employment-1-498x280.jpg

0 Bytes, 下载次数: 4314

发表于 2012-8-2 06:31:21 | 显示全部楼层
上面是非常深刻的短片,会触动每一个人,很多人会有同感,谢谢分享!
发表于 2012-8-3 05:41:07 | 显示全部楼层
自我感就像一根栓驴的木桩,驴只能在木桩周围活动,如果把这木桩拔掉,驴就可以到处走了。

自由的心是没有中心点的思考方式,如果总是以自我为中心思考,就是没有心灵自由。拔掉这根木桩何其难也。

发表于 2012-8-3 05:48:03 | 显示全部楼层
《爱的觉醒》
《freedom love and action》


编辑推荐
能够爱就是最实际的事
克里希那穆提以素有的亲切态度及循序渐进的启发方式,为人们深入探索自由的真义,人与思想的关系、何谓爱、恐惧的根源、意识与潜意识、生与死、暴力的本质、人类根本的改变等问题。克氏提出,我们必须先自由,才能够探索。唯有摆脱一切知识、理论、成见等一切执着,用心地观察,才能够看到真实。他认为,与爱相比,战争、野心、贪婪、生活方式及教育方式都是不实际的。而爱、没有野心、不被别人的话语影响而能独立思考等等,这一切都非常实际。

  我们经常会问自己,爱是什么?爱是欲望吗?爱是思想吗?爱是你掌握着、占有着的东西吗?爱是当你崇拜雕像、偶像、符号时所拥有的感受吗?当你否定一切不是爱的东西,爱就出现了。爱无关任何组织或任何人。就像一阵从海洋上吹来的凉风,你可以把它关在屋外,也可以与它同在。


内容简介
“我们为什么要把‘性’弄得那么醒目?人类为什么赋予这项生活中的事实如此巨大的重要性?为什么权力和暴力有时还不及性来得重要?”

“自由、爱与行动是息息相关的,你不能把它们分开,也不能把它们区分为政治或社会的活动。自由的心才能行动,这样的行动便是爱。”

“正确的教育是找出截然不同的生活之道,使我们的心从局限中解放。只有如此,爱才会出现,从爱出发的行动一定能带来真诚的人际关系。”

能够爱就是最实际的事。 克里希那穆提以素有的亲切态度及循序渐进的启发方式,为人们深入探索自由的真义,人与思想的关系、何谓爱、恐惧的根源、意识与潜意识、生与死、暴力的本质、人类根本的改变等问题。克氏提出,我们必须先自由,才能够探索。唯有摆脱一切知识、理论、成见等一切执着,用心地观察,才能够看到真实。他认为,与爱相比,战争、野心、贪婪、生活方式及教育方式都是不实际的。而爱、没有野心、不被别人的话语影响而能独立思考等等,这一切都非常实际。

作者简介
吉达·克里希那穆提,印度著名哲学家,是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新时代运动”(New Age Movement,又称“东西文化合流运动”)紧密相关的思想大师,在西方有非常大的影响。他主张真理纯属个人了悟,一定要用自己的思考来照亮自己。他一生的教诲都在帮助人类从恐惧中彻底解脱

目录

PART ONE 心的对话
对于爱的五次对谈
1 专注的爱
2 爱并不只是一个字
3 爱与行动
4 “知道”和“看到”
5 爱的教育

关于自由的八次对谈
1 此岸即彼岸
2 解脱
3 寂静
4 不要对抗习性
5 倚赖
6 思想是什么
7 冲突的真相
8 毁灭

冥想
1 冥想就是爱的活动
2 内心的开花结果
3 和自己对谈

PART TWO 点亮自性之光
具足自身的能量

1 不要以人类的思维方式思考
2 心的寂静
3 活在善意里
4 点亮自性之光
5 探索实相
6 美德之美
7 汇集所有的能量
8 时间的超越
9 何谓宇宙创生

光明自性的照彻
1 不透过意志力而行动
2 已知与未知的和谐
3 神圣的人生
4 从空寂观察万物
5 开悟并非不变的状态
6 追寻的终点
7 纯然的观察
8 他人无法带给你光明
9 思想的局限

PART THREE 悲伤的终点是爱
自然的启示
……
思想的凝集
智虑的澄化
生命的责任
灵性的分离
生命的意义
freedom_love_action.jpg
发表于 2012-8-6 07:53:35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2-8-6 07:54:28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贴】克里希那穆提教导的核心

克里希那穆提, 核心, 教导
(写于1980年10月21日)

克里希那穆提教导的核心,包含在他1929年表述的命题中:“真理是无路之国。”人不可能通过任何组织、任何信仰、任何教义,牧师或仪式、任何哲学知识或者心理技巧,来达到它。他需要通过关系的镜子,通过理解他自己心灵的内容,通过观察而不是理智的分析或者内省式的剖析,来找到它。人为自己建立了各种形象,以充当安全的围墙-宗教的,政治的,个人的。它们以符号、思想、信仰的形式出现。这些形象的包袱,支配着人的思想,他的关系,以及他的日常生活。这些形象是我们问题的源泉,因为它们把人与人分割开来。他对生活的感知被他头脑中已经确立的概念所左右。他意识的内容就是他全部的存在。这个内容是整个人类共有的。个性只是名与形,以及他从传统与环境中所获得的表面的文化。人的独特性不在于表面,而在于从意识的内容中完全解放出来,而这些内容是整个人类共有的。所以他不是一个个人。

自由不是反应,自由不是选择。人自欺地认为,因为他有选择,所以他是自由的。自由是纯粹的观察,没有方向,没有对回报与惩罚的恐惧。自由是没有动机的,自由不是在人的进化的结尾,而是在他存在的第一步。在观察中你开始发现自由的缺乏。自由是我们对日常生活的无选择觉知中找到的。

思想是时间。思想产生于经验和知识,而经验和知识是与时间和过去分不开的。时间是人类的心理敌人。我们的行动是基于知识,从而是基于时间的,所以人总是过去的奴隶。思想永远是局限的,所以我们生活在无休止的冲突与挣扎中。心理的进化是不存在的。

当人开始觉知到自己思想的运动时,他会看到思想者与思想、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经验者与经验之间的分裂。他会发现这个分裂是一个幻觉。只有此时,才有纯粹的观察,它是没有任何过去及时间阴影的洞见。这个超越时间的洞见,带来一种深刻的,根本的心灵突变。

完全的否定是肯定的精髓。在否定了所有那些思想所带来的心理上的东西时,只有在此时,才有爱,也就是慈悲与智慧。

译者注:有人让克里希那穆提总结他教导的核心。他写出了上面这几段话,作为答复。

The Core of Krishnamurti's Teachings
(written by him 21 Oct 80)

The core of Krishnamurti's teaching is contained in the statement he made in 1929 when he said: "Truth is a pathless land." Man cannot come to it through any organization, through any creed, through any dogma, priest or ritual, not through any philosophic knowledge or psychological technique. He has to find it through the mirror of relationship, through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tents of his own mind, through observation and not through intellectual analysis or introspective dissection. Man has built in himself images as a fence of security -- religious, political, personal. These manifest as symbols, ideas, beliefs. The burden of these images dominates man's thinking, his relationships and his daily life. These images are the causes of our problems for they divide man from man. His perception of life is shaped by the concepts already established in his mind. The content of his consciousness is his entire existence. This content is common to all humanity. The individuality is the name, the form and superficial culture he acquires from tradition and environment. The uniqueness of man does not lie in the superficial but in complete freedom from the content of his consciousness, which is common to all mankind. So he is not an individual.

Freedom is not a reaction; freedom is not choice. It is man's pretense that because he has choice he is free. Freedom is pure observation without direction, without fear of punishment and reward. Freedom is without motive; freedom is not at the end of the evolution of man but lies in the first step of his existence. In observation one begins to discover the lack of freedom. Freedom is found in the choiceless awareness of our daily existence and activity.

Thought is time. Thought is born of experience and knowledge which are inseparable from time and the past. Time is the psychological enemy of man. Our action is based on knowledge and therefore time, so man is always a slave to the past. Thought is ever-limited and so we live in constant conflict and struggle. There is no psychological evolution.

When man becomes aware of the movement of his own thoughts he will see the division between the thinker and the thought, the observer and the observed, the experiencer and the experience. He will discover that this division is an illusion. Then only is there pure observation which is insight without any shadow of the past or of time. This timeless insight brings about a deep radical mutation in the mind.

Total negation is the essence of the positive. When there is negation of all those things that thought has brought about psychologically, only then is there love, which is compassion and intelligence.
发表于 2012-8-6 08:07:03 | 显示全部楼层
基督·克里希那穆提 (Jiddu Krishnamurti)


以下引自百度百科----基督·克里希那穆提是印度一个婆罗门家庭的第八个孩子.是二十世纪最卓越、最伟大的灵性导师,天生具足多样神通。被印度的佛教徒肯定为“中观”与“禅”的导师,而印度教徒则承认他是彻悟的觉者。
  
基督·克里希那穆提 (Jiddu Krishnamurti),
  1895.5.12---1986.2.16
  十四岁时由"通神学会" (Theosophical Society)领养。"通神学会"一直宣扬"世界导师(World teacher)"的再临(东方的"弥勒下生"),并且认为他就是这个再来的"世师"。克氏的父亲是当时通神学会的会员,通神学会是由俄国女子勃拉瓦茨基夫人和美利坚合众国军官奥尔科特在一八七五年共同创立的,其主旨在促成超越种族、性别、阶级和肤色的兄弟友爱,鼓励会员研究各类古老传统如卡巴拉犹太秘教、诺斯弟教、印度教、佛教、藏密及神秘主义玄学体系。一八八二年,通神学会在印度阿迪亚尔成立总部。

生平
  克氏童年时对学校的功课没有多大兴趣,他爱梦想,虽然时常看似迷糊而实则具有惊人的剖析力。由于体弱多病,克氏几乎每天都在发高烧。不能上学读书的日子里,他就待在家里拆东西,自己研究时钟或其他机器的结构。学校里的老师完全无法理解这个孩子,都认为他智能不足,常毒打他、罚他站,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他。不管赞美或批评,他毫不在乎,没有任何人的思想和观念曾左右或影响过他。他曾这么形容自己: “就像有许多洞的容器,什么东西进去,什么东西就出来,没有任何东西留下。”

  一九○九年,克氏十四岁那年,因为父亲是通神会员的缘故,克氏和弟弟尼亚时常到阿迪亚尔总部附近的沙滩游玩。当时,通神学会的负责人除了贝赞特夫人之外,还有一位名叫赖德拜特的人,有一天在总部附近的沙滩上,赖德拜特发现克氏的灵光极不寻常,没有一丝一毫的自私色彩,而尼亚的灵光也很纯净,所以他和贝赞特夫人商量,打算将两个男孩接到英国抚养,准备训练克氏成为“世界导师”。在父亲的欣然同意下,两个男孩的命运就这样被注定了。克氏和尼亚在勒琴斯夫人的悉心照顾下逐渐适应了英国上流社会的生活。虽然享受明星式的待遇,但克氏从未快乐过。他依旧是个害羞、体恤而又温柔的大男孩,也依旧所有考试都不及格。他天生的空性使他无法像一般年轻人那样凭着背诵和记忆来通过考试。最后,他好不容易进入伦敦大学和梭尔邦大学,结果还是不能完成学业。一战爆发后,通神学会的会员越来越期盼世界导师能帮助这个世界,于是克氏的责任也更加沉重。他被严密地保护着,永远有两个人跟着他,连坐火车时,紧邻的车厢都坐满随从。尼亚和哥哥截然不同,虽然他一直渴望能过上结婚生子的正常生活,但是他必须保护和照顾哥哥。尼亚的身体一向不好,后来染上肺结核,医生建议他搬到美利坚合众国加州圣巴巴拉山谷区的欧亥,兄弟俩在一间叫做“松舍”的小木屋暂住下来。

  一九二二年八月,克氏突然进入“意识转化”期。十七日至二十日从早到晚,他陷入既痛苦而又不可解的状态,身体变得极度敏感。当时周遭人都不知所措。克氏的敏感度突然微细到连人们的负面意念都承受不住,有时陷入出神状态,有时抱怨灰尘太多;有时冷热交战,有时又变得死寂。似乎有一股巨大能量顺着他的脊柱快速往头顶窜升,他感觉后颈和头顶剧痛,又没有任何办法停止这过程,他只能承受这一切。二十日晚上,情况恶化到极点,别人建议他到外面一棵胡椒树下静坐,他照做了。不久,他感觉到自己的灵魂离开身体,飘浮到胡椒树上。这时天空出现一颗明星,在交杂着狂喜而平静的状态下,克氏感受到佛陀的磁力。终于在奇特的生命历程中初次尝到真爱的滋味,从此以后,对自己要扮演的角色开始有了信心。而目击那次转化过程的其他三人也有了明显改变。对于那三天发生的事,最接近的推测可能是“拙火”—印度文化所谓的人类先天潜能—在他体内升起了。这个大能具有改变身心的效果,当人的意识进化到某种程度,大能就会自动升起。“拙火”的过程非常危险,类似死后再生。克氏的过程一直持续到十一月份,而他的信心也愈加坚定。

  一九二五年的十一月,克氏又面临另一次巨大转折。尼亚的健康状况不断恶化,而克氏当时必须离开加州到印度演说,他十分不情愿地上了船。当船到达苏伊士运河时,电报传来尼亚的死讯。据说,克氏当时陷入极度伤痛中,他整个的信仰系统也面临瓦解。夜晚时他呜咽地叫着弟弟的名字,清醒时则沉默不语。十二天后,当抵达可伦坡时,克氏看来极为安详,脸上焕发神采,完全看不出曾经历过巨大的悲痛。之后他写下这段话:“一股强烈的欲求,希望别人少受点苦,如果他们真必须承受这些苦,也希望他们能勇敢的承担,不要留有太多伤疤。我曾哭泣过,但我不希望别人也哭泣,如果他们如此,我现在知道那代表什么。”克氏长久以来一直在臣服中蛰伏的智慧,似乎在痛苦的那一刹那觉醒。

  一九二九年的八月三日,克氏宣布解散专为他设立的“世界明星社”,退还所有信徒的捐款,他发誓即使一无所有也不成立任何组织。因为真理不在任何人为组织中,而纯属个人了悟,一旦落入组织,人心就开始僵化、定形、软弱、残缺。他的另一项惊人宣布是,他否定了所有过去的通灵经验,认为一切心灵现象都是人类接受传统暗示和过去习性的策动而投射的念相。从此,这位被选为“世界导师”的克里希那穆提,才真正开始光华四射。

  一九三九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面对世界的动乱、人类的自相残杀,克氏感到刺骨的哀伤以及更为超然冷静的深思,他开始探索真正的教诲,要用最简单而直接的语言带领人们进入那种不可思议的境界。于是他开始尝试不同的禅定方法,对自己的意识和感官也做了无数实验。也就在这时,他结交了赫胥黎、嘉宝、卓别林、亨利·米勒等人。米勒曾这样形容过克氏:“克里希那穆提是我知道的惟一能完全摒弃自我的人,能认识克里希那穆提比认识其他任何人都要光荣。”赫胥黎在瑞士听完克里希那穆提的演讲后,曾写信给朋友说:“那是我听过的最难忘的演讲,就像佛陀现身那么可信,他绝不容许人们有丝毫逃避和退而求其次的选择。”还有不计其数的欧美知识份子,那些最为多疑的心智,都曾用极为夸张的赞美词来形容和克氏相识的感受。六○年代反物质文明的巨浪开始冲击欧美社会,当时有非常多的“花童”起初都极为崇拜克氏,期望他能带领他们进入“立即的涅”。但随后就失望了,因为克氏的教诲与他们的迷幻享乐主义和逃避世俗是互相违背的。但也有不少真正具备探索和洞悉能力的精英份子,包括研究量子力学的物理学者大卫·博姆,以及研究心理分析的专家学者,都开始密切注意克氏的教诲。也就在这个年代,他的教诲益发地透彻、清晰。他的言论和著作无法归属于哪种宗教,既非东方也非西方,而是属于全世界。 这位慈悲与智慧化身的人类导师,穷其一生企图带领人们进入他所达到的境界,直到九十岁去世前都还在不停奔波。
  一九八六年二月十六日晚九点整,克里希那穆提不可思议的一生结束了。

  他留下来的六十册以上的著作,全是从空性流露的演讲集和讲话集,在欧美、印度及澳洲也都有推动他志业的基金会和学校。他们一直强调克氏教诲的重点:人人皆有能力靠自己进入自由的了悟领域,而所谓的真相、真理或道,都指向同一境界。 萧伯纳称他为最卓越的宗教人物,又说:“他是我所见过最美的人类。” 亨利·米勒说:“和他相识是人生最光荣的事!” 赫胥黎则说:“他的演说是我所听过最令人难忘的!就像佛陀现身说法一样具有说服力。” 纪伯伦甚至这样形容:“当他进入我的屋内时,我禁不住对自己说:‘这绝对是菩萨无疑了!’” J·克里希那穆提,这位被誉为历史上旅行次数最多,晤面人数最多的世界导师,不喜欢被人们称为“大师”。他虽然备受近代欧美知识分子的尊崇,然而真正体悟他教诲的人,至今寥寥无几。“般若智慧”本就是最不容易契入的,不仅要身心得到均衡,又要有化繁为简的直心和赤子心以及独立自主的勇气,才能不受人类数千年文明的污染,当下承担那本来“面目”
  他一直对世人讲话,一直到一九八六年过世,享年九十岁。他的六十册以上的著作,全是从空性流露的演讲集和讲话集结而成,目前已译成了四十七国语文,在欧美、印度及澳洲也都有推动他志业的基金会和学校。
  当他的著名弟子普普·贾亚卡(克传记作者)第一次见到他时,问他的法门到底是什麽,他回答说:"这个新的法门就是要将时间停止!"

  关于他解散世界明星社
  自知之明是智慧的开端,爱的起点,恐惧的终点,创造的源泉,在其中含藏着整个宇宙,也包含了人性所有的挣扎;而“自我”正是恐惧的集结地、万病之源、万恶之源。

  1929年8月3日,在贝赞特夫人和三千名会员的面前,克里希那穆提斩钉截铁地宣布解除世界明星社。他当时对会员的演说,几乎是他弟弟死后觉醒的般若智慧的总结,也代表了他终身不移的立场:

  “我主张真理是无路可循的。你不能透过任何宗教或法门而达到它。我绝对坚持这个观点。既然真理是无限的,没有任何束缚而又无路可循,当然也就不需要人为组织了。没有任何组织有权利强迫人们专走特定的一条路。如果你了解了这点,你就会发现信仰根本无法组织化。信仰纯属个人之事,你不能也不应该使它组织化,如果你这么做,真理就变成了僵死的教条,同时也变成那些懦弱的人和暂时无法得到满足的人的玩物。真理无法屈就于人,人必须通过努力来亲近它。高山无法自动移到你的脚前,你必须不畏艰险地穿过山谷,攀过悬崖峭壁,才能到达山顶。我不愿意属于任何宗教组织,请你们务必谅解这点。再一次地,我坚持主张没有任何宗教组织能引领人们见到真理,如果为了这个目的而成立人为组织,必定造成人们的依赖、软弱和束缚,既阻碍他们的成长,也使他们残缺不全。个人的特色一被抹杀,便无法见到那无限的真理了,这就是为什么我身为社长却又解散它的原因。我这么做完全是自动自发的,没有受到任何人的影响。

  “世界导师重现这件事没什么了不得,所以我不需要任何追随者。一旦追随某个人,你就不再追随真理。我不管你们有没有听懂我的话,我既然要在世上完成一件事,就要毫不动摇地贯彻到底。我真正关心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如何使人类得到解脱。我要把他们从所有的牢笼和恐惧之中解放出来,因此不再建立任何新的宗教、教会、理论或新的哲学。你们可能会问我,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在世界巡回演说,让我告诉你为什么:因为我不想要任何追随者,任何与众不同的门徒。人类是多么喜爱与众不同啊!他们竭尽所能标新立异,我绝不鼓励这种可笑的行为,无论在天上或地上我都没有门徒。

  “有一位新闻记者访问我的时候对我说,他认为能把一个拥有数千名会员的组织解散,是一个了不得的举动,他说,‘解散以后你要怎么办,怎么谋生?那时将不再有人听你演讲,或追随你了。’我告诉他,只要这个世界上有五个人听进去我的话,而且彻底照着我的话去生活,也就绰绰有余了。
  “如同我曾经说过的,我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使人类都能得到解脱,帮助他们挣脱所有的局限,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得到永恒的快乐,证悟自性。

  “因为我已经脱离束缚,完整地获得自由,因此我希望那些想了解我的人也能获得自由,而不是追随我,把我关在笼子里,变成一个新的教主。他们应该解脱所有的恐惧,包括宗教的恐惧、赎罪的恐惧、得不到爱的恐惧、死亡的恐惧以及存在的恐惧。画家画画是因为他喜欢做这件事,在这件事中他表达了自己的荣耀与幸福,我做这件事也是如此,并不是因为我想从别人身上获取什么。

  “你们已经习惯于听从权威的话,你们以为依赖某个权威,就能得到心灵的解脱,你们希望靠另外一个人的神力帮你们得到永恒的快乐,因此你们所有的人生观都奠基在这个权威的身上。

  “你们听我演说已经有三年,除了极少数的人之外,都没有什么改变。你们现在听我说话,不要只是一味接纳,必须分析清楚之后,才能完全了解我的意思。你们一旦臣服于某个权威,一定想在这个权威之上建立一个组织,于是就落在牢笼中了。

  “你们所有的人都想依赖别人获得快乐,获得最终的解脱。你们已经等了我十八年,我现在终于有机会告诉你们必须把权威放在一边,向你们的内心观照,才能获得证悟、光荣和纯净,你们却没有任何一个人愿意听我的话。也许极少数一两个人听进去了。

  “因此,我们为什么要成立宗教组织?
  “为什么要让那些伪善的人追随我这个权威的假象?这句话没有任何恶意,只因为我们已经到达一个必须面对事实的瓶颈。去年我曾经说过我绝不妥协,当时很少有人听进去我的话。而今年我已经把话说得非常清楚了。世界明星社在这个世界上拥有无数的成员,他们准备听我的教诲已经有十八年了,而他们现在却丝毫不愿意听我的话。

  “因此,为什么要成立宗教组织?
  “我已经说过,我的目的就是要帮助人类获得彻底的解脱。只有当人们获得理性与爱之间的和谐,才能获得不朽的永恒。绝对真理就是生命本身,我要每一个人都像晴空中的飞鸟一样快乐,无拘无束,独立自主,充满着自由的至乐。你们已经等了我十八年,我现在告诉你们,你们必须从纠结不清的烦恼中解脱,要做到这点并不需要宗教组织。这个世界上可能只有五个到十个人能真正了解我的话,而且能够把不重要的琐事放下,专心在灵性上精进。至于那些懦弱的人,没有任何宗教组织能帮他们找到真理,因为真理不近不远,就在每一个人的心中。

  “你们要打字的时候,便使用打字机,你们绝不会在这个时候把打字机供在神坛上,但是当你们一心想成立宗教组织时,你们却在这么做。所有的新闻记者问我的第一个问题都是:你有多少追随者?人们都从信徒的多寡来判断这个权威是真是假。我告诉他们我不知道我有多少追随者,我也不在乎这一点,即使只有一个人得到解脱,也就足够了。你们总以为只有少数人握有通往至乐境界的钥匙,其实那个钥匙就是你自己。在你净化自己的当下那一刻,你已经身处彼岸了。你将会发现,依赖别人带给你快乐、安慰和力量,是多么荒谬的事。

  “因此,为什么要成立宗教组织?
  “你们一直习惯让别人来验证你们修得的果位,这真是幼稚极了,你的内心美丑与否,只有你自己知道,除了你之外,怎么可能有别人知道你内心的真相,你们对这类事太不严肃了。
  “因此,为什么要成立宗教组织?

  “但是那些一心想了解、想探索无始无终永恒的人,就会真的手携手勇猛精进,他们也必定会激励那些生活在幻象中的人。他们将全神贯注燃烧出灿烂的火焰,因为他们已经有了领悟。这样的团体才是我们要创造的,只有在如此深厚的情谊之上,人们才可能互助合作。这种合作之中既没有权威,也没有任何动机,更不是为了赎罪,只因为他们已经领悟。这件事比任何享乐或牺牲都要伟大得多。

  “经过两年的深思,我才做出这个决定,这不是暂时的冲动,也不是在别人的影响之下做的。身为社长的我,现在已经决定解散世界明星社,你们有权利成立另外的组织,成立另外的牢笼,或是为牢笼点缀一些装饰品,那都不是我关心的事了。我唯一关心的只有如何彻底使人们得到解脱。”
  不久,所有属于世界明星社的财产全数退还给当初的捐赠者,只留下一间小小的办公室,由拉嘉戈帕尔主持克里希那穆提演讲集的出版事务。这时,大部分的人都认为克只是一个完全反对宗教信仰的哲人,许多通神学会的死硬派甚至主张世界导师的化身已经被摧毁。

他的教诲主旨

  要从根本改变社会,必须先改变个人意识才可以。他一直强调自我觉察(觉知)以及了解自我局限、宗教与民族制约的必要。他一直指陈" 开放"的极度重要,因为"脑里广大的空间有着无可想象的能量"。这个广大的空间,或许是他创造力的源泉,也是对这么多人产生了如许冲击的关键所在。

  因此,佛学家肯定他是"中观"的导师,印度教吠檀多学者认为他是彻底的"觉者",神智学者则认为他是地地道道的"禅"师。

克里希那穆提的中文版著作:
  《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
  《重新认识你自己》
  《一生的学习》
  《心灵自由之路》
  《爱的觉醒》
  《爱与寂寞》
  《最初和最终的自由》
  《教育就是解放心灵》
  《面对危机中的世界》
  《超越时空》
  《从破碎到完整——人生的转化》
  《你就是世界——如何对待你的生命》
  《谋生之道》
  《关系之镜:两性的真爱》
  《觉醒与冥想》
  《静谧之心》
  《生命的注释:单纯的品质》
  《生命的注释:思考从结论开始吗》
  《生命的注释:浩渺无垠》
  《生命的注释:爱与思》
  《智慧的觉醒》
  《自由是什么》
  《最后的日记》——心灵导师最后的生命感悟
  《最初和最终的自由》
  《生命之书》
  《唤醒能量》
  《般若之旅》
  《面对危机中的世界》

发表于 2012-8-6 08:43:16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都不是的人才是快乐的


★蓝天是多么清澈、宽阔、永恒与无限。距离和空间是心智的产物;从这里到那里的距离是事实,但是它们却又变成了充满欲望的心理上的事实。我们的内心充满着奇怪的现象,它是那么复杂,却又那么简单。使它变得复杂的,其实是那些心理上的冲动,是它们造成了冲突、痛苦、抗拒和贪求。要想觉察它们,任由它们生灭,而又不被它们纠缠,确实是非常困难的事。人生就像流动的河水,而我们的心却想网住或抛弃这河水中的东西。这个网子根本不该存在。这个网子是由时空所织成的,它制造了此岸和彼岸、快乐和不快乐的分别。

★我们的日子过得如此空虚,里面充满着各种活动——做生意、投机、冥想、痛苦和享乐等。即使有这些事在进行,我们的心还是空虚的。除去一个人的权力、地位或金钱,他还剩下什么?他展示了那么多外在的东西,内心却是空虚、肤浅的。我们不可能同时拥有内在和外在的财富。内在的财富远比外在的财富重要。外在的财富很可能被别人夺走,任何一个事件都可能摧毁我们小心经营的基础;然而内在的财富是不会被毁坏的,因为它们不是心智的产物。

★钱确实会腐化一个人。富有的人都有一种傲慢,只有极少数例外。在任何一个国家里,富有的人经常给人一种感觉——即使上帝都可以用钱买通。有钱人不只拥有财富,还有能力做很多事。这种能力使人有一种奇怪的自由感,使人觉得自己是不同的,是凌驾别人之上的。这一切都带给他一种优越感。他袖手旁观别人的困窘不安,他忘了自己的无知和心中的黑暗。金钱和能力很容易使人逃避这种黑暗。逃避其实就是某种形式的抗拒,它会助长各种问题。人生真是一件奇怪的事,什么都不是的人才是快乐的。

★一颗机警而又宁静的心就是至福;它如同地球那么丰富,拥有无限的可能。一个不再比较和谴责的心,才能示现无量的宝藏。
发表于 2012-8-6 08:47:41 | 显示全部楼层
克里希那穆提的教诲-精选语录

★如果你爱一件事情,就永远不会感到疲倦。我所指的爱是不追求结果,不从中要求回报的。如果你真的爱做某一件事,你做它并不是为满足你的自我,因此其中就没有失望,没有止境。

★你们有各种各样的社会加诸于你的或是你自己制造的理想,你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些理想吗?因为你害怕接纳自己,所以你想要变成社会、父母要求或期望你变成的样子。如果你不了解自己,而只是一味地想改造自己,是毫无意义的。因此请把所有的理想去除吧!真正的美开始于接纳自己。

★真正的生活就是全心全意做你喜爱的事,没有任何矛盾,不必在你所做的事及你必须做的事之间交战,因此生活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在其中有极大的喜悦。但是你必须在心理上不依靠任何人、任何环境,你的内心必须完全不争执,你才可能真的爱你所做的事,也才可能有真正的生活。

★因为快感和欲望主宰着这个荒凉破碎的世界,因此,爱几乎没有立足之地了。缺少了爱,人心就剩下了丑恶及贫穷。反之,如果有了爱与美,不论你做什么都是对的,都会带来秩序与和谐。只要你知道如何去爱,一切问题都将迎刃而解,你就能随心所欲而不逾矩了。

★爱是一个危险的东西,它是能带给我们完整快乐的唯一革命。有能力爱的人太少,渴望爱的人也太少。我们总是以自己定下的条件去爱,我们把爱变成可以交易的东西,一件互惠的事。

★爱是什么意思呢?如果你爱一个人是因为他爱你,那就不是爱了。爱是不要求任何回报的那种惊人的情感。你也许非常聪明,通过所有的考试,得到博士学位,并且谋得很高的职位,但是如果你没有这份敏感度、这份纯然的爱,你的心将会无比的空虚,在你的余生中,你会过得十分悲惨。

★人生最重要的品质就是永远保持新鲜,否则人生就变成了例行公事和习惯;然而爱并不是一种习惯,一件乏味的事。你一旦习惯于某件事情,你的心就已经迈向了坟墓。大部分人皆已失去对生命的惊喜感,他们把一切事物都视为理所当然。这种安全感摧毁了内心的自由和对未知的惊喜。

★想得到满足的欲望是这么强烈,人们不惜一切代价去追寻它。人们赖以为生的就是这种满足感。我们渴望这种满足感带来的快乐能持续不断,事实上它很快就消失了,这种快乐一旦停止,挫折与痛苦便产生了,于是我们的心又朝着不同的方向追寻,接着它又会遭遇挫折。

★多少世纪以来,我们被我们的老师、尊长、书本和圣人用汤匙喂大。我们总是说:“请告诉我,那高原、深山及大地的背后是什么?”我们总是满足于他人的描绘,这表示我们其实是活在别人的言论中,活得既肤浅又空虚,因此我们充其量只是“二手货”人类。我们活在别人口中的世界,不是受制于自己的个性和倾向,便是受制于外在的情况和环境,因此我们只是环境的产物,我们不再新鲜,我们从没有为自己发现过什么东西,我们心中没有什么东西是原创的、清新的和明澈的。

★我们总以为自己将来会有所改变,我们内心所向往的和谐境界也会一点一点、一天一天地实现。事实上,时间并不会带来任何的和谐或者平安,我们必须停止这种渐进的想法。这意味着使我们平安的明天是根本不存在的,我们必须在当下这一刻找到和谐。

★一个人是否能活在世界上却不渴求权力,不求影响或剥削他人,也不求团体、国家、领导者或导师的权力,因为这类形式的权力都带有破坏性,它会给人带来种种悲剧。如果父母真的关心他们的孩子,社会在隔夜之间就会改变,我们会有不同的教育,不同的家庭,会有一个没有冲突、没有战争的世界。

★有一种完全不需要奋斗的生活方式,就像一朵百合,一朵生长中的花朵,它从不奋斗,它只是纯然地活着。它本来是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这就是完善。但是从没有人这样教导过我们。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了解奋斗以及冲突所带来的问题,那么我们就能毫不费力地、快乐地生活。

发表于 2012-8-6 09:15:18 | 显示全部楼层
柯氏演讲的视频(youtube):


search "Krishnamurti"

search  "克里希那穆提"

in  https://www.youtube.com
发表于 2012-8-6 13:48:34 | 显示全部楼层
克里希那穆提的灵修观与铃木大拙的禅宗思想之比较

张玉兰        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要:克里希那穆提被成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五位圣人之一,他是一位中观的导师,彻底的觉悟者,道道地地的禅师。他主张通过勤勉的自我观察,了解自己的思维活动是通向自由的唯一道路。他的观念与神学中的宗教不同,更接近于中国禅宗的悟道方式。铃木大拙是日本当代禅学大师,他也是第一个用英文向西方介绍禅学思想的东方人,在他的著作和对话演说中,具有和克里希那穆提相似的禅学核心。此文为比较两位禅师的言语中体现出的禅学思想,对一些禅宗中的关键概念进行比较阐释,综述其禅宗观点。

参考文献:印度 灵修观 日本        禅宗

         “典型中国化了的禅宗所谓的禅实际上是一种意境,一种力图摆脱思维羁绊、超越相对、涵盖相对、游行自在的意境。” 从根本上来讲,克里希那穆提的观念超越二元对立的哲学范畴。他对思想、意象、局限、冲突等概念层面进行一一剖析,认为人们追寻的安全、确信和可靠的概念形成了一个圈套网;在情感层面对欲望、兴奋、幸福等感受的追寻,造成人们不安、痛苦和悲伤。人们内心的愿景,理想,希望和时间概念,形成了罗网的一部分。在时间观念中的永恒、过去、将来等概念,使人们的感受力分散到此刻的感官,在非当下的状态,总是被过去的经验所捕获,而变得深陷其中无法自拔,过去有时成为自己无法改变的借口,憧憬明天的美好,而浪费和麻木了自己眼前的美好,在永恒的线性概念中人们的沉重感加强,而现实感减弱。实际上,当下的现存感和真切感才更为重要。

        在寂寞、孤独和恐惧的心理状态下,人们身陷孤立状态,而失去了对这个现世的紧密亲切的联系感,在小我(self or ego)中,人们锁闭了自己与真实世界的现存联系和融入感,容易感受到绝望和不满,同时心中装满永不停歇的追求和欲望,无数思想在心中喧闹争夺,因而失去平和状态。剥离世俗的纷杂,一颗开放、静寂、活动、澄澈和警觉的心能真正融入这个现世,这个接纳的心保有自己,达到某种混沌的原初我状态。感受事物,回归自我,而不寻求与外向的观念或思想而取得平和状态,体会本我状态(isness)。

        在铃木大拙在书中对科学家的量化分析、神学家的“道成肉身”、哲学家的概念和心理学家的情感分析,都进行了逐项破译,认为禅超于了这些范畴和概念。禅的自由性体现在超越哲学、神学及心理学的范畴,“受过逻辑训练的心智能够计算一切,因而最为盛气凌人。”、“一切现实的关系都成了观念。”“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海德格尔的这种提法与克里希那穆提的“活在当下”的提法相似。在禅宗的传道和悟道中,比如公案等,禅师往往都是以担水、吃饭、睡觉、穿衣等简单的生活实践来启发弟子对禅参悟,发挥人潜在的悟性。这种不以言语,不做训导的方式,常常被人认为扑朔迷离、不可捉摸。因为它是一种全心力感知,而没有清晰界限的状态。

        对简单生活的感受和对大自然的亲近性,使禅意得到一种广泛的理解,形成可触、可识、可感的当下感。“心是无形的,能够穿透十方。他透过这个眼睛看,透过这个耳朵听,透过这个鼻子闻,透过这个嘴巴说,透过这个手来抓,透过这个脚来走。”这种感受性使悟道者能参悟到禅意,通过不立文字,而两离的方式来感知。

        “在三界中他都是自己的主人。”。克里希那穆提的书中提到freedom from known,as it is等都是指个人的独立性,这种对规约的反对性,并非一种对立性,对立性意味着一种敌对,经由理性的二元,在潜在层次会引发人们的烦恼,而此处的不御于物则代表着一种和谐理解和共存的内心境界。由于各种知识、思想和情感,导致的烦恼,在这样的精密分崩离析之下,任何烦忧都可以消灭在思想和内心深处,而达到自我的原本状态,一种空的,中观的状态。在这种消泯之后,开始推入一种接纳和享受自我的状态,而不去寻求空虚和慌乱,而是静心其中,看到自己,看到事物本身。“佛是由不依于任何事物而生。”不依赖于外物而存在于万物之中,小我消失,而无我呈现。

        爱(love)与悲悯,在禅学中,悟道的状态是一种无我状态(non-ego),而构成情感和心理的归因点是爱和悲悯。在克里希那穆提的言说中,爱是情感的归属,而佛家提到悲悯,悲悯也是一种普遍性的爱。超越生死,超越时间概念,超越对立二元即是禅的核心。死亡的恐惧一旦消除,则人世就会豁达很多。执着是一种精神官能症,可以有各种演化,如强迫症等,过于愤怒或紧张都属于这个范畴,暴力形式也是一种精神官能症,这是一种心理学的描述形式,而科学中的量化分析则是以逻辑来谋划。内心的慈悲和大爱超越小我,通达原道。

        了悟就是对情感、心理和计量的觉察性,当人们警觉的观看时,即是一种超越的开始,不为已察觉到的心理状态,情绪状态,欲望和追求所阻碍,达到无我境界。悟是一种无法详细精确描述的状态,一种整体性的感觉,被称为顿悟(enlightenment)。禅学中的了悟无法从文字和言语中得到直接的结果或者答案,并非一个客观地追求某种特定目标的过程,因而是一种主观的向内的体悟。了悟能使自我的独立性和鲜活的生命感苏醒,带来崭新的生活气息,使我们的生活更加自由,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麻天祥,中国禅宗思想史略,2007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洪修平,中国禅学思想史,2007,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梁漱溟,印度哲学概论,2005,上海人民出版社
巫白慧,印度哲学——吠陀经探义和奥义书解析,2000,东方出版社
海德格尔(德),在通向语言的途中,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2004
你就是世界Ⅱ(As One Is),克里希那穆提(印),孙芳译,海南出版社,2008
禅与心理分析,铃木大拙·佛洛姆,孟祥森译,志文出版社,1974

发表于 2012-8-9 20:32:46 | 显示全部楼层
《谋生之道》

内容简介
我们一天之中,至少要花三分之一的时间在读书、在劳动、在伤脑筋。这是为了什么?只为了一件事一为现在和以后的生计而努力。所以,谋生之道这个问题,实在是我们每个人最切身又无法漠视的重要课题。
克里希那穆提在本书中探讨了我们每天都须忙碌,却并不一定都肯投入的工作方式。置身于疯狂地生产、制造、消费和浪费的世界中时,我们很少有人花时间去想,我们的工作是否在扭曲自己?是否在危害我们的生存环境?我们能否偶尔停下来,欣赏一下生活的美?
克里希那穆提这位心灵导师,再次在谋生之道这个重要的人生课题上,让我们分享了他深具哲理的、感人的教诲。

作者简介
克里希那穆提,享誉世界的心灵导师,美国《时代周刊》称之为“20世纪最伟大的五大圣者之一”。他生于印度,少年时期开始专门的灵性修炼,以后成为彻悟的智者。他一生致力于引导人们认识自我,用自性的光明照亮自己,解放自己。他一生的教诲皆在帮助人类从恐惧和无明中解脱,体悟慈悲与至乐的境界。 他的著述是由空性流露的文字和讲话集结而成,已被译成几十种文字,在世界上留下广泛深远的影响。

目录

出版前言
小引 生活朴素与谋生之道
第1章 内在的自由是最终目标
第2章 正确的职业来自心的改变
第3章 抗拒会使心变得迟钝
第4章 热爱消弭牵挂
第5章 在工作中寻找幸福
第6章 世界是个人内在的投射
第7章 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
第8章 老师真正的作用在哪里
第9章 在丑陋的世界上保持清明
第10章 冲突使你疲惫
第11章 生命在于创造
第12章 人真正的工作是什么
第13章 关系的转变是新社会的基础
第14章 谋生之道从反抗虚妄开始
第15章 不要把社会当做扩张自己的手段
第16章 谋生之道无关贫富
第17章 艺术就是“我”的缺席
第18章 “分别心”加速心的败坏
第19章 庸俗谋划了我们的卑贱
第20章 闲暇时的思考
第21章 完整的行动
第22章 形象的形成
第23章 免除制约
第24章 明智即和谐
第25章 野心之弊
第26章 正确的谋生之道
第27章 冲突源于内在
第28章 让不满之火继续燃烧
第29章 悠闲是学习的前提
第30章 活得有创造性
第31章 完整的责任感
第32章 自以为是的日常生活
第33章 以己身为师
第34章 健全地活在不健全的世界
第35章 正确的生活
第36章 永远不要问“怎样”
第37章 自利心使心腐败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第1章 内在的自由是最终目标
提问者:对大部分人而言,最重要的在于正当地谋生。但是我发现,由于目前的经济潮流是互相依赖的,所以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差不多都是在压榨别人,要不就是构成战争的原因。这样的话,如果我们真的希望自己的谋生方法正确,我们怎样才能够挣脱压榨与战争之轮,找到正确的谋生方法?
克里希那穆提:一个人如果真的想要找到正确的谋生之道,那么目前这种结构之下的经济生活确实是很麻烦。就像你说的,目前的经济潮流是密切地连接在一起,所以这个问题很复杂。但是,这个问题,正如其他复杂的问题一样,我们要用“单纯”来面对。我们的社会越来越复杂、越严密。为了追求效率,人的思想和行为都不得不划为一个片段一个片段。感官的价值一旦居于最高位,永恒的价值一旦弃置于一旁,效率这种东西就非常残酷。
我们所拥有的某些活动显然是错误的谋生之道。有些人的谋生之道是生产武器,是杀戮同胞的工具,这种人当然会想引发暴力。暴力必然不可能在这个世界创造和平。
living.jpg
发表于 2012-8-12 15:16:41 | 显示全部楼层
北美硬木(阔叶)树种

与这些老朋友经常见面,但见面却叫不出它们的名字,非常尴尬,于是下决心记住它们。争取他们在秋天变黄、变红了也能认得。绚烂的秋色是它们每年冬季前的绝唱。

红桤木(red alder) Red alder is the largest native alder species in North America. It is also the

红桤木(red alder)

Red alder is the largest native alder species in North America.

It is also the

Green Ash Naturally a moist bottom land or stream bank tree, it is hardy to climatic extremes

Green Ash

Naturally a moist bottom land or stream bank tree, it is hardy to climatic extremes

White Ash

White Ash

震动白杨(quaking aspen) The name quaking aspen references the quaking or trembling of the leaves that

震动白杨(quaking aspen)

The name quaking aspen references the quaking or trembling of the leaves that

美国榉木(american beech) he American beech is a shade-tolerant species, favoring the shade more than

美国榉木(american beech)

he American beech is a shade-tolerant species, favoring the shade more than
发表于 2012-8-12 15:47:46 | 显示全部楼层
北美硬木(阔叶)树种

美国椴木(American basswood) 美国椴木是占主导地位的糖槭,椴木协会,西部威斯康星州和明尼苏达州中部最常见,但发生尽量东部新英格兰和魁北克省南部的土壤具有较高的pH值梅西奇。 椴

美国椴木(American basswood)

美国椴木是占主导地位的糖槭,椴木协会,西部威斯康星州和明尼苏达州中部最常见,但发生尽量东部新英格兰和魁北克省南部的土壤具有较高的pH值梅西奇。 椴

纸皮桦(Paper birch) Paper birch is a pioneer species.It needs high nutrients and a lot of sun. 纸皮

纸皮桦(Paper birch)

Paper birch is a pioneer species.It needs high nutrients and a lot of sun.

纸皮

“长老盒”和“ Boxelder枫“ The names "Box Elder" and "Boxelder Maple" are based upon the similarity of it

“长老盒”和“ Boxelder枫“

The names \
yellow_birch.jpg

胡桃(Butternut) Juglans cinerea, commonly known as butternut or white walnut, is a species of walnu

胡桃(Butternut)

Juglans cinerea, commonly known as butternut or white walnut, is a species of walnu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北美户外俱乐部

GMT-8, 2024-6-2 02:53 , Processed in 0.093693 second(s), 5 queries , Fil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